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貓傳》中的大唐,從頭到腳都透著一股妖氣,這真是盛唐氣象?

歷來現實 發佈 2020-02-07T18:40:27+00:00

想寫《妖貓傳》已經很久了,但遲遲沒有落筆。還記得2017年底,到處都是《妖貓傳》的宣傳,尤其陳凱歌導演為了拍這部電影專門建了一座城的消息,更是刺激了不少人想要去觀影的念頭。


想寫《妖貓傳》已經很久了,但遲遲沒有落筆。而今機緣巧合下,第三遍看完這部電影,終於覺得,是時候寫下一點東西了。

還記得2017年底,到處都是《妖貓傳》的宣傳,尤其陳凱歌導演為了拍這部電影專門建了一座城的消息,更是刺激了不少人想要去觀影的念頭。大家都被海報里的繁華精緻場景所吸引,期待著去感受一下電影宣傳里所謂的"大唐盛世"。筆者作為一個資深古典文化愛好者,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在電影剛上映的時候就去看了。

但往往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這個魔咒,《妖貓傳》也沒有逃過。《霸王別姬》已成絕響,果真再難有能與之相提並論之作了。

一、作為一部商業片,陳凱歌這份答卷可以得A

就事論事,這部影片的可取之處還是很多的。說起來,《妖貓傳》比起同期影片甚至同年的作品,已經是非常優秀的了。近幾年的中國影壇,已經很少能見這樣極致的浪漫主義電影了。

充滿浪漫與奇幻色彩的極樂之宴,幻術背景下的奇思妙想,金碧輝煌的大殿,共享極樂之樂的民眾……貴妃站在仿佛從天上降下來的"天梯"上盪鞦韆,萬眾矚目,極盡奢華。人們對楊貴妃的迷戀,也是對大唐自由與浪漫的迷戀。極樂之宴象徵著大唐盛極轉衰的標誌,這是表面的奢華,其後隱藏著安史之亂國破家亡的禍根。

而整部劇乍一看是懸疑,看到最後,才明白其實是講人間情愛的虛與實。帝王之愛摻雜了太多自私與虛偽;民眾對於楊玉環,則更像是一種崇敬;而白龍對楊玉環的愛,來自於共同身世背景下,貴妃對他的理解與尊重,讓他找尋到知己;在劇中,楊玉環則是"萬千寵愛在一身"的那個盛世的代表,白樂天對於楊玉環的痴,則是對那個無盡風流的時代的嚮往……能把對同一個人的幾種不一樣的感情分出層次和區別,劇中這點已經做得很好了。

再者,《妖貓傳》看起來支離破碎,線索不分明,妖貓的報仇方式又實在曲折,給人一種似乎劇本比較亂的感覺。實際上多看幾遍就會注意到許多先前忽略的細節:前一部分妖貓的復仇是為了引出三十年前楊玉環之死的真相,兩個故事一表一里,相互映襯。另一方面,前一部分又是對後一部分的映襯——妖貓給陳雲樵用不完的錢,讓他體會又錢帶來的權利和地位,這是否是想把他塑造成同樣擁有權利和地位的玄宗呢?妖貓又讓他親手殺死春琴,不正是在映照楊玉環也是被自己的丈夫唐玄宗親手害死的呢?這樣一來,故事就顯得很有條理性,許多事情也說得通了。

電影以白居易和空海查案為線索,相當清晰而完整了講了一個妖邪懸疑背景下的愛情故事。畫面場景妝造都足夠精緻,想像力極其豐富,案子足夠妖異,感情也足夠動人。但從這些來看,《妖貓傳》已經很不錯了,因此雖然當時票房輸給同時段的《芳華》,但兩年過去了,話題度依舊可以,極樂之宴的場景和楊貴妃的造型也至今被人津津樂道,已經算是小有成就。

二、但論格局,《妖貓傳》和《霸王別姬》之間,還差了10個《臥虎藏龍》

說到格局,還是要回到"大唐盛世"上來。對於這部影片的出世,從一開始就有極大的爭議,評論嚴重兩極分化。部分不喜歡劇情的人說它支離破碎地講了一個並不怎麼好聽的故事,部分喜歡劇情的人則認為它歌頌了虛假情誼下的一段真情,甚至不惜余力為它尋找"高大上"的主題,或是在揭示"無上密",或是說表現普通人的大唐,甚至還有說在影射安史之亂前帝國的腐朽奢靡……

但其實在筆者看來,它確確實實就是在講楊貴妃而已,一個看似萬千寵愛在一身,但實際卻連自己生死命運都不能掌控的高高在上卻無人能拯救的貴妃,唯一能救她的皇帝,卻直接欺騙了她,以全帝王之身。所謂真情其實不堪一擊,表面的繁華下是千瘡百孔。只有白龍的情誼是真實、無私而長久的,這也是最後感動觀眾的關鍵。所謂的大背景大視野之類,這部片子裡或許有點影子,畢竟有安史之亂的加持,但根本不是重點。即便是導演真的有這個野心,想表現出這樣的格局,但從影片最終呈現的效果來看,這個野心也確實是失敗的。

