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為迎合美國,拒絕與中企合建2個核反應堆,或得不償失?

海外志略 發佈 2020-06-13T17:48:19+00:00

事實上,《華爾街日報》在2020年5月28日就已經報導稱,羅馬尼亞當局已經正式要求該國核能生產商「羅馬尼亞核電公司」終止與「中廣核」在切爾納沃德核電站建設2個核反應堆的初步協議,並開始尋求其他投資者。

美方損人不利己的拆台行為又取得可恥的進展。據媒體報導,羅馬尼亞方面在6月12日正式宣布,撤銷與「中廣核」(CGN)合建2座核反應堆的協議。而「羅馬尼亞核電公司」也在當天做出決定,撤銷與中企在2019年5月8日簽署的建設切爾納沃德核電站三號和四號機組的協議。



  羅馬尼亞毀約的消息並不意外。事實上,《華爾街日報》在2020年5月28日就已經報導稱,羅馬尼亞當局已經正式要求該國核能生產商「羅馬尼亞核電公司」終止與「中廣核」(CGN)在切爾納沃德核電站建設2個核反應堆的初步協議,並開始尋求其他投資者。

  據悉,羅馬尼亞當局占據「羅馬尼亞核電公司」82.5%的股份,對此事具有一票否決權和最終的決定權。在與中企解除合約之後,這兩座預計要投資60億歐元(約合478億人民幣)的核反應堆建造工程將重新對外招標。

  這個從2013年就已經簽署合作意向書的重大項目最終折戟沉沙,對雙方來說都不是個好消息。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美國。

  羅馬尼亞總統約翰尼斯在2019年9月與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了關於能源合作的聯合聲明,加強了與美國所謂的「盟友關係」。由此可以判斷,美方在背後必然會做一些手腳。作廢這個協議,也成為羅馬尼亞方面給美國遞交的「投名狀」。



  而據羅馬尼亞媒體6月11日的報導,布加勒斯特方面即將發布的《2020-2024國家防務戰略》里首次將俄羅斯視作敵對國家和黑海地區的首要威脅。而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則相繼把中俄視為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羅馬尼亞與中企展開合作就顯得比較敏感。

  可以說,美國不僅發動了「東歐爭奪戰」,而且還在逐漸發力,不斷擴大影響範圍,利用安全擔憂來操控某些東歐國家。

  不僅是切爾納沃德核電站項目,當初中資也有意參與立陶宛深水良港克萊佩達港的改造工程,但由於這個港口是北約實施軍力調動的重要基礎設施,因此立陶宛總統瑙塞達以國家安全為由取消了中資參與的資格。



  《耶路撒冷郵報》早前報導,美國已經要求包括以色列在內的盟友採取行動,在有安全疑慮的領域切斷對華聯繫。白宮方面不斷施壓,迫使以色列在高科技業、生物醫學和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對華脫鉤。蓬佩奧甚至在不久前直接阻止以色列與中企合作建設「索里克2期海水淡化項目」。

  美方對海法港項目也試圖進行阻撓。2015年3月底,上海上港集團經過激烈的競標擊敗4個競爭對手(其中就包括美企),成功中標以色列海法新港從2021年起為期25年的碼頭經營權。上港集團準備投入巨資,將海法新港打造成世界級的國際貨運中心。而美方則推動以色列建立一個審查投資的機構,希望有所動作。

  可以說,在全世界範圍內,美國正掀起針對中企項目的「顛覆行動」。不過,這種倒行逆施必然會失敗。短時間內,美國的霸權手段會起到一定效果,但從長時段來看,最終發揮作用的是市場規律。凡是違背市場規律的蠻幹行為,最終都會傷及自身。

  以羅馬尼亞切爾納沃德核電站的項目為例,該核電站的1號和2號機組分別在1996年和2007年投入使用,羅馬尼亞全國供電量的17%都要依賴這2個機組。而為了籌建3號和4號機組,羅馬尼亞方面已經做了10多年的籌備工作,結果一朝作廢。

  即便重新招標,羅馬尼亞方面恐怕也無法尋找到像「中廣核」(CGN)這樣靠譜的合作夥伴。當然,羅馬尼亞可以選擇歐洲國家的合作方,但成本和效率無疑不能與中企相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3號和4號機組的建設和投產已經遙遙無期。在缺乏電力供應的情況下,羅馬尼亞的相關產業發展和民生必然受到影響,而且電費昂貴的現狀在短時間內不會改觀。當然,這就不是美國人會關心的事情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當吃到苦頭之後,很多國家恐怕才會發現搭美國人的「安全便車」其實是弊大於利。華盛頓方面死抱冷戰思維不放,蠻橫且武斷地按照對手和夥伴來區分不同國家,不僅會割裂現存國際體系,而且是逆全球化潮流而動。這種做法必然會遭到反噬。

  總之,擅長破壞的美國,並不樂意干吃苦受累的建設工作。那些盲目追隨美國的小跟班們,在發現得不償失之後,遲早陷入悔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