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歐美人有206塊骨頭,亞洲人只有204塊?少的2塊去哪兒了?

科普成華 發佈 2020-06-11T08:27:24+00:00

相信每一個上過中學生物課的朋友都對這句話特別熟悉,此觀點由達爾文提出,意思是生物之間相互競爭,互相淘汰,只有那些能更好適應生活的物種,才會生存下來,而這些生存下來的物種,也會不斷進化自我,發展得更加全面,人類也同樣如此。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相信每一個上過中學生物課的朋友都對這句話特別熟悉,此觀點由達爾文提出,意思是生物之間相互競爭,互相淘汰,只有那些能更好適應生活的物種,才會生存下來,而這些生存下來的物種,也會不斷進化自我,發展得更加全面,人類也同樣如此。

根據現代醫學知識可知,人體一共有206塊骨骼,分別是29塊顱骨、51塊軀幹骨和126塊四肢骨。然而根據科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卻發現,亞洲人普遍只有204塊骨骼,其中以中國人和日本人為代表,約75%的中國人只有204塊骨骼,約80%的日本人只有204塊骨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少的那2塊骨頭又是位於什麼部位呢?

首先,大家不用擔心這少的2塊骨頭,因為它們並沒有位於重要的部位,而是少在腳趾上。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由於各種因素(如氣候環境、飲食習慣等)西方人普遍比我們要高大一些,而為了支撐起更為高大的軀體,腳掌自然而然也要比我們大,所以西方人的第五趾(小指)一般有3個趾骨,而我們亞洲人的第五趾(小指)一般只有2個趾骨,即左右兩邊各少一個,總量為204塊骨頭。

正如上文中所說,這2塊多出來的趾骨是為了更好的支撐更加高大的身軀,所以即使是亞洲人,若是身材高大,同樣也會有206塊骨頭;而身材較為矮小的歐美人,也同樣會只有204塊骨頭,它並不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就不存在網絡上說的所謂「X種人比X種人更優越」的謬論。

其次,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骨頭的數量也在發生變化,比如嬰兒時期,人類往往有305塊骨頭,不過這些骨頭大多數都是軟骨,隨著年齡的增長,軟骨逐漸融合,等到兒童時期,就變成了220塊左右,成年後,骶骨、尾骨、髂骨等骨頭都會合二為一,演變成204塊或206塊,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情況。

這裡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人類的骨頭會受到重力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比如辛苦工作一天,到晚上的時候,你全身的軟骨會發生一定的收縮,但睡一個晚上第二天起來,軟骨又會舒展開來,恢復到正常大小。舉個更簡單的例子,一個多次執行太空任務的太空人,通常都會長高,因為在失重環境中,他們的脊椎就會自然伸展,所有關節也會鬆弛,「長高」個幾厘米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除了環境影響,飲食對人類的骨骼也有很大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咱中國人現在的生活是越過越好,如今的00後、10後孩子,很多在小學的時候身高就已經一米六七左右了,而且根據近幾年的研究顯示,由於營養大大改善,不少孩子都額外長出了「豆骨」(一塊豆子形狀的小骨頭,位於膝蓋後方肌腱中的一塊小骨骼)。其實這種骨頭的存在可以說是毫無意義,所以在進化過程中慢慢消失了,結果近幾十年來大家營養好起來了,它才再次出現。

所以一個人有多少塊骨頭並不能代表什麼「差距」,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改變命運,證明自己,你們覺得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