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23歲得糖尿病的電競大神,讓我們真慌了:別趁年輕為所欲為

insight視界 發佈 2020-06-10T08:36:24+00:00

遊戲《英雄聯盟》領域裡的頭號選手Uzi,在6月3日突然宣布因傷病退役,稱自己因「常年的壓力大、肥胖、飲食不規律、熬夜等原因」,已確診了二型糖尿病。

文 | 葉橙子

From Vista看天下

微信號:vistaweek

這回,電競是真的出圈了。

只不過,是以一種連圈內人都沒想像過的方式。

遊戲《英雄聯盟》領域裡的頭號選手Uzi,在6月3日突然宣布因傷病退役,稱自己因「常年的壓力大、肥胖、飲食不規律、熬夜等原因」,已確診了二型糖尿病。

而醫生警告他,如果病情繼續嚴重下去,併發症很快就會出現。

2012年,Uzi以15歲的年齡初登職業賽場,如今以23歲的年紀退役,至今仍是全球聯賽擊殺榜第一人的職業選手,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

大神Uzi退役的消息,從各個方面嚇壞了他陪伴青春的這代人——

不是吧阿sir,23歲?糖尿病?

在絕大多數人的想像里,「這屆年輕人身體不好」的話題,還只是脫髮、失眠與保溫杯泡枸杞的養生話題相關。

然後在領快遞時,看著「假髮銷售破紀錄」「生髮液銷售破紀錄」的消息相視一笑。

在那「你懂我懂大家懂」的相視一笑里,大家潛意識裡的台詞是:

「抱歉,年輕就是可以為所欲為的。」

雖然我脫髮、失眠有黑眼圈,但我是好孩子身體扛得住的年輕人。

可Uzi23歲患糖尿病的消息戳破了這層美好妄想,讓所有人都開始審視自己:

年紀輕輕,真的會得糖尿病這種「老年病」嗎?

可以先給出的兩個結論是:

1、年輕人真的會得糖尿病;2、糖尿病的患病人數,比你想像的要多太多。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在2019年發布的全新糖尿病地圖,全球共有4.63億糖尿病患者。而中國有1.164億患者,排第一位

每11個成年人(20-79歲)中,就有一個罹患糖尿病。

這些數據乍一看還不夠可怕,可如果放到生活中對比想想,就會發現1/11是一個很大的機率。

比如,在我們編輯部里,就坐著11人。

小編:

而「糖尿病是老年病」的這一印象,也並不可靠。

因為中國65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人數為3550萬,占比約五分之一。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處於工作年齡。

而一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超過111萬名20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

根據一些糖尿病患者的觀察與自述,在醫院住院部的內分泌區,得糖尿病的年輕人與老年人的比例基本持平。

那些口口聲聲,說到了70歲還要繼續當阿宅打遊戲的年輕人們,可以先別忙著擔憂自己年紀大、技術不行了。

人到70還能保住自己喝肥宅快樂水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贏家。

除了年紀,關於糖尿病的另一個巨大誤區,是「得糖尿病是因為吃了太多甜食」。

部分甜食愛好者會拿這一說法做調侃,自嘲說「以甜食為天,置生死與度外」。

延伸到看劇看電影的娛樂生活,還變成了網友們磕CP時的甜蜜描繪:「劇情太甜了,我快得糖尿病了。」

攝入過多糖分的確與糖尿病的成因息息相關,說它是誤區,是因為在糖尿病面前,「甜食」的範圍會比你想像的要大。

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會成為導致糖尿病的「甜食」,而你剛喝的那杯「為了健康裝模作樣」的半糖奶茶,則是壓垮身體的最後一根稻草。

