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危機之下,地產商首先拋棄的還是電影院

一起拍電影 發佈 2021-09-19T20:01:01+00:00

也許恆大的問題在幾年前就埋下了伏筆,它似乎代表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類人的思維和一類企業的發展的方向,也代表了中國近十餘年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集中出現的問題。

作者 / 呂世明


也許恆大的問題在幾年前就埋下了伏筆,它似乎代表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類人的思維和一類企業的發展的方向,也代表了中國近十餘年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集中出現的問題。


2013和2015年恆大足球隊三年兩次獲得亞冠,巧合的是這一時期恰好也是中國電影高速發展的階段,2015年內地票房的神話和奇蹟到今天仍舊讓從業者記憶深刻,也是這個時期,「鼓吹」地產對於電影院意義大於一切的聲音開始愈演愈烈並甚囂塵上。


當然恆大並不完全等於現在的恆大電影院,甚至一度恆大也在儘可能理清和嘉凱城的關係。但必須要看到,包括恆大在內的地產企業如果資金鍊出現問題後,他們第一時間捨棄的必然是電影院業務,這一點想必電影行業自己最清楚。



曾經風光無比的地產+影院的模式似乎遭遇了一個瓶頸期,是進還是退,對於地產企業和影投公司都算一個未來需要思考的問題了。



曾經的「王者」,現在的「雞肋」


若干年前,當內地電影院業務開始轉型為院線體系後,擺到所有人面前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我們要去那裡布局電影院」,這個問題在地產商眼裡似乎早就有了答案,當傳統電影院逐步喪失掉優勢後,地產物業+新晉影院的模式成為推動多廳影院的唯一方式。


在大部分國人的印象中,早年間大家能夠看到電影的場所有電影院、俱樂部、文化館,這裡不包括一些廠礦、企事業和院校內部的禮堂,但當更豪華的商業進入到內地之後,多廳影院對於普通觀眾自然有更強的吸引力。


大部分影院已經逐步脫離傳統的體制內扶植後,擺到大家面前最現實和尖銳的問題便是不斷高漲的房租,但這些問題對於地產企業和其所轄的電影院反而影響較小。


萬達模式成功一度讓很多地產企業似乎找到一個突破口,特別是2012年後,內地電影票房持續且穩定的增長讓促使很多商業地產+影投公司兩者強強聯手推進電影院業務。


一時間內地不斷閃現明星龍頭影投&影管公司,甚至一些公司可以通過純粹的資本槓桿運作迅速上市,要知道在此之前如果僅依靠短短几年的運作,很多地產公司和影投公司是極難登入到股市的。



可能是因為較容易博得公眾的目光,同時動輒十億數十億的票房對於大部分投資者太具有吸引力,無論是影視公司、還是影投企業,也包括能夠參與到影院經營的地產企業,都一時間成為「王者「,十倍乃至數十倍的槓桿效益讓他們盤滿缽滿。


不過受到多方面的影響,這裡不僅僅是影視行業自身,也包括房地產企業本身的一些問題,現階段對於影投公司自身都會出現項目選擇的困難和疑慮,那麼對於本來目的並不在此的地產公司來看,影院項目上的肉似乎被收割殆盡,留下一塊塊雞肋吸引力已經不那麼巨大了。



房產政策相對收緊、影院政策相對寬鬆


現在大家對於2018年的影視行業稅務風波都心有餘悸,畢竟在此之後內地電影市場的波動性和跳躍性愈加明顯,甚至可以斷言即便沒有去年新冠疫情的影響,時不時暴雷的演藝圈對於行業仍舊是潛在的危機。


房產企業的三道紅線(圖片來源於網絡)


更多人忽視政策面和宏觀上所出現一些風向和波動,通過一些特殊手段部分地產企業在這裡重要時間節點內(一般認為是2008年和2017年)得到高速擴展,但伴隨著監管部門去年出台了更嚴厲的措施後,房地產企業的壓力和問題一步步的暴露出來。


這可能只是壓倒部分操之過急的房地產企業的一根稻草,畢竟很多家大業大的房地產企業都有龐大的投資範圍,涉及的鏈條很豐富。僅從投資的風險和收益比來看,留存一部分資金給予到具有文化屬性的行業是穩妥的選擇。


相比於對足球的投入,電影院業務可能對於大部分房地產企業都是小份額,這也是為什麼只要較少數的房地產企業樂意參與其中,畢竟坐地收租的遠比自己經營更穩妥,而且如果參與到影投業務勢必要搭建一個全的團隊和部門。


