「口袋花園」的拆與留:業主自治與城市管理的一次「邊界碰撞」

北青深一度 發佈 2021-09-20T15:41:41+00:00

「時間之外」小花園最近一次「拆違」是在六月,那是安娜貝拉繡球、無盡夏繡球、月季和小麗花盛開的季節,放在以前,這本該是這座「口袋花園」最絢爛熱鬧的時候。

記者/佟曉宇

編輯/楊寶璐


「時間之外」小花園最近一次「拆違」是在六月,那是安娜貝拉繡球、無盡夏繡球、月季和小麗花盛開的季節,放在以前,這本該是這座「口袋花園」最絢爛熱鬧的時候。


建這座小花園,張維敬連設計帶施工花了一年多,而「拆違」只用了幾個小時。兩次「拆違」後,那座栽種著上百種花卉、有著小魚池和鞦韆架的小花園被一再縮減:先是休閒區域的廊架、鞦韆、搖椅等設施被拆除,廊架上的攀爬植物無法繼續生長,張維敬只得將它們移種到了樓的側牆下;再後來,用來給鐵線蓮和藤本月季爬藤的圍欄支架也拆了,「時間之外」的牌匾和花園入口的廊架門頂也未能倖存,沒了門頂,爬藤植物只能用繩子進行牽引生長。


五年來,小花園已經成了很多人休憩與獲得慰藉的一個角落。以往的夏天,伴著上百種鮮花開放,社區居民來這裡遛彎賞花,孩子們在這裡玩耍。如今,雖然它的完整與繁盛不再,好在經過居民和學者們的努力,主體得以保存下來。


只是,當雨季再次來臨時,小花池裡怕水的球根植物本需挖出來改種其他植物,但張維敬一直拖著,直到花期過了也沒動手。




IT男決定建花園


8月雨水充沛。在經歷一場大雨之後, 「時間之外」門口的藤本月季細長的莖失去支撐,伏倒在地,野草一夜間瘋長起來。圓錐繡球經受住了大雨,但白色的花團里存了雨水,沉沉地壓彎花枝。


張維敬扶起一隻月季花,走進小花園。對照著他曾拍攝的照片,很難把眼前的小花園和以前的樣子聯繫起來,經歷過兩次「拆違」之後,整個花園像一枝漸逾花期的花朵。


如今廊架頂端被拆除,張維敬綁了繩子,代替廊架讓植物攀爬,繩子支撐力小,紫藤攀爬得費勁;藍色小花池裡的球根植物還沒來得及挖出來,以往每到雨季,張維敬要花上幾天時間挖出這些球根植物,再種上其他不怕雨水的花草。但經歷了兩次「拆違」之後,張維敬怠惰了,「懶得種」,他說。


小花園春夏的景色本是鐵線蓮和繡球撐起來的。架子被拆了,沒有依附和遮陽,「幾十棵呢,隨便挪動,土壤也不適宜,會慢慢死掉。」張維敬阻擋不了「拆違」,也無法阻擋這些花一點點失去鮮活生命力。


因為受不了混亂的環境,也因為某個時刻妻子嗔怪太久沒收到鮮花,2016年,42歲的張維敬決定在小區里建一座小花園。


他家在龍躍苑三區,小區里都是六層樓,他家住一樓,後門連接著入戶平台外的公共區域,因為缺少規劃和管理,這裡荒雜混亂,充斥著餿臭味、蒼蠅蚊蟲,張維敬受不了。


長期從事IT行業的張維敬對建花園這事一竅不通——他既不知道一座花園的要素是什麼,對植物也沒有研究。於是用了近一年時間去規劃。空閒時,他經常去花卉基地、大棚、花展、建材市場晃悠,時不時地上個山,下個河,撿個石頭。


他和妻子每年都會外出旅行,決定建花園後,旅行的內容從隨性遊覽、享受美食,變成了一個新的主題——逛園子。拙政園、北海公園、九曲花街、印第安部落、日本小院……站在園子裡,他觀察那些景觀的設計布局風格,以及植物的種類。有時還蹲下來扒開土,研究長得好的植物下是什麼樣的土壤在滋養。


仿佛回到學生時代,張維敬開始買植物書籍、泡論壇,利用各種方式惡補植物知識。走在路上看到不認識的植物,也要隨手拍下來,用識圖軟體「認識一下」,查資料了解它們的習性。


在規劃和建設小花園期間,他幾乎不玩手機遊戲了,空餘時間都耗在園子上,常常花上幾個小時站在屋後的那片雜草地旁,閉上眼睛,想像植物在這裡生長、開花的樣子。


不會使用專業的繪圖軟體,張維敬就用PPT設計。一年下來,他用PPT畫了40多張花園的設計稿。開工前他找物業溝通,說了自己建造小花園的想法。物業應允,但提了三個條件,「他說你建花園可以,但是不能封門、不能種菜、不能用粑粑肥。 我說,得嘞,我本來就計劃建一座開放花園。」


