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輯丨三國斗!佳能/富士/索尼:三款入門人氣微單橫評

聚目joyzoom 發佈 2020-02-04T13:06:02+00:00

分別是佳能EOSM50+EF-M 15-45mm F3.5-5.6 IS STM組合;富士X-A7+XC 15-45mm F3.5-5.6 OIS PZ組合;索尼α6100+E PZ 16-50mm F3.5-5.6 OSS。

這是一個不一樣的春節,我們也搞了一次不一樣的體驗:這是我們第一次做三款相機的橫評體驗!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當下三個品牌、三款入門級微單相機的各有特色,用我們的親身體驗,分為機身設計、相機性能、套鏡鏡頭、實拍體驗和入手建議5個部分,為夥伴們提供有用的使用和購買參考。

三位選手都是誰?

這次參與的三位選手來自當下微單界的主流品牌的三款相機(套機)——它們在各家的定位相似、售價相近,同時又各具特色。分別是佳能EOS M50+EF-M 15-45mm F3.5-5.6 IS STM組合;富士X-A7+XC 15-45mm F3.5-5.6 OIS PZ組合;索尼α6100+E PZ 16-50mm F3.5-5.6 OSS

三個配置幾乎是所有購買這三台機器時都會選擇的套機組合。這三隻套機鏡頭也都是焦段類似、光圈一致的消費級變焦鏡頭。另外,從型號上可以發現,富士和索尼的兩隻鏡頭是電動伺服變焦鏡頭,也就是說也可進行電動變焦控制——這能極大的滿足視頻拍攝變焦的需要。在這一點上,佳能還沒有EF-M系統專用的電動變焦鏡頭。當然,佳能提供了一個型號為PZ-E1的電動變焦適配器,但只能搭配EF-M 18-135mm F3.5-5.6 IS USM使用。所以這次M50使用的15-45鏡頭與常見的攝影鏡頭一樣,只能手動變焦。

當然,需要事先說明的是,這個橫評或許對佳能M50有些不公平,因為M50已經上市快兩年了,新鮮程度上不如另外的兩位選手。富士X-A7和索尼α6100都是2019年發布的機型,其中X-A7是其中最新的一款。

看得到的:外觀對比

就像上一篇富士X-T200的上手體驗文章中所說的入門微單新選擇:富士X-T200上手體驗 ,當前的微單相機外觀設計的兩大流派——旁軸/便攜流派和類單反派,這三台相機可以說正好分別屬於兩個流派的。M50有一個凸起的機頂,典型的「類單反」微單的設計;X-A7和α6100都屬於「旁軸/便攜」式的機身設計,只不過後者有一個電子取景器,在使用EVF取景時,更像旁軸相機。

M50的手感和操作是最像單眼相機的——三者中最寬大厚實的手柄,右肩上分別是快門按鈕、視頻錄製按鈕、模式轉盤、開關和多功能按鍵;機背的按鈕布局也是常規的佳能百位數級別(800D等)單眼相機的布局。所以,如果你曾經使用過佳能的單眼相機,操作M50的上手難度幾乎為零。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M50的用戶打算未來入手更高級別的佳能相機,這樣相似的機身操作邏輯也能降低上手難度,更能增強用戶的粘性——看看有多少佳能或者尼康用戶初次使用索尼相機時的不知所措就知道了……

M50的翻轉屏也是典型的佳能家族設計,這種可360度旋轉的液晶屏設計被X-A7採用——X-A7也是富士微單系統里第一個採用這種翻轉屏設計的機型(第二個應該就是剛剛上市的X-T200了)。

X-A7的機身設計還是走的復古路線,並且在手柄的設計上採用雙色搭配——這被很多人認為是效仿了哈蘇X-1D的設計,但無論事實如何,這樣的設計確實顯得更高級。X-A7的機頂部分由開關、模式轉盤、快門按鈕和兩個指令轉盤組成——這也是富士入門級微單的標準設計。機身背面為了給這塊16:9的液晶屏「讓地」,省去了很多按鍵,只保留了一根多方向撥杆進行菜單的操作——估計隨著寬屏在富士相機上的普及,撥杆會越來越多的取代按鍵。當然,隨著螢幕變大,機背留給手持的面積也越來越小。

α6100是2019年中與α6600同時發布的,定位α微單的入門機型。索尼的機身設計的好處顯而易見——如果不看機身頂部的型號,很難一眼看出低端型號與高端型號的區別。不僅如此,索尼α6100的機身設計也繼承了前代產品的思路,或者說是毫無變化。同時,作為與X-A7一派的設計,α6100提供了單獨的電子取景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用戶更高的拍攝需求。從握持感上說,α6100的手柄大小介於另外兩個對手中間,在不增加機身體積的情況下,儘量增大手柄部分的體積。另外,索尼依舊使用了可以上/下翻轉的液晶屏,在操作上省去了一些步驟,效率更高。