其實國家和監管部門對於房地產的管理強度一直非常大,只不過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大家更多會糾結和關心房價的問題,畢竟這是最直接的體現和最讓大家痛心的節點,要知道目前大部分人的壓力都來源於高房價和高房貸。


但相對於而言,電影局和相關管理部門卻對影院拓展和院線建設一直都開綠燈和大力提倡,這也使得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內地影院數量和銀幕數字都有穩定的增長,雖然在絕對的增長率方面會出現一些波動和環比下滑,但這些波動還是要好於大部分同等體量商場內的商戶。


當然房產政策的收緊更多是針對於住宅用他,而且就目前內地院線的發展總態勢來看,早年間觀眾觀看電影的場所未必會處於商廈內,現在則幾乎不存在太多獨立的電影院,電影院也大多依附於商業地產之中,也幾乎和傳統的居民區劃開了一條清晰的界限。


其實到了現在,純粹意義還在做院線的地產企業數量已經不多了,除了傳統的龍頭老大萬達和保利之外,較新鮮一些的也就是華潤的萬象影城,其他很多地產龍頭更多要渡過眼下的問題和危機,畢竟恆大的模式的確引導一部分地產企業讓自己從某種意義上「套牢」,好在於大部分地產企業並沒有像恆大一樣巨大的債務危機和風險。


現階段讓一些傳統影投公司較為難堪的問題在於,由於缺少掉印象中最大的金主(暨地產企業),在項目遴選和資金募集方面阻力和困難都在加劇,大部分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區域競爭激勵,城市邊緣地區又會存在更多風險和問題。



地產逐步冷卻,影投尋求新資金來源


當電影行業開始進入到市場化後,大家會突然發現相對其他行業來看,從產業的各個方面,電影行業似乎都是最脆弱的,不僅僅是電影拍攝製作環節限制較多,在終端的電影院,幾乎也是商場內受到制約最大的場所。


從常理和固有觀念來看,如果電影院可以徹底解決擺脫掉對租金的限制,他似乎會存在「躺贏」的可能性,事實上內地很多具備此優越條件的影城他們未必會有相對其他高租金影城豐厚的票房收入。


內地房地產龍頭企業


這裡的原因比較複雜,包括了商業地段和商圈本身的輻射性和影響力等原因,如果有非常棒的商業人口流動性,即便有較高的租金,對於電影院而言也是非常划算的。


這次通過恆大的事件不難發現,一家企業如果真把觸角伸的過長、長得太多可能真不是一件好事,特別是在內地而言。同時相關部門近年來對於企業的過渡擴張和壟斷表現出較明顯的抑制姿態,傳統的思維將企業做大做強看來並不符合未來的發展規律。


這對於房地產企業可能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回歸到企業本身的職能才是最緊要和必要的。當然對於現階段已經成為行業龍頭並在早期布局完畢的企業並不有會致命的影響,對未能站穩腳跟,只是抱著試試看的一些地產企業,在想進入到其他行業會更加困難,這就包括風險性逐步提高的電影院。


之前大家對於內地電影院大體劃分為四個類別,其中包括地產系(萬達、保利)、原廣電系(上海聯合等)、地域系(類似大地等)和中影系等等。從近兩年的發展來看,總體趨勢並沒有因為某些行業的進入產生更多的改變,也許這和內地電影產業仍舊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有一定的關係。


如果考慮到這個層面,無論是短期發展還是長期規劃,影投公司都應該非常的清楚,電影院對於很多所謂的潛在投資方-地產企業可能不那麼熱衷了,地產熱的退潮對於他們的影響是直接的,這種影響不僅僅是他們自身,也包括普通投資者和民眾對於房地產投資會存在更多的觀望態度。


但社會上的投資趨向不會改變,甚至投資的多元化會變得日新月異,房地產投資的資金不僅僅是購買房產,也包括投資到房地產行業的其他方向,這部分資金的分流也會給予投資環境更多的機會。


恆大波動對於內地經濟發展可能是一次警醒,同樣也是對於電影行業一次「學習」的機會,這些年的發展大家都可以看到,電影行業的發展其實最需要的還是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普通觀眾的厚愛,其他所有行業都無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對於未來的影投公司而言,能否尋求到更穩定的投資者則是非常緊迫的問題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