《男子高中生的日常》中的吐槽對話:「對不起,我不能吃甜食」「是因為你已經到了得糖尿病的邊緣嗎?」

長期坐在電腦前工作、回家後渾身疲憊只想往床上一趟的朋友,請捏捏肚子上的小游泳圈。

點外賣時看著商家贈送的一小盒軟飲、覺得不喝白不喝的朋友,請算一算垃圾桶里多了多少空盒。

有時候還會被外賣贈飲誘惑,飯後多點了一杯奶茶

白天被學習與工作壓抑本性、夜裡只想「報復性熬夜」玩手機的朋友,請拿起量角器算一算,看看黑眼圈擴大了多少。

甚至包括覺得水果健康、覺得鮮榨果汁可以大口喝沒問題的朋友,不妨去測試一下,看看短時間大量攝入果糖後血糖會如何上升。

Uzi自述里的「壓力大、肥胖、飲食不規律、熬夜」,大多數年輕人能踩中一半的雷點。

知名視頻博主毒角show也曾突然住院、確診糖尿病。出院後,他對自己不規律的生活進行了簡單描述,重點還是那幾條——

「壓力大」「熬夜」「飲食不規律」「大魚大肉」「不太運動」。

拿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和自己一比對,恐怕百分之八十的加班社畜們都會驚覺,自己仿佛是個自爆步兵,身上裝滿了定時炸彈。

說來有些諷刺的是,這些習慣其實都是被人們說厭了的「小陋習」。

就像當你無論有什麼頭疼腦熱、向父母隨口抱怨一句時,他們都會惡狠狠地說「還不是因為玩多了手機」。

我們往往覺得父母強加因果、小題大做,抱著的都是不以為然的心態。

怎麼了怎麼了?晚睡一點怎麼了?多吃兩口怎麼了?

因為無論是晚睡還是壓力大,這些習慣和「吃多了甜食得糖尿病」的偏見毫無瓜葛。

但仔細說來,這些「小陋習」與糖尿病的瓜葛其實緊密而簡單。而且準確地說,正是和Uzi患上的2型糖尿病有關.

所有人都知道和糖尿病相關的另一個詞「胰島素」,聽說糖尿病患者多是胰島素出了問題。

胰島素在身體中,就像是你家樓下甜品店的外賣員,負責把血糖運送給需要的細胞。

如果當天血糖太多、「賣不出去」,就放到肝臟中儲存起來,可能會被轉化為脂肪。

可有一天,胰島素髮現自己的外賣道路受阻。它們站在細胞的家門外、喊它們出來拿外賣,可細胞仿佛沒有聽見。

這時,出現的就是胰島素阻抗。

血糖送不出去,那胰島素就想按照常理、把血糖送去肝臟。

但推著貨車們走到肝臟門口,發現這裡脂肪堆積、已經爆倉了。而脂肪堆積的原因,大多是缺乏運動、油膩飲食以及肥胖。

此刻多餘的血糖只能留在血液里,導致高血糖,也就是糖尿病作為代謝類疾病的主要特徵之一。

熬夜、壓力大等等習慣,對應的是肥胖的幾率變大,以及對身體器官機能的消耗。

說到底,很多所謂的「老年病」其實和年齡無關,只是和我們對身體的消耗程度有關。

日常生活里大家爭當熬夜小冠軍、燒烤炸串做夜宵根本不在話下,只有病痛真正來臨的那一刻才會大腦一空:「哦豁,完蛋。」

然後意識到,醫生說的「熬夜導致免疫力下降」是真的,龍王蕭敬騰那句「夜太美,儘管太危險」也是真的。

更不敢想像的是,如果年輕人早早地就消耗掉了身體資本,得了一身的老年病,那真正等到五六十歲時,大家該咋辦

童年時期那些被詬病欺騙中老年人的各種養生用品廣告,如果沒有被整頓、僥倖存活到了今天。

那麼被騙人群,可能就直接是從17歲到70歲了。

什麼肩周炎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等等,都開始出現在年輕人身上。

老年病年輕化這事,像極了愛情夏天,總是「悄悄過去,留下小秘密」。

前一天還是生龍活虎一條好漢、蹦迪廳里的耀眼明星,後一天就突然拿著診斷書、問醫生「我還可以拯救一下嗎?」

這些「老年病」的共同特徵都是積重難返,平常不痛不癢沒太多症狀,等到發作才後悔莫及。

在IDF的糖尿病地圖裡,就重點提出了對「未診斷糖尿病患者」的關注。

有2.319億未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其中絕大多數為2型糖尿病,年齡為20-79歲,早期沒有明顯症狀。