這次M50我們拿到的是一台白色機身的版本,可為足夠的亮眼。而佳能為M50設計了黑/白兩個機身顏色。不過據說M50的白色版本的銷量要高於黑色版本——可能有更多的女性用戶喜歡吧。但不得不說,這樣的顏色用在塑料機身上時,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會有變黃的可能,而白色的蒙皮在保養上也更為嬌氣(我們手裡的這台機器看上去就顯得很髒)。X-A7的配色依然體現著富士相機復古的設計風格,這次我們拿到的是一台銀黑色(富士稱為經典銀)的版本,除此之外,X-A7還另外提供摩卡棕、深灰、薄荷綠、海軍藍四種顏色,這5種配色可以滿足更多用戶群體對機身外觀的不同需求。我們手中的α6100是一台黑色機身版本,一副專業的架勢。另外,α6100還提供雅致白、暮光銀的機身顏色,妥妥的「黑、白、灰」經典配色。

對於外觀的總結:M50的「追求」很簡單,就是小一號的佳能單眼相機——無論從外觀還是操作邏輯。但是,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思路或許「背離」了微單追求小巧的思路。X-A7的復古風估計可以得到很「文藝青年」的青睞,除了能拍照,還B格滿滿——要是不配個精緻的皮套和攝影包感覺都不好意思出門。α6100憑藉全黑色的機身給人以專業的感覺,看上去像一位「理工男」的低調和可靠。

機身性能對比

這次參加橫評的三台機器在各家產品線中的定位很明確——入門可更換鏡頭微單相機。所以售價不能太高,同時性能上也必須有所保留——比如三台機器都是APS-C畫幅的。

作為三款相機中上市最早的M50,它有一塊2410萬像素的CMOS傳感器,支持全像素雙核對焦,提供覆蓋88%取景面積的143個自動對焦點,同時支持眼部監測自動對焦和面部跟蹤。在M50剛上市的那段時間,包括液晶屏觸摸對焦、10張/秒的連拍速度,都是勝過同時期競爭對手的。當然,放到2020年,這些性能也就不足為奇了。視頻方面,M50最高支持24P/25P的4K UHD視頻拍攝,僅在1280×720解析度下(與EOS 5D mark IV和EOS R/RP相同)支持120P的高速視頻拍攝。

α6100作為2019年中發布的機型,採用了一塊2420萬像素的CMOS傳感器,採用可覆蓋84%取景器範圍的425個相位對焦點。翻轉屏依舊是索尼「祖傳」的92萬像素3英寸液晶屏(M50為104萬像素,X-A7為276萬像素)和144萬像素EVF(M50為236萬像素EVF)。對焦除了支持人臉和眼部(可選擇左右眼)的實時對焦外,還支持動物眼睛的追蹤對焦。視頻方面,α6100最高支持超采的4K UHD/30P的拍攝,同時可實現全高清1920×1080/120P的高速拍攝。

X-A7作為三款機器中最晚發布的,採用了一塊2420萬像素的CMOS傳感器,採用了可覆蓋100%取景器範圍的425個相位對焦點,支持人臉/人眼的自動對焦。最大亮點則是提供了富士獨家的膠片模擬功能,可以模擬包括PROVIA、Velvia、ASTIA、PRO Neg在內的11種富士攝影膠片色彩,這也是很多人鍾愛富士相機的原因之一。視頻拍攝方面,X-A7最高支持6K超採樣的4K HUD/30P無裁切視頻,但是在高速視頻方面,X-A7隻能在1280×720解析度下拍攝。

可以說,這三位選手在靜態圖像解析度上是基本相同的。但在對焦性能和視頻拍攝性能上,α6100和X-A7利用後發的優勢,全面領先M50。而α6100在液晶屏和EVF的硬體配置上由於「新晉牙膏廠」的原因,有些「不思進取」。而相對於X-A7在特色功能上的優勢,α6100在視頻拍攝方面比富士更強。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這三款相機的視頻拍攝均不支持各家的Log色彩模式。