小區空地的土壤都是垃圾的回填土,不適合植物生長。張維敬請了工人挖土、篩土,又用草炭、珍珠岩、緩釋肥等進行土壤改造。花園主體建設花了近四個月,之後半年,他開始陸續將植物和小景觀填進花園。


他為花園取名「時間之外」,希望在忙碌的生活外,小花園能成為這座大型社區裡的一小塊慰藉之地。




不只是一個「花園」


花園建好之後,引來本小區和附近小區的居民來參觀,大家拍了照片發在朋友圈裡,讓「時間之外」成了網紅地,有人「雲賞花」不過癮,專門從幾十公里外跑來參觀。據張維敬估計,每年來「時間之外」參觀的有幾千人。他的花園,成了小區的一張「名片」。


除了看花看草,在疫情期間,小花園也成了無法外出的居民們的精神寄託。2020年初第一次新冠疫情爆發時,小花園人流量最大。「人幾乎沒斷過」,張維敬說。老人愛來這裡,慢悠悠地在園子裡溜達,還有人帶著孩子來撒歡。有鄰居告訴張維敬,小區封閉後,這裡成了他們最放鬆的地方。


正如著名風景園林和建築教育學家克萊爾·庫珀·馬庫斯在其著作《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中所講,在當今人們的社交活動都在家中進行,水、電、新聞、郵件、廣告,甚至基於電腦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時,缺乏交流和公共空間,城市居民承擔了更多由此帶來的恐懼感和不信任感。正因如此,更多的人渴望公共生活。


張維敬的小花園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人們這種渴望。幾年來,小花園敞開懷抱迎接著人們,也饋贈人們以寧靜和慰藉。兩口子吵了架,丈夫「離家出走」來小花園散心,跟張維敬說,「終於給我個地方清淨」,後來張維敬又跟他碰面,一問,矛盾早化解了;小區內沒什麼娛樂設施,孩子也愛來這裡玩,也不吵鬧,就蹲下看花,跟石頭做的河馬做遊戲;不能出遠門旅遊的老人也愛來小花園逛,花下拍幾張照,就跟出去旅遊一樣。


小花園也打開了張維敬的世界。實際上,剛和妻子搬來小區時,兩人跟鄰居沒什麼交集。張維敬告訴記者,那時候他總覺得「小區跟我沒什麼關係」。居住在中國最大的經濟適用房居住區之一,他始終被一種巨大的疏離感包圍,「我只是住在這,按時交物業費,也不知道住在身邊的人都是誰。」


位於北京昌平的龍躍苑三區面積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萬。在這座超級社區,數十萬人早出晚歸,隱沒進潮汐般的車流,人們分秒不差像齒輪一樣卡入城市運行的節奏中。


但自從有了花園,生活的另一面向他徐徐展開。張維敬加入了花友群,跟大家交流植物知識。他憑此認識了很多鄰居,有時下了班在小區里停好車,他會挨個跟業主們打招呼,有來參觀小花園的老人不會拍照,張維敬就幫他們拍。去年冬天,社區還請張維敬過去給小團員們講如何用手機拍照。


張維敬的妻子也未曾想到,小花園建成後會是這番色彩斑斕的景象。「她覺得太漂亮了」,張維敬說。因為小花園,妻子也跟鄰居熟絡了起來,還參與到社區活動中,成為社區的志願者。


在龍躍苑三區,張維敬的花園不是唯一的一個,很多人在樓前的綠地上種花、種菜、種葡萄。這個物業並不算太完善的小區,因居民的自建花園而迎來一撥又一撥的專業人士和學者,有中國的月季大師,還有農大的教授。可以說,龍躍苑三區的花園不僅僅是一種景觀,也是一種現象。


2015年,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李丁搬入該小區,直到今年3月搬出。這期間,他對小區進行了研究,其中,小區的綠地建設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李丁認為,小區內綠地的使用,無論種花、種菜,還是其它形式,都在業主的自治範圍之內。綠地的高效使用既能提高社區美感,也是小區居民自治的方式之一,體現大家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


小區物業費便宜,每個月物業費每平米只幾毛錢,維護力度自然沒那麼大,很多地方長滿雜草。在李丁看來,張維敬的小花園和其他社區居民種花種草的嘗試,給社區帶來了更多的氧氣和人氣。


李丁還記得,自己剛搬來時就為張維敬的花園而驚訝,「做得非常精緻,搬過去沒多長時間我就帶著小孩去參觀。」花園沒門,迎接著社區裡的每一個居民,走在其中,除了能觀賞景色,更重要的是,這裡構建了一個「人性空間」。


