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提過「待天下有變」,姜維十一次北伐,天下是否有變?

愛溜冰的大熊貓 發佈 2020-05-10T05:05:44+00:00

諸葛亮提過「待天下有變」,姜維十一次北伐,天下是否有變?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了「1.占據荊州、益州;2.待天下有變,兩路出兵。」這個戰略實施的也非常完美,取下荊州之後,順利進軍益州,在劉璋手裡奪得了益州,手下將領紛紛大放異彩,拿下了漢中。

諸葛亮提過「待天下有變」,姜維十一次北伐,天下是否有變?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了「1.占據荊州、益州;2.待天下有變,兩路出兵。」這個戰略實施的也非常完美,取下荊州之後,順利進軍益州,在劉璋手裡奪得了益州,手下將領紛紛大放異彩,拿下了漢中。至此,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已經實現了一半,可惜關羽兩面樹敵,被呂蒙拿走了荊州,諸葛亮的戰略已經無法實施,失去了一個先決條件。劉備為了奪回荊州,也為了給關羽報仇,執意伐吳。結果被吳國名將陸遜打敗,次年病逝於白帝城。蜀漢內部派系非常混亂,基本上是建立在劉備的個人魅力之上的,這也直接導致國內叛亂四起,諸葛亮用了五年的時間才整頓完畢。魏國未變,蜀國自己先變了。

諸葛亮劇照

姜維作為一個魏國來的降將,為了光復漢室這種遠大的理想已經拋棄家室,可以說他存在的意義就是北伐。待費禕遇刺身亡,他徹底得到兵權後,也堅定不移的繼承了諸葛亮的北伐意志。史書記載姜維共北伐十一次,但他有沒有遵循諸葛亮的戰略:「待天下有變」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魏國是不是變了。

姜維劇照

公元238年,第一次北伐:

這一年,魏明帝曹睿命司馬懿起兵討伐反叛的遼東公孫淵,公孫淵此前投奔吳國,得到吳國支持。劉禪得到消息後,認為魏國有此變故,是天賜良機,於是命蔣琬帶兵伐魏。蔣琬和姜維帶兵進駐漢中,期間姜維積極進攻,多次帶兵西進,但收效不大。蔣琬後來覺得秦川路不好走,來往困難,諸葛亮多次出山都沒什麼成果,於是想順著水路走,攻擊魏國的魏興、上庸這兩個地方。船還沒造完的時候,蔣琬舊病復發,加上朝中反對,認為去了萬一失敗就回不來,就沒有成行。後來遼東的叛亂被司馬懿平定,魏國這一次變故就消失了,可以說是「小變」。

蔣琬劇照

公元244年,第二次北伐:

魏國曹爽為了有些功名,興兵伐蜀,王平在漢中據守。姜維和費禕等奉命帶兵前去救援,大敗了曹爽。曹爽敗退之後,蜀兵沒有繼續輕進,但這次曹爽無意義的動兵,另羌、胡等地對他不滿,為後來的反叛埋下了伏筆,也直接導致了第三次北伐。而這第二次北伐,實質是「保家」,魏國並沒有「生變」。

費禕

公元247年,第三次北伐:

羌、胡叛魏降蜀,姜維帶兵前來接應。與魏國名將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在洮水交戰。胡族部分首領率部投降蜀漢,姜維把他們待到蜀漢的境內安頓,剩下沒帶走的都被郭淮平定。本來反叛是一件大事,但三國時期少數民族戰鬥力較低,這次也只能說是沒有太大變動。

夏侯霸劇照

公元249年,第四次北伐:

司馬懿發動政變奪權,殺了魏國另一託孤大臣曹爽,誅其三族,並召夏侯霸進京,夏侯霸以前屬於曹爽一系,不敢進京,沒有辦法,帶本部人馬投降了魏國。姜維認為機會來了,又得到了一個天然的嚮導,於是率軍進攻雍州。姜維先是誘惑本地的羌、胡兩族投降,並建了兩座城,想永久控制這塊地方,命句安、李歆駐守,自己帶大軍聯合投降的羌人、胡人去攻打別的部落。魏國郭淮採取「圍點打援」,切斷了句安和李歆的水源。姜維只得回來救援,半路上突然想到郭淮切斷後路,又迅速撤回。郭淮沒有完成合圍,留鄧艾牽制姜維,自己去平定叛亂的部落。姜維留廖化牽制鄧艾,自己領兵去偷襲洮城,結果被鄧艾識破,搶先占據了洮城,句安和李歆孤立無援,只能投降。姜維無功,折損了兩員大將而返。

這次雖是司馬懿政變,但僅僅奪權,魏國宮廷動亂較大,對於在外駐守的將領來說並未有太大變動,比較大的可能就是夏侯霸投降。姜維又遇上了鄧艾這種對手,所以未能取得功效。

郭淮劇照

公元250年,第五次北伐:

