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西海固 苦瘠之地換新顏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佈 2020-06-11T14:35:59+00:00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雲舒。近期,固原市紀委監委統籌運用蹲點調研、日常監督、專項監督等手段,採取調研督導、入戶走訪、查閱扶貧手冊、回頭看等方式,深入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調研檢查,列出問題清單,計劃集中三個月時間開展專項整治。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雲舒

受益於福建和寧夏的扶貧協作,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這片曾經的戈壁荒灘,被建設成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範鎮。6萬多名曾經生活在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陸續走出大山搬入該鎮,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圖為該鎮原隆村紅樹莓基地。新華社發

今年以來,固原市紀委監委聚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保障各項扶貧政策落地見效。圖為5月11日,固原市紀委監委幹部深入西吉縣偏城鄉馬灣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了解扶貧政策落實情況。攝影/韓建強(固原市紀委監委幹部)

西海固,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的代稱。這裡曾是極度貧困的代名詞,溝壑縱橫、乾旱少雨,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甚至被稱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這裡還是寧夏乃至全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開展了東西扶貧協作的戰略部署,確定了福建對口幫扶寧夏。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曾帶隊來到西海固考察,被西海固的貧困狀況深深震撼。此後,他一直關注、牽掛著這片土地,2008年和2016年,他又兩次來到西海固考察調研。

近年來,憑藉著「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魄,西海固主要所在地固原市啃「硬骨頭」、拔「山中寨」,2019年銷號貧困村24個,減貧3.86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55%。隨著當地一個個產業興起,一度有著「苦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正脫胎換骨,走上致富路。

閩寧協作叩開致富門

在固原市西吉縣偏城鄉,有一個名為涵江村的村莊。而就在兩年前,這個村子還叫做爛泥灘村。

從前,這裡村如其名:民房爛、道路爛,「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種地全靠天,有病難求醫」,是典型的貧困村。

「不僅房子爛、道路爛,村裡經濟發展也十分蕭條。由於缺乏產業,這裡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多數人常年在外謀生,留下來的也大多對生活沒有盼頭。」涵江村駐村第一書記秦振邦說。

「填飽肚子都難,更談不上別的。」村民蘇孝平告訴記者,為了生計,村裡的青壯年被迫外出務工,很多人數年不曾回家。「困在這山溝溝里根本看不到希望。」

「自2017年被列入閩寧協作示範村以後,爛泥灘村舊貌換了新顏。」據秦振邦介紹,2017年,爛泥灘村成為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的對口幫扶村,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不少閩商紛紛來考察,在這裡先後立了項目,建了扶貧車間。「村裡有了綜合服務中心,還建成了村集體養殖合作社和農機合作社等。」

在爛泥灘村養殖業發展起來的同時,各種扶貧政策也向這裡傾斜。藉助於閩寧協作,爛泥灘村的扶貧車間、菊芋種植扶貧基地等項目為村民改善生活打下了基礎。不到一年時間,危房改造項目幫助村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水泥路、自來水管直通家門,太陽能熱水器、網際網路也陸續進村入戶。

如今,這裡文化服務設施齊全,紅磚瓦房裝飾一新,再也不是「一攤爛泥」。為感謝涵江區的幫扶,2018年初,經村民民主決議,爛泥灘村改名為「涵江村」。

經濟發展了,人心也更齊了。看到家鄉通過產業發展逐漸脫貧致富,許多外出務工的青年也紛紛返鄉,為涵江村鄉村振興添磚加瓦。「以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做苦力,一年掙不到2萬元,這幾年看到家鄉產業發展快、政策好,我就回鄉貸款養牛種玉米。」31歲的涵江村村民蘇維軍說,現在家裡養了15頭牛、種了50畝青貯玉米,年收入能達到9萬元。

寧夏民間流傳著「寧夏脫貧看固原,固原脫貧看西吉」的說法。作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如今的西吉縣正分秒必爭,向貧困吹響決戰號角。

