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話為何不像鄰近的北京話、河北話,反而更接近於南方的安徽話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發佈 2021-09-19T18:39:34+00:00

天津和北京、上海、重慶同為我國的四大直轄市。天津在成為直轄市以前屬於河北省管轄,然而天津的方言口音卻與安徽固鎮一帶的方言較為相似。

天津和北京、上海、重慶同為我國的四大直轄市。天津在成為直轄市以前屬於河北省管轄,然而天津的方言口音卻與安徽固鎮一帶的方言較為相似。明明地處北方的天津為什麼會與位於南方的安徽在口音上接近呢?事實上天津的方言口音在北方地區確實是一個特例:天津話與周邊地區的方言口音都不同(只有滄州某些地區的口音受到天津的反向影響)。天津因此被視為中國北方方言區中的一個孤島。

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和天津的歷史有關。如今天津所在的這片區域在歷史上一度曾被海洋覆蓋。大約距今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這片土地才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歷史上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大約3000年前黃河在如今的寧河區附近入海,西漢時期黃河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期黃河在天津南郊入海。金國統治時期黃河奪淮入海後天津的海岸線才逐漸固定下來。

正因為天津在歷史上經歷了如此複雜的地理變遷,所以天津的城市形成發展是相對比較晚的。早在商周時期如今的天津市境內就已出現了早期的人類活動痕跡,然而在此後兩千餘年間當地始終沒能形成過較大規模的城鎮。直到隋朝開通京杭大運河以後才使得位於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漸顯要。唐朝中葉以後天津逐漸發展成為南方糧食、絲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大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如今天津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天津因此以「三會海口」名於史冊。如果說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是天津城市發展史最初的起點,那麼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則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史上新的篇章。朱棣遷都北京為什麼會對天津的城市發展產生影響呢?我們不妨分析一下朱棣遷都的大環境大背景。其實早在朱棣的父親朱元璋在位時期就已在認真考慮遷都事宜了。

當初元末群雄並起之時朱元璋從自己的老家淮西一步步發展壯大。南京附近的州縣是朱元璋取天下的基本盤,因此在當時以南京作為揮師北伐的後方基地不失為明智之舉。然而當公元1368年徐達奉朱元璋之命驅逐了元順帝後南京就不再適合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都城了——在此之前南京還從沒成為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國都,定都於此的都是偏安江南的短命王朝。

定都南京其實就適合於像東吳、東晉、南唐這種割據政權。只要是一個大一統王朝都不敢把都城建在江南,因為這對北方邊防而言幾乎意味著毀滅性的災難。如果一個大一統王朝將都城定在南京就意味著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將完全集中在以南京為核心的江南地區,那麼北方地區的國防體系和經濟水平就將始終處於一種相對凋敝的狀態。朱元璋在世時就看到了這點,所以他很早就在考慮遷都的事。

不過在朱元璋的遷都備選名單中並不包括北京。在1368年以前北京已由遼、金、元三個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統治了四百餘年,所以北京在朱元璋及其政治班底看來就是一塊高度胡化的土地。朱元璋理想中的都城是長安、洛陽,因為他也希望將自己的大明王朝建設成比肩漢唐的盛世。然而當他派人實地考察了長安、洛陽的情況後發現:在經過一次次的戰亂後殘破的長安、洛陽已不再適合作為一個大國的都城。

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朱元璋留在了南京,但這終究不過只是一種權宜之計。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之後重新開始考慮遷都北方的事宜。這時早已殘破的長安、洛陽已不再適合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的都城,而位於長城沿線的北京這時的戰略地位正日益凸顯起來:地處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過渡地帶的北京正是明朝與北方蒙古部落反覆拉鋸較量的前沿地帶。

朱棣出於」天子守國門「的理念決定遷都於北京這個當時的邊防重鎮。朱棣遷都北京後帶動了北京和江南地區之間的漕運。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靖康之變等幾次大的變亂導致大量黃河流域的士族百姓紛紛南遷。經過東晉、南朝的開發建設之後到隋朝統一南北時中國南方的人口和經濟水平已基本接近於北方。安史之亂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已轉移到了南方。南宋以後中國已穩定地形成了南方經濟領先於北方的格局。

