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反擊戰貓耳洞究竟是什麼樣?前後僅可容一人,條件十分艱苦

爆炸式歷史 發佈 2020-06-11T02:40:06+00:00

一說起貓耳洞,其實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對越反擊戰中,我軍所使用的貓耳洞,但實際上在中國近代戰爭史上,貓耳洞曾經先後出現過多次,並在戰史上發揮重要作用。

我軍利用坑道作戰的習慣,其實是從抗戰時候開始的,後來一直延續到了抗美援朝的時候,只是當時敵後的八路軍認為貓耳洞不具備游擊作戰的能力,因此後來才拓展為四通八達的地下坑道。

在廣西湖南等地抗戰時期,正面戰場上也曾多次使用過貓耳洞,大量的殺傷日軍,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也是當時廣西抗戰的軍民首先發明並使用的。

而貓耳洞的叫法,據說是從孟良崮戰役的時候開始的,當時戰士們為了防止飛機的轟炸,於是挖掘了貓耳洞用於防守,由於形狀類似於貓的耳朵那樣,所以才被定下名字叫做貓耳洞。

當然利用貓耳洞作戰,其實最出名的還是對越反擊戰的時候,現如今我們也能夠從各種各樣的老照片中,看到當年貓耳洞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說起來在老山前線,由於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喀斯特地貌,山體上分布著許多大小深淺不一的溶洞,這些溶洞經常被戰士們用來做掩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慣例,這些溶洞和後來發掘的洞口都被叫做貓耳洞

貓耳洞內十分狹窄,前後轉身,僅可容納一人,而且將人困在這個不足一尺的地方,實際上本身對人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煎熬。

況且當地屬於亞熱帶氣候,洞內潮濕悶熱,經常有一些蛇蟲鼠蟻鑽入洞穴之中,一不小心就會被咬,而且當地的蚊子非常毒,被叮上一口,就要好幾天才能消腫。

但由於潮濕悶熱,戰士們的衣服和棉被多半也都是濕的,因此就形成了非常尷尬的一幕,脫掉衣服,害怕被蚊蟲叮咬,不脫吧,身上黏黏糊糊的十分難受

而更為艱難的實際上是水,雖然洞內潮濕,只有下雨的時候,貓耳洞裡面才會有部分水可供飲用,在一般情況下,即便是再艱難的環境,也只能牢牢的駐守在這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