在距離偏城鄉20多公里的白崖鄉,走進鷂子川村村民馬玉山家的養殖雞舍,3000隻青腳麻雞苗正安靜地臥在雞舍里。

「這茬雞苗是5月初從廣東拉運過來的,目前在圈舍里集中餵養,40多天後就可以出圈散養。」馬玉山一邊說,一邊提起飼料,熟練地給雞群餵食,「等每隻雞體重達到7斤,就可以出欄銷售了,這一茬純收入能有6萬多元!」

馬玉山是鷂子川村脫貧光榮戶。他告訴記者,在養雞之前,一家收入主要靠務農,一有農閒也會去縣城周邊打零工。然而,由於妻子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幹不了體力活,加上三個孩子都還在上學,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捉襟見肘。

「2014年,我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村裡根據我家的實際情況,給我量身定製了脫貧計劃,幫我申請5萬元扶貧貸款作為啟動資金,辦了個養雞場,從廣東購進雞苗試養了起來。」馬玉山說,起初,由於養殖技術欠缺,他的雞舍常有雞苗因不明原因死亡,一家人十分著急。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馬玉山慢慢掌握了養殖的訣竅,還學會了上網看視頻學習養殖技術。

去年,馬玉山的養雞收入達到了10多萬元,順利摘了帽。「錢袋子鼓了,腰杆子也更直了!今年我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爭取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馬玉山信心滿滿。

走出一條山綠民富的發展之路

位於六盤山下、涇河源頭的涇源縣,是寧夏林草覆蓋率最高的縣,物種資源豐富,景觀渾然天成,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然而,這裡也曾因山大溝深、交通閉塞,成為寧夏9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

多年來,坐落在涇源縣老龍潭景區核心區的冶家村村民只能「守著美景過苦日子」。全村4個村民小組344戶人,其中建檔立卡戶就有92戶436人,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村。

「山多地少,農業發展不起來,自然災害也多,山上的野豬時常跑下來破壞莊稼,收成完全沒有保障。」冶家村鄉村旅遊協會會長趙萬升說:「改革開放後,有村民出去打工,可沒文化,生活面貌變化並不大。之前,村容村貌髒亂差,到處是隨意傾倒的垃圾和牛羊糞便,一到陰天下雨,人人都是一身泥。」作為土生土長的冶家村人,趙萬升對貧窮的記憶十分深刻。

有好山好水卻無法擺脫貧困,為何不能用鄉村旅遊這把「金鑰匙」來打開「脫貧致富門」?涇源縣委、縣政府創新思路,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整體謀劃,推進全景化建設,通過城市連接景區、景區連接鄉村,鄉村承載服務、服務帶動農戶,構建「全景、全業、全時、全民」的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走出一條山綠與民富、生態美與百姓富的發展之路。

「第一批遊客踏進村子時,點燃了很多村民的希望,真是太激動了。」趙萬升是冶家村第一批開辦農家樂的農戶之一。2007年,他的騰輝農家樂開辦當年收入便超過2萬元。為了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在涇源縣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村裡成立鄉村旅遊協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客源分配、統一價格,讓鄉村旅遊先富起來的農戶通過結對幫扶帶動全村,使冶家村鄉村旅遊實現了規模化發展。

現在,冶家村已有120戶經營農家樂。全村實現旅遊收入約600萬元,每戶年均旅遊收入5.5萬元。冶家村從有名的貧困村變成富裕村,成為固原市率先整村脫貧的典型。

在旅遊項目建設過程中,涇源縣注重吸引群眾全程參與,依託旅遊驛站建房,建起以餐飲、住宿、特色產品加工銷售為主體的旅遊扶貧平台,提供就業崗位,積極吸收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經營。

「去年一年,收入30多萬元。」涇河源鎮河北村村民李雲開心地說。藉助當地全域旅遊業發展的東風,李雲的農家樂迎來開門紅,每天前來就餐的遊客絡繹不絕。在河北村,像李雲這樣轉型開辦農家樂的農戶有10多戶,戶均年收入5萬元左右。

依託景區、鄉村旅遊驛站、旅遊專業村等旅遊扶貧平台,涇源縣吹起旅遊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強勁「東風」,建車間、帶就業、促致富。

