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境界看人生,人人都追求快樂幸福的生活,但是有前提

生活好品質 發佈 2020-05-27T22:24:23+00:00

看過一段小故事:弟子問達摩:「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帶給別人快樂的人?」達摩笑答:有四種境界,你可體會其中妙趣。要把自己當成別人,此是「無我」; 要把別人當成自己,這是「慈悲」; 要把別人當成別人,此是「智慧」;要把自己當成自己,這是「自在」。

看過一段小故事:弟子問達摩:「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帶給別人快樂的人?」達摩笑答:有四種境界,你可體會其中妙趣。要把自己當成別人,此是「無我」; 要把別人當成自己,這是「慈悲」; 要把別人當成別人,此是「智慧」;要把自己當成自己,這是「自在」。四種境界講明了人應該如何達觀的看待人生。

「無我」其實講得是無欲。人沒有慾望了,也就沒有私己之念,如此也就能夠超脫於名利,快樂的生活。當然,無欲不代表無求,而是講人的慾望不能超越所需,人只有求自己能夠得到,並且是需要的,才會無欲則剛,不陷入名利之苦。很多時候,人們為自己標定的目標太高,所謂一山望著一山高,總是想抬著自己,到達另一處高地,結果卻發現深陷名利的泥沼,不得自拔。人無攀比心,當無痛苦意。標準的制定,不能脫離實際,更不能好高騖遠,所取為生所必需,所需為生所必須,如此才能進入「無我」的歡樂境。

「慈悲」其實講得是人性。人性至善,則悲憫萬物。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一個人的責任感可以讓人充滿了不斷前行的動力。任何的成功以及正義的堅守,其實都是責任感使然,這是人性之善決定的。人生而為人,當有所堅持。社會組織的構成基礎,就是在一個最大的道德公約數之下,約定俗成集合組建的。在這個集體內,人們必須遵循約定的道德。道德之上還有共同遵循的社會制度,也需要人們共同維護。如果一個集體內,人人沒有了悲憫之心,慈悲之念。滿足自己不管風雨,卑鄙取利不問報應。那麼,這個集體就是非常壞的集體,當人們人人不知有別人,而只知道有自己,慈悲之念喪盡,快樂也就沒有了。個人、集體都是如此。有一句廣告詞說的話:「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此意也。

「智慧」其實講的是原則。每個人與人交往都要有界限,明白別人不是自己,別人的東西屬於別人。人在交往中要有自己的原則,既不能苛求於人,也不能苛求於己。生活中很多的困擾其實就是分不清別人與自己的界限造成的。做事不講分寸,待人不知有別。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懂得以別人之心度之,遇到別人給自己造成的困擾,不知道說不。一個人沒有原則,做事就會違背道德或者法律,輕則被人見棄陷入孤立,重則最終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如果一個集體之內,人人都不講原則,沒有別人之念,唯有自己之私,那麼這個社會一定是極端冷漠和自私的社會,人人最終處於構陷他人及互相構陷的境地。如此,何有快樂?

「自在」其實講的是「自尊」。人貴有自知之明,人貴有自知之德。不論是生活中,還是職場中,任何輕賤自己的人,都不值得信任。一個人一旦連自己都可以捨棄,那麼他當然也會捨棄別人。自尊之人當然會堅守自己的道德和理想,不曲意賤己而謀取不義之利,不輕賤他人而借梯上樓。有尊嚴的活著,其實就是快樂的活著。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自尊,那麼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黑格爾說:「人應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如此,則人會快樂追求於高尚理想的路上,人豈能不快樂?

四境人生之論,道出了人及社會集體應該堅持的理想和信念。人人都追求快樂幸福的生活,人人也皆有追求快樂幸福生活的權利。但是前提必須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堅持有放棄,更要有原則和自尊之念。無欲以自求,人性盈善念,原則有堅持,自尊迎生活,如此生活則妙趣橫生,快樂自己,幸福社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