姜維覺得自己能掌控羌、胡這塊地方,總想大舉進兵,但費禕行保守之策,每次給他的兵馬都不到一萬。導致姜維只能小打小鬧,再次出兵隴右,聯合羌人,攻打魏國的西平,沒有打下來,俘虜了一個中郎將——郭修,返程。

這時就需要了解,姜維帶的兵首先一直都不多,沒有過萬過。而他的對手郭淮身為刺史、鄧艾身為太守,兵權要比他多很多。

郭修劇照

公元253年,第六次北伐:

費禕遇刺身亡,再也沒人限制姜維的兵權。吳國太傅諸葛恪興兵二十萬伐魏,進攻魏國淮南。姜維也趁機率軍數萬人出石營,包圍了南安,魏國名將陳泰前來解圍。姜維久攻不下,沒等到陳泰來,自己的軍糧就沒了,於是只能撤退。這也是姜維第一次嘗到諸葛亮為軍糧發愁的滋味,此次魏國算生了變故,但太過倉促,事先吳蜀兩國通信不足,導致姜維準備不全,依舊無功而返。

陳泰劇照

公元254年,第七次北伐:

這時姜維已經基本掌握了蜀國的軍權,在糧草和兵力上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魏國司馬氏專權,李豐、夏侯玄等奪權,事件泄露,司馬師殺了李豐、夏侯玄,廢了張皇后,魏國一時陷入混亂,姜維覺得機會來了,魏狄道長向蜀國投降。姜維遂率軍攻魏,攻占狄道,又率軍前進,斬殺魏國徐質,破河關、臨洮縣城,把這幾個縣的居民遷入蜀國境內後撤退。

這次蜀國是真的有變,姜維也抓住了機會,但終因兵力太少,糧草不夠等原因,沒有能夠進一步擴大戰果。

徐質劇照

公元255年,第八次北伐:

魏國文欽起兵討伐司馬家族,其子文鴦單騎來回沖入戰陣,要活捉司馬師,驚的眼病復發而亡。姜維認為司馬師病亡,其弟弟司馬昭還沒有完全掌握魏國,是個難得的好機會,遂率軍出川。魏國名將陳泰命王經先守狄道,他率主力趕往狄道後再決戰。但王經擅自出擊,姜維先後兩次大敗王經,殺敵數萬,將王經團團圍住。鄧艾奉命與陳泰一起抵抗姜維,援軍到後,姜維只能退走。

這一次,魏國也是大變,但不如上次動盪的厲害,司馬氏已基本掌控了魏國,加上鄧艾等名將開始得到重用,姜維除了殺敵,依然沒取得太大的戰果。

鄧艾劇照

公元256年,第九次北伐:

姜維約定與蜀將胡濟一同出兵,姜維先出祁山,見鄧艾已有防備,又改攻南安,又被鄧艾搶占險要地勢,姜維再次改取上邽,與鄧艾於段谷相遇,兩軍交戰,姜維被鄧艾打敗,而胡濟卻沒有到。只能撤回。魏國未變,姜維吃了苦頭,靜下心來等待魏國變動。

鄧艾劇照

公元257年,第十次北伐:

魏國將領諸葛誕起兵討伐司馬昭,司馬昭怕宮中有變,帶著皇帝親征。姜維大喜,率軍北伐!因魏國在長城屯了大量糧草,防守薄弱,鄧艾、司馬望率軍據守。姜維多次約戰,均堅守不出。次年諸葛誕反叛被平定,姜維見機會已失,只得退回蜀中。

姜維見屢次北伐,功績不大,朝中怨言也比較大,於是轉為防守。這一次的魏國大變,依舊沒能改變什麼。

諸葛誕劇照

公元262年,第十一次北伐:

姜維率軍修養幾年,覺得可以再次動兵,率軍攻入洮陽境內,魏將鄧艾率軍迎戰。鄧艾抓住蜀軍戰線拉的長,補給困難,難以持久的弱點,搶占有利地勢,打敗了姜維,姜維再次轉為了防禦姿態。這也是姜維最後一次北伐。這時候黃皓於朝中作亂,想以閻宇代替姜維的位置,姜維想殺黃皓被劉禪攔下,與黃皓結下仇怨,姜維不敢放開兵權,帶著大軍到沓中屯田。

黃皓劇照

總結姜維這十一次北伐,不難看出,姜維還是貫穿了諸葛亮的戰略規劃,每一次魏國有變,姜維都能抓住機會。可以說司馬氏每一次奪權、魏國境內每一次只要有叛亂,姜維必定要湊個熱鬧,讓魏國不得消停!而且姜維常年北伐,蜀國的損失一直是比魏國小的,也把魏國耗的連年空虛。而且姜維北伐的基點已經從諸葛亮時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曹魏大將曹爽,王經,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最後蜀國滅國之戰,鍾會的大軍也一直被姜維卡在劍閣外邊。功績自然是有的,可惜一直未能擴大,究其原因,大概是「失了荊州」,一部分是國力衰微,兵糧都不足以支持,一方面也是朝中偏向自保,若荊州還在,也許會改變一些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