旅遊扶貧車間既讓貧困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又解決了旅遊產品「難加工、難銷售」的問題,助力村民依靠旅遊產業脫貧致富,惠及全縣7個鄉鎮86個行政村400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引進三條現代化生產線生產當地優質山泉水的涇光村山泉水扶貧車間是資源轉化的典型。「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一年可為村集體創收15萬元,確保3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有穩定收入。」涇河源鎮黨委書記楊志說。

涇源縣豐富的生態資源,還為蜜蜂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繁育環境。近年來,涇源縣立足六盤山生態核心區得天獨厚的蜜源豐富資源稟賦和綠色生態優勢,按照「專家+合作社+養殖戶」發展機制,創建了中華蜜蜂養殖合作社、養殖大戶幫帶養殖示範戶的「大手拉小手」和1個示範戶帶動10戶養蜂貧困戶的「1+10」養殖模式。

當地致富帶頭人冶連榮養殖蜜蜂多年,經驗豐富。「2014年,涇源縣涇六盤蜂業專業合作社成立,全年蜂蜜銷售量約6000公斤,收入60餘萬元,帶動合作社成員戶均增收2.6萬元。」據冶連榮介紹,當前涇源縣有中華蜜蜂養殖戶1515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100戶。

「用真金白銀支持發展鄉村旅遊,探索出一條資源變資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涇源縣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以精準監督護航脫貧攻堅

在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上馬泉村部,村務公示欄張貼的涉農扶貧項目內容十分顯眼。「這個公示欄的作用好得很,誰家享受了政策,一看都清楚了,互相監督,保證公平公正。你看,我家今年補欄的6箱蜜蜂也公示了。」村民薛富倉指著公示欄對記者說。

要打贏脫貧攻堅戰,既需要精準施策、上下同欲,更需要嚴明的紀律和作風,保證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為此,原州區推行黨務、政務、村務三公開制度,增強工作透明度,堅持前移監督「探頭」,到一線走訪摸排問題線索,嚴肅整治群眾身邊的「微腐敗」。

「2019年,原州區針對截留挪用、虛報冒領、優親厚友、作風不實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共受理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61件,查處27起39人。其中,給予黨紀政務處分17人,組織處理22人。與2018年相比,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數同比下降42.8%,處理人數同比下降46.6%。受理的問題線索、處理人數均呈逐年下降趨勢。」原州區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負責人告訴記者。

「楊大爺,最近全區開展脫貧攻堅『四查四補』活動您知道嗎?您的幫扶責任人經常來嗎?都幫助您解決了哪些問題?」近日,固原市紀委監委調研督導組對西吉縣新營鄉蒿子灣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楊萬江進行了走訪。

「知道呢,小劉人不錯,隔三差五就來一次……現在生活好多了,自來水通了、房子改造了,每月還給我們老兩口送養老錢。這不,你看連廁所都改造了,既方便又衛生!」楊萬江樂呵呵地答道。

近期,固原市紀委監委統籌運用蹲點調研、日常監督、專項監督等手段,採取調研督導、入戶走訪、查閱扶貧手冊、回頭看等方式,深入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調研檢查,列出問題清單,計劃集中三個月時間開展專項整治。

「原先的路面破損厲害,這回全要修成水泥路。」看到穿村而過的公路路面開始修繕,西吉縣偏城鄉馬灣村黨支部書記馬明清心裡特別高興。截至目前,該縣針對區市調研督導反饋的10個方面26個具體問題,70%已整改完畢。

與此同時,固原市紀委監委嚴格落實市紀委監委班子成員領導包抓制度,圍繞「問題線索清零、查處案件辦結」目標,對2019年11月25日以前所有未辦結問題線索實行「起底清倉」,開展全面清零行動,釋放對扶貧領域違紀違法問題「零容忍」的強烈信號。

今年第一季度,固原市共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11起、處理黨員幹部19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3人,組織處理16人,移送司法機關2人。

「我們持續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聚焦扶貧政策落實、項目實施、資金使用和脫貧成效以及脫貧摘帽後『四不摘』情況,集中解決一批脫貧攻堅工作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梳理查處一批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建立健全一批長效機制,固化形成一批治理成果,為精準脫貧、防止返貧、阻止致貧保駕護航。」固原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