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戀你的校服嗎?來看看——百年校服變遷史

秀山第二十七丑 發佈 2020-01-19T19:44:10+00:00

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自從辛亥革命之後,人們開始打破以前那種「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束縛,再加上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之後人們更是對於著裝的美有了進一步的追求,以及喜好,那時候的制服校服開始慢慢的出現,雖然還是有點雜亂無章不過已經初具規模。

在你進入學校前,你心目中的校服,是這樣


是這樣


甚至是這樣的

最起碼,應該是這樣


醒醒吧孩子


其實它是這樣的

是這樣的


甚至是這樣


其實,我們的校服也曾經美過,而且經久不衰


那麼,我們的校服是怎樣一步步到達今天的境地的呢?

百年校服變遷史

辛亥革命到建國前

辛亥革命後到20世紀二十年代

女子校服中西搭配


林徽因與同學

女款校服則採用中西結合的方式,上為中式小襖,下為西式百褶裙,典型的五四裝,上圖為林徽因與同學身穿培華女子中學校服的合照,當時身著校服的林徽因以初顯女神風範。

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


自從辛亥革命之後,人們開始打破以前那種「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束縛,再加上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之後人們更是對於著裝的美有了進一步的追求,以及喜好,那時候的制服校服開始慢慢的出現,雖然還是有點雜亂無章不過已經初具規模。

二十世紀30年代到建國前

旗袍長袍風靡全國

由滿漢服裝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這時也進入校園,成為女生們的新寵,名校女生多以旗袍為校服,是當時的時尚。

談到旗袍,就不得不說張愛玲


張愛玲與旗袍

在張愛玲的小說中,旗袍無疑是不可替代的主角,《半生緣》中曼楨穿的是淺粉色的旗袍,曼璐穿的是蘋果綠軟緞長旗袍;《色戒》中王佳芝穿的是電藍水漬紋緞齊膝旗袍;《封鎖》里的吳翠遠穿的是一件白洋紗旗袍;《傾城之戀》里白流蘇穿的是月白蟬翼紗旗袍。每個女主角都有屬於自己特質的旗袍,而張愛玲本人對旗袍的愛更是深沉。

在香港念書之時,她就將獎學金全數拿去買衣料做衣服,樂此不疲。而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淪陷,在港讀書的張愛玲不得不返回上海,靠寫小說為生。她的小說很快紅遍上海灘,手頭充裕之後,張愛玲不僅能在父親面前揚眉吐氣,更能買得起她鍾情已久的新式旗袍了。這樣一來,少女時期積壓的購買慾更是一下子爆發,讓她徹底變成了旗袍購物狂。

培道中學的女生校服

旗袍范兒中國校服也體現著時代的特點,旗袍是滿族獨特的民族傳統服裝。1940年,香港培道中學已經使用改良後的白色旗袍作為校服,領口到腰身的貼合裁剪讓學生看起來亭亭玉立,純凈的白色使她們在青春年紀凸顯出幾分書卷氣息,值得一提的是,培道中學的這款傳統旗袍一直沿用至今。

男生上身穿布長袍,下身穿西褲,腳穿布鞋,長布袍成為當時知識分子的標誌性服裝。


長袍代言人:胡適


胡適與友人

胡適穿西裝,只有兩種場合,一是國際會議,二是在美國留學和擔任駐美大使,其餘多數時候都是長袍馬褂。這一身舊裝,似乎成了中國文人在西學的衝擊下,保留文化獨立性的最後一道防線。

進入民國時期,可供男士選擇的常服,主要為西裝、長袍馬褂、中山裝這三大類。有意思的是,這三種服裝都極具政治和文化代表性。「服」為心聲,選擇穿哪一種衣服,並不是簡單的個人喜好,而是清楚地顯示了一個人的思想傾向。

建國後到20世紀八十年代20世紀五十年代

中山裝取代了西裝和旗袍


中山裝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50年代以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聯繫在一起。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象徵。

後來,中山裝引起一些青年學生的追捧,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

20世紀六、七十年代20世紀80年代


列寧裝

60年代,布拉吉被認為是修正,西裝被認為是資產階級,旗袍被認為是封建餘孽,稍微花哨的衣服便被打成「奇裝異服」,統統被批判,剩下的只有解放裝,青年裝,中山裝,對襟衫。

男生穿軍裝,女學生們也把長辮子剪成短髮,梳成兩個「小刷子」,戴上軍帽,穿上軍裝,腰扎皮帶,足蹬解放鞋,渾身散發著「革命」氣質,代表著當時服裝美的時尚。


八十年代,人們脫下了文革時期的綠軍裝,重新穿回了校服。當時的校服雖然沒有統一要求,但大體上一致:白襯衫和天藍色褲子、背帶裙,樣式上模仿海軍軍裝的校服。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到21世紀初

怎麼到了今天,校服就變醜了呢?


集體主義與實用主義的結合


今天中小學校園中流行的「面口袋」校服來源於90年代風靡全國的運動夾克。1984年,中國派出了第一支運動隊伍參加美國洛杉磯奧運會,並斬獲15枚金牌;1990年,北京舉辦了第一屆亞運會。運動場上颯爽英姿的中國健兒成為全國人民追隨的偶像。

「面口袋」校服的三大優點

1.實用

寬鬆的運動服,做操可以穿,上課可以穿,冷了可以在裡面加衣服,熱了可以隨時脫,一年四季都能穿,方便快捷又實用。

2.成本低

「面口袋」式校服大都是由滌綸材料製成,可以大批量生產,無論是原料成本還是人力成本都十分低廉,因此大部分家長都能負擔的起。

3.防早戀


雖然是笑談,但校服的確在一定程度解決了這一問題,當「面口袋」校服套在你身上的那一刻起,一起浪漫的幻想統統灰飛煙滅。

人們對當前校服的看法

丑校服長期存在的原因

首先,當初設計運動式校服時主要考慮的是實用性和成本,這在普遍不算富裕的20世紀90年代完全合乎情理。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文化水平並沒有得到相應程度的提高,人們沒能將實用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而僅僅著眼於實用性,那麼具有較強實用性的「面口袋」校服自然長盛不衰。

其次,丑校服的存在還與當前基礎教育的本質息息相關。我國長期處於應試教育狀態下,學生的升學壓力巨大,學生的升學率成為考核一個學校甚至一個地區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在這種背景下,學校工作的首要目的是保證學生的學習成績,因而很少關注其他方面。而採購丑校服既不影響升學率,設計新的校服又要增加學校的教學成本,學校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還有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就是成本。我們都承認英美等學校的校服時尚而且美觀,但我們常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只有昂貴私立學校才有校服,一般的公立學校並沒有校服。而一套整潔美觀的校服往往價格不菲,甚至遠超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範圍,在發展如此不平衡的我國,大規模的普及這樣的校服很可能會加重部分家庭的經濟負擔,甚至因此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面口袋」校服雖然樣子醜陋,但造價便宜且耐穿,即使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家庭也可以承擔的起,因此「面口袋「校服長期存在也就有它的道理了。

解決之道

丑校服問題的根源是當下教育的側重點過於單一,而且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因此,要想真正解決丑校服問題,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現在教育過分重視成績的現狀,要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是僅僅成為試卷的奴隸。教育部門要將教育的重心從選人轉到用人,評價體系做到多元化,真正發揮每個人的潛能。當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成績而是學生的各個方面時,人們才會真正重視起丑校服問題,才可能會下定決心去解決成本等相關問題,給學生一個與美麗校服相伴的青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