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不看好蘋果的跨界酒店?

邁點網 發佈 2020-06-10T01:03:44+00:00

關祁/邁點//科技巨頭蘋果公司,走上了一條「不務正業」的道路——不做手機做酒店。據外媒報導,蘋果將於得州奧斯汀市新總部建設酒店,占地7.5萬平方英尺,樓高六層,內含192個房間,計劃2022年啟用。這也是蘋果公司旗下的首家酒店。


//


科技巨頭蘋果公司,走上了一條「不務正業」的道路——不做手機做酒店。


據外媒報導,蘋果將於得州奧斯汀市新總部建設酒店,占地7.5萬平方英尺,樓高六層,內含192個房間,計劃2022年啟用。這也是蘋果公司旗下的首家酒店。這家新酒店將為前往奧斯汀園區進行培訓和其他目的的員工提供住宿。


據悉,蘋果新總部2018年12月提交的原始計劃里,並沒有包括酒店,更新後的計劃於4月底獲得批准,添加了酒店,目前還沒有酒店品牌的信息。


蘋果作為科技公司,並沒有涉獵過酒店領域,加上匆匆上馬的酒店項目,都不免讓人打上一個問號——「蘋果真的能跨界做好酒店嗎?」


那些跨界來做酒店的品牌,最後怎麼樣了?


跨界做酒店,對於如今越發融合的各行各業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蘋果公司之前,同樣是科技領域的阿里早幾年就已經開了菲住布渴酒店,一方面解決自身會議與商旅需求,另外一方面交給旗下部門達摩院,測試與開發人工智慧,可謂一時風頭無兩。


除科技公司外,還有很多相關或關係並不密切的行業,也投身與此。我們之前寫過的《六大派系:90%單體酒店的最終歸宿》中,就曾總結了跨界而來的幾個酒店類型。


一是OTA系。近年,OTA不單單專注於「中間商賺差價」, 「OTA系」憑藉其在酒店業深耕多年所積累的經驗,跨界而來,也是來勢洶洶。譬如攜程的麗呈酒店、同程藝龍的OYU酒店、美團輕住酒店、去哪兒Q+等。儘管作為酒店行業的一環,OTA浸淫行業多年,做酒店也是順勢而為,但相比起來,依然缺少體系與經驗。


二是地產系,如富力、萬達、碧桂園、綠地、世茂等。這些財大氣粗的「地產爸爸」們,早已將酒店作為探索新業態的重要版圖,憑藉強大實力,也確實碩果纍纍。在2019年中國酒店集團規模50強中,就有富力(排名13)、萬達(排名14)、碧桂園(排名16)、綠地(排名32)、世茂(排名39)等地產開發商入榜。不過,地產系作為業主方,常常會與品牌方因對於酒店的理念不合而產生爭執,未來的發展,仍需轉型升級。


除此之外,還有諸如從零售領域轉變而來的MUJI酒店,樓下逛零售店,樓上住酒店,這一酒店+餐飲+零售的「三合一」項目,從品牌的集成到住宿體驗是無縫的,在酒店體驗過的東西,都可以在這棟綜合體內買到。


MUJI酒店在中國開的兩家門店,從頗受關注到備受爭議再到如今的潮水褪去,亦不過兩年,而這背後,折射的是MUJI品牌方對於酒店行業的缺乏認知。


此外,還有不少諸如LV、Armani、Versace等奢侈品品牌的跨界經營,秉持原有品牌調性,極盡奢華,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往往高不可攀,品牌吸引的,也自然是那些對品質和體驗要求更高的高凈值人群。



缺乏酒店基因,能做好酒店嗎


在前文我們提到的幾個跨界到酒店的領域類型來說,有的本身就與酒店行業密切相關,有的卻幾乎是跨了個大步。


雖然說起科技公司做酒店,我們必然要把阿里和蘋果放在一起對比,但兩者在基因上並不完全一樣。


在阿里菲住布渴酒店背後,是阿里旗下的浙江未來酒店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根據企查查上的信息顯示,未來酒店由阿里巴巴集團、首旅酒店集團、石基信息三方共同出資成立。



因此,看似是玩智能酒店噱頭的菲住布渴酒店,背後卻有著首旅的酒店基因與飛豬的OTA數據,似乎都在透露著一個信息——進酒店業,阿里是認真的。


相比起來,蘋果公司的酒店,似乎就真的只是為了給員工提供個培訓與住宿的場所。


事實上,從前文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跨界品牌的背後,有無酒店基因,至關重要。


即使是在酒店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OTA與房地產商做酒店,也難免遭遇一些危機,那些毫無酒店行業經驗,而用特許經營方式的品牌,吃到的教訓自然更多。


在這其中,OYO其實可以算作一個鮮明的例子。


這兩年,OYO給酒店行業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在單體酒店領域極速擴張,牽動了多方神經。在「OYO模式」中,品牌方會「自掏腰包」,為加盟業主提供基礎設施翻新、人員培訓、軟體系統等全方位的運營支持,然後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和特許經營費等。


儘管如此,OYO依然逃脫不了撤退危機——全球裁員、組織調整、砍掉部分業務……在我們過往文章的分析中,有重要的一點就是,OYO的團隊中,鮮少有酒店出身的負責人,對酒店的經營並無經驗,這無疑給發展道路埋了雷,哪怕是前段時間新上任的中國區CEO,也沒有酒店行業相關的經驗。



跨界與吸收,是兩碼事


跨界是這兩年酒店行業較為火熱的話題,不斷湧現的跨界酒店令人眼花繚亂,酒店品牌也紛紛跨界,打造「住宿+」,它們的跨界,是錦上添花,是吸收其他元素進入酒店,打造差異化。


而對於想跨界到酒店行業的其他行業來說,跨界到酒店就是走上一條分岔路。跨過來其實並不難,有一家酒店,都能算是跨界,但要跨得「漂亮」卻是很多品牌折戟的地方。


不少品牌只做到了跨界,但並沒有真正融入到酒店行業,也沒有吸收酒店行業的相關人才與運作方式,跨界對它們來說,更像是一場帶有噱頭的資本遊戲,而這,與酒店服務為本、溫度至上的根基,是並不相稱的。


幾十年前,毫無經驗的跨界品牌,或許還能通過在酒店行業里摸爬滾打站穩腳跟,但如今的酒店行業,本就強敵環伺,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與吸收,所謂「跨界」,也不過是聽個錢入水的聲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