李丁談到,社區同其他空間的區別主要在於,社區里人和人之間存在歸屬認同和一種社會性關係,「community(社區)是帶有認同的,帶有人際關係的,這個非常重要,人和人之間怎麼形成關係?要有交流的空間。」


而張維敬的花園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居民們在這裡相遇,交談,了解,彼此搭起友善、互助的橋樑,鄰里關係得以變得更為溫馨和融洽。


同濟大學景觀設計學者劉悅來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他和團隊從去年開始研究社區花園營造工作坊。通過五天或者一個禮拜的工作坊,讓大家掌握小花園的設計和維護。李丁認為,這些小花園的創造,最終目的是為了創造更利於人與人溝通的氛圍,讓居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社會連接,建立信任感。




花園保衛戰


2019年起,花園的命運變得坎坷起來。這年秋天,回龍觀地區進行了一次「拆違」,張維敬的小花園名列其中。


收到消息時,張維敬有些懵,「在物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去維護時,我們自主自發的建設,共享給鄰里的花園成了違建。」


很快,小花園要被拆除的消息傳到了鄰居們耳中,惋惜聲此起彼伏。「很多花園裡都看不到這麼多花,拆了我們去哪兒看呢?」


很快地,居民們「保衛花園」的行動拉開了序幕。有鄰居在業主群里發起了守護花園的接龍,討論如何保護花園和環境;有人去找居委會和街道,提出「別拆花園」的訴求;在11月的寒冷天氣里,還有人挨家挨戶搜集簽名,兩天時間內搜集了幾百戶鄰居簽名,形成了保留口袋花園的紙質文件。


張維敬也提出,願意將花園無償捐給小區和社區志願者,交由大家共同維護。「拆違」當天,在張維敬拿著簽名,以及一些在場鄰居的再三懇求下,街道和「拆違」人員最終同意保留花園的主體,只是拆除了休閒區域的廊架等設施。


那一次「拆違」,來了七八個人,幾個小時後,內廊架和廊架上的鞦韆就被拆了;魚池的電源線也被挖斷,沒了供氧系統,從此魚池不能再養魚;攀爬植物失去倚賴,為了不讓它們死掉,張維敬不得不將它們移種到樓的側牆下。


那次「拆違」對於小花園而言還不算傷筋動骨,他將空出的地方重新設計布局,填上新的植物。但事情並沒能結束,2021年5月,回龍觀地區開始第二次「拆違」,小花園再一次被定義成違建。


這一次「拆違」,張維敬看到很多人的眼淚,有個年輕姑娘甚至抱著他妻子哭起來。張維敬告訴記者,據他了解,龍躍苑三區拆違復綠的資金約有20萬,在社區被認定為無違建社區後,由社區執行款項用於小區綠化。「(這點錢)對於我們這個30多棟樓的小區來說是不夠的。」


第一次拆違之後,張維敬加入了社區花友群。平日裡大家交流植物知識,也互贈植物和種子。得知小花園將要被拆,群友們都表示不解和難過。「小花園明明已是三區的一張名片,為什麼偏要讓它毀於一旦?」一位花友在群里問。


第一次「拆違」,一位花友說,自己鄰居窗外的月薔薇牆消失了。架子拆了,花兒攤了一地。那些被拆掉的架子,「不是居民為了遮風擋雨,只是為了幫助花生長」。張維敬很害怕,他怕這些具象的、活生生的美好在生活中一點點消失,徒留幾張照片證明它們存在過的痕跡。


花友群里的花友建議他通過正常渠道反映民意,「我們都是小區的主人,有權表達意見、質詢。」


李丁稱,針對小區私搭亂建情況,他們曾在2019年龍躍苑三區業主委員會換屆選舉後,試圖推動業委會和小區物業共同制定一個公約,「我們來認養綠地,按照統一的標準來建設,比方說籬笆不能太高,也不能用糞肥等等。」但這個設想最終沒能順利推行下去。


李丁認為,兩次針對小花園的「拆違」並不合理。他告訴記者,在我國城市小區紅線內,屬於業主自治範圍,而非城市政府管理範圍。小區內可以由業主來協商制定一些規章制度,只要業主大會有四分之三以上的通過率就可以實施。


「法理上,我們可以通過業主大會討論換物業公司,甚至可以拆樓重建,只要能通過相關規劃部門審批備案就行。當有人沒經過業主委員會或者業主大會決議,私自種了一塊地,或影響了其他業主生活,被舉報了,政府才可以作為第三方參與協調。」


李丁說,針對小花園的「拆違」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也很難界定。「按照相關法規,沒有報批的建築附著物或者構造物屬於違規,如果是私搭亂建,影響居民生活,可以通過業主委員會或者業主大會進行譴責,或者委託物業公司進行規範管理。」