在被診斷、甚至是併發症出現危及生命之前,大多數患者扮演的都是自我安慰的角色:「呼,還好我沒有。」

23歲的Uzi患上的就是2型糖尿病,並被醫生警告說有併發症風險。

而這一疾病過往的發病人群的確和大家想像的一樣,以中老年人為主。但根據數據調查,年輕人的發病率正在逐漸上升。

另一種1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則多在30歲以下,起病突然,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症狀明顯。

兩者的主要區別是,1型糖尿病由缺乏胰島素導致,而2型糖尿病由身體對胰島素失去響應導致。

這一區別的最大影響就是治療方式的不同。

這兩天裡,在看到Uzi因病退役消息後瞬間慌了的各位,應該或多或少都冒著被「癌症起步」嚇壞的風險,去「千度」了一下糖尿病到底有什麼影響。

其中最嚇唬人的一條,一定是「糖尿病目前無法痊癒」。

遺憾的是,這條是真的。

而在糖尿病的一般治療方案里,首要一步就是挽救大家容易在深夜崩潰一百次的心態。

醫生會反覆向你科普糖尿病的基本知識,並告訴你「戰勝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加油!奧利給!」

雖然它目前沒有痊癒的方法,只有無良微商和莆田醫院才會宣稱他們能「治癒」糖尿病。

但現代醫學已經能夠為糖尿病患者提供多種治療方案,通過藥物與飲食控制病情,緩解糖尿病對眼、腎、心臟、血管、神經帶來的慢性損害與功能障礙。

無論如何,糖尿病都是強行把讓你體會「把腦袋放在褲腰帶上別著」的嚴肅疾病。腎病、視網膜病變、病足、心臟病、腦動脈硬化……糖尿病可能帶來的多項併發症里,沒有一項好惹。

夏日多貪的一口甜西瓜,被碳水誘惑後多吃的兩口面,都可能讓血糖飆出警戒線。

有時藥物的不當使用,還可能反向造成低血糖,同時也危及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居世界第一,11個人里可能就有一個患者。

但恐怕在日常生活里,我們鮮少會感受到糖尿病患者的存在感,大多數人不願聲張。

它不像頸椎病或肩周炎,是一項大多數人多多少少能體會的病痛。

大家在綜藝中看到明星去做正骨、推拿按摩等治療,還會因為他們「生無可戀」的表情哈哈大笑、或者感同身受。

畢竟仰頭時脖子的卡拉卡拉一響,和偷偷躲到無人處給自己打針,或是要常年吃藥控制飲食相比,實在是個輕鬆話題。

Uzi的因病退役,對電競圈乃至所有關注到這一新聞的人來說,都像是用「小錘四十、大錘八十」在腦門輪流猛敲。

因為太多職業本質和電競行業相似,日常工作都是久坐在電腦桌前「埋頭苦幹」。

以往,大家的「怕死程度」,還只是停留在討論久坐會不會導致靜脈曲張、螢幕藍光傷不傷眼、如何用下巴在空中寫「糞」字的方式治頸椎。

以及互相自嘲「健身房辦了卡就去了一次」「為了看劇熬了通宵」。

但這次,強顏歡笑的年輕人們真的有點慌了。

畏懼於糖尿病的危險,並害怕自己年紀輕輕就已經「老年病」纏身,再加上還沒找到對象,二十歲就變成了「空巢老人」。

現在,與其對著爸媽必轉小文章中的各種症狀,掰著指頭算自己的頸椎到底相當於50歲還是70歲。

不如打起精神,認真想想自己的健身計劃、早睡計劃如何完成。

比如先立一個小目標,在接下來的一周里不再參加朋友圈「熬夜冠軍爭奪賽」,不再「一天三頓小燒烤」。

總之,在身體健康上,請認真做一個「怕死」的人。

本文系授權發布,By 葉橙,From Vista看天下,微信號:vistaweek,內容已獲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獨家授權,禁止二次轉載。歡迎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關注INSIGHT視界

回復關鍵詞【病毒

主頁君為你疫情的最新進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