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抗擊匈奴,卻被有的人說成是勞民傷財,不知大家怎麼看?

歷史深度揭秘 發佈 2020-06-04T19:38:50+00:00

漢武帝統治末期民生凋敝,朝政不興,漢朝已經在崩潰邊緣,他本人很有能力,生前勉力維持了平衡,等他死了,要不是當時外戚集團忠心能幹,再加上昭宣二帝尤其是宣帝英明神武,中興漢朝,大漢很可能就亡了。

宋朝文人最喜歡說漢武帝勞民傷財!漢武帝統治末期民生凋敝,朝政不興,漢朝已經在崩潰邊緣,他本人很有能力,生前勉力維持了平衡,等他死了,要不是當時外戚集團忠心能幹,再加上昭宣二帝尤其是宣帝英明神武,中興漢朝,大漢很可能就亡了。

有的人看不到什麼五胡亂華,五代十國,靖康之恥,崖山之變,甲申天傾。至於什麼近代史被吊打百年也是看不到的。這種人啊,動輒找什麼英國、拿破崙、德一、德二、昭和、蘇聯、美帝,什麼不要用武力巴拉巴拉,也只有上述這些算國家,算人類歷史是吧。

至於什麼殖民地,第三世界的苦難完全無視,也不講。前面的這些在他們口中還算是人,有缺點也可以講講,什麼窮兵黷武民不聊生都給安上,後者呢,存在感如野草,待遇如野狗,什麼家國破滅,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都不值得談論。

漢武帝擊敗匈奴可以說是漢族歷史上最重要的一環了。匈奴和蒙古,清不一樣,是有自己獨立的文化的。如果我們被匈奴擊敗,我們漢族真的可能就直接消失了。

就算僅僅從經濟上看,打通西域也是血賺的,因為中原本來是人多地少,很多人沒飯吃,打通西域,中原手工製品就可以順著絲綢之路賣到西方,手工業就可以養活很多勞動力,漢朝也可以從西方國家吸取白銀黃金。

漢武帝的做法沒錯,不過也要講究一個度,前期做的對,衛青霍去病創下輝煌成果,可後期呢?為了打匈奴不顧一切,根本不管什麼代價,國內百姓因為打匈奴死之其三,說他勞財傷民確實沒錯,大多數人不反對國家用武力解決問題,反對的是漢武帝這種後期損耗國力卻做不出什麼多大作用的戰爭。

漢武帝功在千秋,累在當代,至此,華夏大地的人,都以漢這個詞彙為自己民族的名字,給了這片土地的人無與倫比的自信,通過漢武帝玄孫劉病已達到巔峰。中國兩千年的統一慣性,起於周之分封,成於秦之一統,最終大成於漢武趙宣時代,從此,統一成為了所有漢族人的共識。

看看宋朝就知道了,無限制退守的結果是草原勢力的整合和崛起。為什麼蒙古會出現在南宋而以後再沒有類似蒙古的勢力,跟中原王朝是否持續進取和控制是有極大關係的。雖然熱兵器的應用和俄羅斯的衰落終於將中原王朝從幾千年的北方壓力中解脫出來,但是道理是一樣的。

武帝北伐匈奴,西拓西域,南平南越,東踏朝鮮,這是見誰打誰滅誰,這霸道的風骨,才是民族脊樑,要都像大宋一樣,我們能不能延續文化不好說,民族血氣和驕傲真的就差了超級一大截。

問題的關鍵其實在於匈奴太強了,西漢終其一朝用了幾乎所有能用的方法也只是讓他分裂,直到西漢滅亡,北匈奴依舊在漠北活蹦亂跳,還抽空拿回了西域。如果再加上衛霍漠北決戰過後不到二十年,匈奴便具備在內線圍殲李廣利軍團的實力,得出的結論就很尷尬。

從結果上來看,軍臣單于時期直接上分裂術效果可能更好。讓我們看看司馬遷是怎樣評價漢武帝的,孝武纂極,四海承平。志尚奢麗,尤敬神明。壇開八道,接通五城。朝親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傳聲。迎年祀日,改歷定正。

疲秏中土,事彼邊兵。日不暇給,人無聊生。俯觀嬴政,幾欲齊衡。漢武帝發動超過漢朝承受極限的對外戰爭初期是為了開疆拓土,到後期好大喜功,無所限制的發動戰爭,以至於漢昭帝時期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再來看看班固是怎麼說的,班固給漢武帝的評價是「雄才大略」,肯定了對外戰爭給漢朝帶來一定好處的觀點,卻廣義肯定,具體否定,漢書武帝紀中只談文治,不提武功,武帝發動無限制的對外戰爭給漢朝百姓帶來的無止境的傷痛。

漢武帝對外戰爭與我國現代國防建設完全是兩回事,對漢武帝發動戰爭自古以來就有褒貶不一兩種評價,我國搞國防建設是拿一半人人命才搞上去的嗎?我國現在狀況是國防投入趕不上經濟發展,現在非要選一個最極端的例子來證明國防投入的重要性,有些過了。一些對歷史有點興趣的讀者總是對軍事戰爭史特別感興趣,並且喜歡幻想和誇大戰爭在歷史中的作用。事實上,軍事戰爭史從來不是史學研究中比較重要的領域。甚至沒有什么正統的歷史學者專注於這個領域。軍事史體裁的著作主要也是一些文學作品。

​我並不是否定漢武帝的功績,但是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的作為和結果應該一分為二的客觀評價。事實上,漢武帝時期對匈奴戰爭勝率也不過是五五開,結果也不是決定的,這一點,好歹翻翻資治通鑑數一數就很清楚了。所以不應該過分誇大匈奴戰爭的作用和意義。如果是對歷史感興趣,史記,資治通鑑這樣的通史著作自己還是要先讀一遍,對歷史的全貌和發展的脈絡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比較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