小花園遭遇第二次「拆違」時,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正帶著學生在小花園考察。李迪華一直致力於城市生態學研究,他在社區報上看到關於小花園的報導後,立馬找到記者,希望能聯繫張維敬,來花園看看。「社區的小花園就應該建成這個樣子,兼備互動和審美功能。」李迪華說。


當時,張維敬正在給李迪華介紹花園如何建成,恰好「拆違」的工作人員來下達了通知。周圍的居民聚攏過來,有人甚至流下淚來,但工作人員卻一直強調「明天必須拆」。居民們圍著李迪華,告訴他,「我每天的業餘活動、孩子的成長,都跟這個花園有關係」。


李迪華聯繫了街道辦事處詢問原因,得到的答覆是「有居民舉報」。這讓李迪華不解,「即便是有市民舉報投訴,也應做好調查,理性判斷投訴是否合理。」


對於這個理由,張維敬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告訴記者,自己從未收到過鄰居的任何反對意見,為了不影響大家的生活,就連小魚池裡的環氧裝置都只在大家不休息時啟動。



救活每一朵花


第二次「拆違」之後,張維敬有段時間變得沉默,臉上少有笑容,他不願再擺弄那些植物。妻子只得安慰他,「別折騰了,好好掙錢,我們去買帶花園的房子」。


但花園的意義,並不是「帶花園的房子」可相提並論,多年來,張維敬在這座花園裡投入了超過30萬元,以及無數的心血,收穫的是鄰里的友誼。他更在乎因花園而帶來的那些寶貴的東西。


今年七月,龍躍苑三區對面的二區因疫情封閉。張維敬聯繫鄰居,在短短一小時內組建了一百多人的志願者群,為社區里行動不便的老人送菜,並協助居委會組織核酸檢測。


就如同李丁所言,小花園奠定了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基礎,經過小花園的連結,在面對疫情時,居民更積極地協作起來。「這不是陌生人能一下子完成的,彼此之間熟悉、了解,是經過溝通交流而形成的一種信任。」


小花園讓人們開始關注公共空間建設。「實際上,很多專業的人都在做這件事,比如藝術家會進入社區彩繪,歷史學者通過公共使用學去建立鄉村的博物館,通過書法、藝術去豐富社區文化,很多專業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社區、城市文明,還有城市治理體系的建設當中去。」李丁說。


李迪華跟李丁在某些看法上是一致的。在他看來,現在很多由房產公司建設的小區綠地,在物業的管理下,單調乏味,缺少互動和審美功能,滿足不了居民的需求。而張維敬的小花園則有著巨大的療愈作用,它為社區裡的居民提供了釋放精神壓力,與人交流的場地,也促進了居民對小區公共事務的關注。「我們居住的小區綠地就應當建成這個樣子,供大家去勞動、參與、交流,撫慰自己內心,改善鄰里關係。」


李迪華希望,社區在對張維敬的小花園處理上,能夠有更良性的解決辦法。「在我們的居住區的綠地管理相關標準規範的修訂中,一定要有鼓勵和保證居民參與自己家園建設的內容。」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城市的主人,至少應該是我們社區的主人。可我們往往把對景觀空間的權利讓渡了,甚至把它忽視了,變成了單純的消費者和被動的旁觀者。這一點我們要向廣場舞大媽們學習,很多社區原來是沒有廣場的,她們去跳舞了,就有了廣場。」劉悅來在演講中說道。


張維敬深知「鼓勵」有多重要。就在他的小花園面臨「拆違」那段時間,一位曾多次向他諮詢、自己也準備建一座小花園的鄰居,擱置了計劃。那個年輕男人曾來小花園參觀過好多次,對他的小花園羨慕不已。後來他找到張維敬,說自己手裡有些預算,也想建一座小花園,「我也不知道怎麼辦(怎麼建),咱們一塊弄。」


很快,做了些規劃後,他的小花園開始挖土了,然而在目睹了張維敬的小花園遭遇「拆違」之後,他的建設計劃就擱置了下來。


「我仍感激通過小花園認識那麼多朋友。它是一座橋,我們已經建立了聯繫,橋雖有可能斷,但我們終將會再建立另外一種形式的橋樑。」張維敬說。


花友鼓勵他「早點恢復心情,還要做三區最美的園丁」。第二次「拆違」後,鐵線蓮攀附的柵欄被鋸斷,那一天,花友們自發趕來小花園,來「搶救」每一朵花。他們按照鐵線蓮生長的趨勢,小心翼翼地把花藤纏繞在鐵絲網上,並祈禱它們能像以往一樣盛開。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北青深一度】所有,今日頭條已獲得信息網絡傳播獨家授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