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好人·匯聚遼河暖流②相濡以沫四十載 不離不棄「三生」情

遼瀋晚報盤錦時刻 發佈 2020-06-04T02:47:05+00:00

1952年出生,1968年到台安縣桓洞公社下鄉,1971年被抽調到「322」油田油建一大隊,先後做學徒瓦匠、鉚工、材料員,1984年調到茨榆坨採油廠供應站當材料員,1985年到採油二隊任黨支部書記,2012年退休。


人物簡介:

孫貴來,2019年第一期「油田好人」,類別為孝老愛親。中共黨員。1952年出生,1968年到台安縣桓洞公社下鄉,1971年被抽調到「322」油田油建一大隊,先後做學徒瓦匠、鉚工、材料員,1984年調到茨榆坨採油廠供應站當材料員,1985年到採油二隊任黨支部書記,2012年退休。

「去年8月,我愛人接受了雙膝膝蓋置換手術。經過幾個月的康復訓練,她現在不但走出了臥床十多年的『陰霾』,還實現了生活自理,每天能獨立走上一兩百米!」5月28日,談及妻子的現狀,孫貴來非常欣慰地說,他去掉了一大塊心病。

即使普通人感知為多麼平淡無奇的日子,於孫貴來夫婦而言,都算得上一種奢侈的幸福。在妻子眼裡,他是生死相依的「擎天柱」;在病友眼裡,他是無處不在的「活雷鋒」;在街坊眼裡,他是德行高尚的「孫大聖」。而他卻認為:照顧愛人天經地義,幫助他人舉手之勞,古道熱腸人之常情。



每天推著妻子到公園納涼。

49年前,19歲的孫貴來和21歲的王潔同時到遼河石油勘探局油建一大隊,二人在工作中漸生情愫,並確定了戀愛關係。可天有不測風雲,兩年後王潔被查出慢性腎炎。很多醫生說這病治不好,家人朋友也認為這是無底洞,勸他趕緊分手。孫貴來非但不聽,反而每天端水熬藥,照顧得更貼心。1977年,他用婚姻發誓一輩子守護她。

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慢性腎炎就是「不治之症」。眼看著妻子的病情一步步發展為尿毒症,孫貴來不僅初心不變,天南海北尋醫問藥,還不惜敲髓灑膏,無數次往返瀋陽北京為妻子醫病。1995年5月,妻子第一次換腎失敗,他沒有氣餒。1996年,第二次換腎失敗,他繼續堅持。


孫貴來陪王潔在北京透析等腎源期間攝於北京世界公園。

1997年,為了給妻子第三次換腎,他傾家蕩產,賣掉了唯一的房子,長期租住在北京最便宜的地下室,借遍了所有親戚朋友和同學同事的錢,嘗盡了人間冷暖……終於換來了妻子11年的「有腎」生活。

然而,世事無常、造化弄人。2008年,「妻子的腎」又不工作了,他們只好再一次奔赴北京。時值盛夏,地下室悶熱至極,王潔口渴難忍,覺得這樣太遭罪,不想再堅持下去了,希望臨死前能喝上一口水就行!孫貴來想方設法開導她,每天推她到公園納涼,帶她到河邊泡著,儘量讓她感覺涼快一點兒,好受一些。第二年,王潔接受了第四次手術。看見尿袋裡流出尿液,孫貴來激動地熱淚縱橫:「雖然日子過得艱難,但愛人在,孩子有個媽,我無怨無悔!」「自己是不幸的,也是最幸運的,是丈夫讓我創造了醫學上的奇蹟!」王潔說。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陪妻子看病24年,孫貴來深知病友的不易,他就幫醫幫患24年。在陸軍總院,人稱他是泌尿外科的「活雷鋒」。護士推送300多斤透析液吃力,他就承攬運輸;患者透析後動彈不了,他就幫忙接送;誰缺醫少藥,他都跑前跑後。北京301醫院的敖主任和一些老病號兒提起他,都豎大拇指——「遼河油田的老孫,這麼多年真是挺有樣兒!」「老孫熱心腸兒,病人透析,他總是雪天推、雨天背,送時抱、接時抬,好事做了一籮筐啊!」

從2009年到現在,孫貴來終於迎來了企盼已久的幸福:一家五口蝸居在兒子家,老伴一切指標正常,他重拾年輕時的愛好,參加了社區和合唱團和舞蹈隊,包下了拎音響、拷磁帶、修設備等所有力氣活。用孫貴來的話說:「我要用微薄之力回報企業和社會!

來源:掌上遼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