所謂繁華盛世的刻畫,終究還是沒有落到實處。

原本原著小說塑造出的是一個與傳統楊貴妃形象大有區別的,一些日本人想像中的楊貴妃。而由陳凱歌加工改造後,最終所呈現出來的,自然有陳導審美的一部分,並以楊貴妃形象來營造出大唐的自由與開放,也就是所謂的"盛唐氣象"。

問題就在於這個"盛唐氣象"。

筆者之所以對這部電影一直有排斥心理,就在於這四個字。

了解文學的人都知道,"盛唐氣象"指的是盛唐詩歌的風格特徵,一為渾厚,二為雄壯,集中體現了唐朝文學的自由蓬勃,和其中所承載的文人士子異常自信活躍思想開拓的精神風貌。而這都來源於盛唐時期經濟富足,萬國來朝,文化交流融合,科舉詩賦取士等等一系列的硬實力軟實力的支撐。

而《妖貓傳》里的所謂氣象是什麼呢?當時的天家醜聞——楊貴妃成為萬眾偶像,還硬生生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給安上了胡人血統。極樂之宴楊玉環成為主角,民眾仰望著她,把她當帝國的象徵。她其實並不缺愛,除了皇帝的寵愛,還有眾人的仰慕,甚至一些顯而易見的曖昧。但她依舊仿佛並不高興,或許已經得到的,終歸都不是最好的?

一邊說著這不是歷史劇,一邊又以歷史為噱頭,並大言不慚地說:誰知道這就不是真正的歷史呢?

這還有一點對歷史的敬畏心嗎?這就是一部"優質影片"留給觀眾的價值觀嗎?

大唐市井場面的展現,倒是更貼近生活一些,但依舊少了煙火氣,因為除了主角之外,幾乎沒有展現普通百姓等小人物的特色,所以總有種不真實感。真正的盛世氣象,其實只存在於白樂天的話里。

說起來,不管是陳雲樵在酒樓里的貪歡,還是極樂之宴的展現,都少了一些氣度。陳雲樵是個小人,酒樓里女子爭風吃醋,都談不上什麼氣度;極樂之宴是華貴奢靡,若不是還有李白當場醉酒做的那一首《清平調》,恐怕這場極樂之樂還要更空洞一些。盛唐氣象是文化的魅力,它不只有李白的斗酒三百篇,還有杜甫的沉鬱幽嘆,有王維的雍容淡然,有孟浩然的山水田園……

盛唐之樂是家國之樂,盛唐之哀是家國之哀,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顯貴,他們愛自己的家,愛自己的國,愛大唐,愛這盛世,人們享受物質上的富足,又有精神生活的燦爛豐富,因此寫詩的李白能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因此盛唐詩歌能展露出後世再難超越的氣象。

所以,《妖貓傳》中的大唐,真的是所謂的"大唐氣象"嗎?劇里所謂的大唐盛世,其實是變異的版本,除了李白的出場還算還原了人們心中的大唐氣象,其餘的地方,真的處處都透著妖氣。畢竟是"妖貓傳",貼合主題就可以了,吹得太過反而太尬。

就這麼說吧,同為寫大唐的劇本,《長安十二時辰》的整體質感與思想傾向,明明了了地甩《妖貓傳》一條街。

歷史不是不能被改編,而是改編後它能承載什麼新思想,這改編有什麼新意,這思想又有什麼價值。《長安十二時辰》從音樂畫面、故事講述到人物塑造都堪稱用心,比之《妖貓傳》,也同樣有大唐繁榮的展示,但不管是大人物如何監李必,還是主角張小敬、靖安司的普通職員,亦或是期待著上元節過年賞燈的普通百姓,雖每個人的信念卻不甚相同,卻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大唐,從他們身上所展現出來的信念、包容與愛,才是真正能打動人的東西。

同是提到花萼相輝樓,同是普天同慶盛世之景,但《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真實感與生活感,比起《妖貓傳》中虛無縹緲的設定和演繹都要實在很多。

大唐本就不是仙境,它是人間,它的浪漫不在於幻術,在人情本身。

中國電影目前的一個問題就是,風評一不好,就忍不住怪觀眾審美水平低。筆者已經看了不少"不喜歡《妖貓傳》是因為看不懂,看不懂是因為審美不夠"這種類似的話了。目前來看,《妖貓傳》豆瓣評分6.9,《長安十二時辰》豆瓣評分8.3……

所以,真的是觀眾審美水平低嗎?

《妖貓傳》不是歷史劇,算是奇幻劇,對歷史進行了異想天開的腦洞改編。但問題也恰恰在於此。電影宣傳的時候說,這表現出了大唐盛世氣象,又以一些服飾和胡旋舞的片段來說還原度有多高。但其實它是夠絢麗,可還原度真的談不上。安安生生地做一部商業片,本沒有什麼問題,就在於摻雜了歷史,又算不上多麼創造性的改編,歷史和奇幻定位難以分清,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卡住也實在是難以避免。

千人千面,眾口難調。觀眾的期待不同,得到的結果也自然不同。

如果是抱著看一部商業片的想法去看,那《妖貓傳》的確已經很好,起碼比起同題材的作品,簡直遠超。

但如果是想看盛唐氣象,想從這裡面看到那種蓬勃的文化精神,那失望自然是早早就註定好的。

所以,爭議也是一開始就註定了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