關於套機鏡頭

這三款相機都有套機出售,而相應的套機鏡頭也是這次我們搭配的鏡頭。

M50和X-A7的套頭焦段都是15-45mm,放在兩款相機上相應的35mm規格焦距分別是24-72mm和22.5-67.5mm,因為佳能的APS-C畫幅尺寸稍小,所以要乘以1.6倍係數。α6100的套機鏡頭焦距是16-50mm,對應的35mm規格是24-75mm,所以這三支鏡頭都是典型的標準變焦鏡頭,並且三支鏡頭都是非恆定光圈鏡頭,這也是套機鏡頭的標準操作。好在三支鏡頭都配有鏡頭防抖。

其中,M50的這支EF-M鏡頭與我們常見的攝影鏡頭一樣,鏡身上有變焦環和對焦環。而X-A7的套頭雖然看上去與常見的鏡頭無異,但其實是一隻支持電動伺服變焦的鏡頭——轉動變焦環,鏡筒會由電機驅動變焦。而α6100的這支套頭雖然也是一支電動伺服變焦鏡頭,但變焦操作是由鏡頭側面的變焦滑塊進行操作的,這樣的操作更像是一些數碼攝像機的變焦操作。

平心而論,這三隻鏡頭的光學素質並不出眾,也就是解決了購買機身後鏡頭有與沒有的問題。但從鏡頭的擴展性來說,富士和索尼都使用的是自家的通用卡口鏡頭,也就是說你可以升級或選購兩家素質更高的X或E卡口鏡頭,而佳能的EF-M卡口鏡頭都屬於素質一般的產品,如果想使用佳能EF或EF-S鏡頭,必須使用專用的鏡頭卡口適配器才可以(在佳能已有EF、EF-S,甚至有了RF卡口以後,一直覺得佳能還有沒有必要保留EF-M卡口)。

實拍體驗

我們將這三台相機設定為P檔,用它們的自動曝光程序和默認圖像風格進行拍攝。

在靜態圖像和動態視頻的拍攝上,三個選手都能鮮明的反映出各家在圖像風格上的特點。我們發現,α6100無論在照片和視頻上,畫面對比和飽和度非常的「克制」,給人一種「灰濛濛」的感覺。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索尼在白平衡上偏黃綠的特徵也很明顯。這種顏色傾向給人一種寬容度很寬的感覺,但對於直接出片不太有利。

M50的畫面感覺也很佳能。中規中矩,無功無過。對色彩的還原很真實,我們從這三台相機對紅色的還原上就能很明顯的看到它們在顏色表現上的傾向。另外,佳能的自動白平衡也很準確,這也是能夠準確還原色彩的基本保證。當然,佳能的這種成像風格也會人們的視覺上帶來過於平庸的感受。

X-A7的畫面很值得研究。首先,它的白平衡是最讓人捉摸不透的——好像它知道攝影師在不同環境下的拍攝需求似的,自作主張的將色彩的還原進行了特意的偏轉,有時偏藍、有時偏紅。當然,這或許在大多數情況下能滿足直接出片的需要,但有時它對色彩的還原失真了——比如拍攝的那隻紅狗。所以,X-A7拍出的影像有時會很討人喜,但有時也會弄巧成拙,色彩失真。

另外,這三隻套鏡鏡頭的表現也各有不同。索尼的焦外成像更柔和,但對於處理比較雜亂的焦外效果並不好。佳能的這支鏡頭可能由於發布時間早,有較為明顯的紫邊現象,而且解析度不高。富士的鏡頭是這三隻鏡頭裡成像最銳利的,這也是富士鏡頭的一貫特性,而鏡頭銳度的提成對於畫面的感官上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所以,如果夥伴們想入手α6100或者M50,建議可以搭配更好的鏡頭。當然E 16-50鏡頭的電動伺服變焦能在視頻拍攝的便利性上挽回一些分數。

入手建議/橫評總結

以上就是我們對這三款套機的評測體驗。你是否也被成功種草了呢?三款定位相當卻又各具特色的微單相機,而由於它們的產品定位,也賦予它們可能會作為人們「人生第一台」相機的重任。剛剛接觸攝影的人很有可能會通過它們建立起對這個品牌的第一印象。

當然要說明的是,佳能M50由於上市時間早,這裡就不建議入手了。如果喜歡佳能,建議入手佳能在2019年發布的EOS M6 markII,因為由於M6 markII的套機售價超過了6000,所以就錯過了這次的橫評。

當前,這三款套機的網絡售價都在5000以下——α6100最貴,M50最便宜。當然,作為入門款的相機,在選擇時,除了要關注售價外,還要考慮到系統的通用性和未來升級的擴展性。

我們在之前已經發表了這三款機型橫評的視頻,如果你還意猶未盡,可以繼續觀看視頻內容:聚目體驗丨新年聚會趴:三款入門級APS-C畫幅vlog視頻相機橫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