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為什麼被封為「弼馬溫」?

萬象新聞 發佈 2020-03-01T01:08:13+00:00

楊義先生在其《重繪中國文學地圖通釋》一書中談到《西遊記》的影響時,這樣寫道:比如說在陝西發現了一幅木刻的民間畫,叫《庇》,畫著的是一個猴子拿著一個大紅桃子,它的肩膀上蹲著一個小猴子,用手怯生生地指著那個桃子,後面是一棵松樹。這《庇馬瘟》的畫,實際上用在過年的時候貼在馬圈、牛圈、豬

來源:中華讀書報

我國古人歷來就有猴入馬廄可避馬疫的認識,並屢屢見諸記載。

楊義先生在其《重繪中國文學地圖通釋》一書中談到《西遊記》的影響時,這樣寫道:

比如說在陝西發現了一幅木刻的民間畫,叫《庇(弼)馬瘟(溫)》,畫著的是一個猴子拿著一個大紅桃子,它的肩膀上蹲著一個小猴子,用手怯生生地指著那個桃子,後面是一棵松樹。這《庇馬瘟》的畫,實際上用在過年的時候貼在馬圈、牛圈、豬圈上面,要借孫悟空的威靈來避邪,來鎮壓瘟神——民間對孫悟空是這麼一種理解。實際上是把一個神話文學形象轉換成一種原始信仰的六畜保護神(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122頁)。

這一論述,正確地指出了該年畫與《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之間存在著某種淵源,可惜所指出的只是最表象上的聯繫,而對雙方源流關係的判斷,則明顯是顛倒了的。

我國古人歷來就有猴入馬廄可避馬疫的認識,並屢屢見諸記載。唐人韓鄂在《四時纂要》一書中就曾說過:「常系獼猴於馬房內,辟惡消百病,令馬不著疥。」北宋梅堯臣《宛陵集》卷十二《詠楊高品馬廄猢猻》有句云:「嘗聞養騏驥,辟惡系猿猴。」南宋洪邁在《夷堅三志·辛》卷四《孟廣威獼猴》條也有記載:「好養馬,常蓄獼猴於外廄,俗雲與馬性相宜。」可知早在文學形象孫悟空問世之前,在馬廄蓄一獼猴以預防馬瘟,就已成為傳統民俗。至於過年時在馬廄上張貼印有獼猴的年畫,只不過是其餘緒而已。

如此說來,並非是民間在《西遊記》問世後「把一個神話文學形象轉換成一種原始信仰的六畜保護神」「借孫悟空的威靈來避邪」,從而成為一種習俗;而是吳承恩在創作《西遊記》、給孫悟空安排一個「弼(避、庇)馬溫(瘟)」的頭銜時,有意識地吸收了民俗文化的滋養。明人謝肇淛《五雜俎》卷九說:「置狙於馬廄,令馬不疫。《西遊記》謂天帝封孫行者為弼馬溫,乃戲詞也」,即指出了這種源流關係。當代學者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及《手稿集》卷三對此有詳細論述,徵引頗富;日本學者小川環樹在其論文《〈西遊記〉的原本及其改作》中也有類似論述,均可參考。如此說來,吳承恩筆下的那位玉皇大帝,儘管看上去是一個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呆板形象,其實骨子裡並不缺乏幽默感的。

「馬」與「猴」的這種特殊關係還很早就被移用到了工藝品的創作之中。例如,有一種常見的工藝品,把一隻猴兒置於馬背之上,構成一幅吉祥圖案,名曰「馬上封侯(猴)」。所用的材料,無論是玉石、金屬、陶瓷、泥塑,還是竹木、絨布、紙張、塑料,均能惟妙惟肖,並演化出了千姿百態的造型,令人十分喜愛。這種工藝品常被用來作為禮物送人,尤其送給官場中人,利用「猴」與「侯」(爵位)的諧音和「馬上」的副詞義「立刻」,表示祝人很快發達、加官進爵之意,可謂惠而不費。由於古往今來的中國人大多是夢想做官的,官場中人尤其盼望著儘快升遷,所以此類工藝品歷來頗受歡迎,經久不衰。

據某些收藏品推測,這種吉祥圖案的產生,至少也應該有幾百年了。但後來的製作、收藏、贈送、接受這一工藝品者,往往僅著眼於其寓意,恐怕大多忘卻了「馬」與「猴」之間的本來關係(據筆者推測,此類工藝品的最初創意者應該是知道這種關係的),這屬於文化傳承中「得魚忘筌」「登岸舍筏」一類現象。如果了解了猴子有「避馬瘟」的功用之後,再看此物,應該會啞然失笑:原來這一番意象的組合,本義不過是說為此馬隨身配備了一名保健醫生而已。當然,這樣的解讀,對於渴望升官的人來說,或許會覺得大煞風景,但平心而論,又何嘗不是別有一種理趣在其中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