到了明代朝廷的賦稅錢糧已主要來自於江南地區。朱棣遷都北京後京城官民生活所需的糧食和其他物資主要由江南地區供應。因此明朝人自己曾總結道:拱衛京師有兩大生命線是絕不能動搖的——防備北方遊牧民族的長城防線和江南糧草賦稅北運的漕運線。天津在地理位置上距離京城很近,同時又是運河、海河、渤海的交匯之處,所以水路交通極為發達的天津勢必會成為拱衛京師的要地。

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朱棣下令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築城設衛。朱棣下令修築的這座新城被命名為「天津衛」。「津」這個字在古漢語中是渡口的意思,而所謂「天津」就是「天子渡口」的含義。由此可見朱棣當時對天津城的重視程度。後來朱棣又在天津衛附近增設了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到了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併為天津衛。

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衛升級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天津州又升為天津府。今天的天津最早正是由明清時期的天津衛演變而來。在朱棣於1404年設天津衛之前當地其實是比較荒涼的。朱棣為了拱衛京師就從河北、山東、河南、山西等地遷徙了大量移民充實到京畿地區。這波移民潮波及到北京以及周邊的天津等地,不過天津在當時北京周邊地區中是一個特例。

我剛才提到當時遷移到京城周邊地區的主要是來自河北、山東、河南、山西等地的北方移民,可當時遷移到天津的移民中安徽人其實占據了相當的比例——這和北京周邊的其他地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被譽為「天子渡口」的天津勢必要由天子親兵負責拱衛。朱元璋是安徽人,所以朱棣的祖籍地是在安徽,而且朱棣在北上時也曾在安徽宿州一帶招過兵。據說當時跟隨朱棣北上的十萬宿州兵就被安置在了天津衛。

這十萬宿州兵在當時還很荒涼的天津衛就構成了最早的人口基礎,所以他們的方言也奠定了天津話最早的基礎。後來也不斷有來自其他地區的移民湧入天津:郭德綱家族是從山西汾陽過來的,馬三立家族是從甘肅過來的。可這些北方移民都是零零碎碎的進入天津的,所以他們只能入鄉隨俗跟著原來的安徽移民說起了同樣的口音。當然隨著這些北方移民的湧入到底還是使天津話出現了一些改變。

時至今日天津話仍和安徽固鎮一帶的方言比較接近,不過接近相似並不等於就完全一模一樣。天津話之所以是天津話當然還是與安徽話有區別的:天津話的調門比較高,而安徽話則相對比較平。1860年天津被開闢為通商口岸。1861年1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駐天津。1870年11月清廷裁撤三口通商大臣後將所有洋務海防事宜歸屬於直隸總督管轄,設在天津的原三口通商大臣衙署改為直隸行館。

從此直隸總督在每年海口春融開凍後移駐天津,冬令封河之後再返回省城保定辦公。如果在天津期間遇到緊急要件也不必拘泥於封河回省的定製。這樣朝廷就明確了直隸總督由保定、天津輪住制度。直隸省(後來的河北省)就此形成了保定、天津兩大行政中心並立的格局。隨著海防洋務工作在晚清時期變得日益重要也使天津的政治經濟地位逐漸超過了作為直隸省城的保定。

清末時期天津已成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駐地,也成為了李鴻章、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民國時期直隸省會仍設於天津。1928年7月直隸省改稱河北省以後省會仍設天津,同年10月河北省會由天津遷往北平(今北京)。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市。同年11月河北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後天津又由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會由天津遷至保定後天津又改為直轄市。1937年7月30日天津淪陷於侵華日軍的鐵蹄之下。1945年國民政府在日本投降後仍以天津為直轄市。新中國成立後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會由保定遷到天津。1966年5月河北省會由天津再度遷回保定。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復為直轄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