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蘇轍一同被考,哥哥不動聲色幫弟弟作弊,考官卻把兩人都誇了

美詩美文的世界 發佈 2020-03-03T06:29:32+00:00

而更讓人料想不到的是,雖然後世更推崇蘇軾兄弟,但是他們的父親,卻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沒有進士及第的人。

蜀中才子,司馬相如、揚雄之後,首推蘇門三學士: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占據唐宋八大家之三席,令人嘆為觀止。而更讓人料想不到的是,雖然後世更推崇蘇軾兄弟,但是他們的父親,卻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沒有進士及第的人。蘇洵靠的是硬實力,真學問。只有一個有實力、有學問的父親,才有可能培養出兩個如此有才的兒子。

很多父親,都有這樣的心結:自己不能完成的事情,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完成。蘇洵也是如此!慶曆六年(1046年),蘇洵落第,從此看淡功名,專心學問,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他帶著兩個兒子遍訪名師,其中最德高望重的是張方平。張方平官至參知政事,一生宦海飄零,對蘇軾兄弟的影響很大。

嘉祐元年(1056年),蘇洵帶著麒麟二子進京應試,中途去成都辭別張方平。張方平出了六道題考兄弟二人,這六個題目,暗藏玄機。第一題,出的生僻;第二題甚至題目本身就有問題。張先生這麼考,想必有他的特殊用意。他靜靜地在隔壁和蘇洵窺探蘇軾兄弟的一舉一動。

誰知道第一題就難住了弟弟蘇轍,於是便指著題目問哥哥蘇軾,蘇軾想來也是知道有人在盯著他們的,便不敢直接告訴弟弟答案。於是他舉筆敲了幾下桌子,提醒弟弟這題是出自先秦的《管子》。第二題,蘇軾一眼就看出了是「陷阱」,根本沒有出處,於是直接勾掉不答。

兩道題答下來,張方平對兄弟倆是讚嘆不已,把他們都誇了。據《瑞桂堂暇錄》記載,當時張方平說了下面這段話:

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

說蘇軾「長者明敏尤可愛」說的是蘇軾不動聲色幫弟弟作弊,以及劃掉錯題的事;「少者謹重」則是說蘇轍有不會的題,能想到向他人確定了再答。讓人驚嘆的是,這個判斷與蘇洵十年前的判斷幾乎完全一致。

早在這件事發先十年前,蘇軾才10歲時,蘇洵就寫過一篇《名二子說》的散文,在文中他解釋對兩個兒子的期待。都說知子莫若父,又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但我們依然佩服蘇洵的先見之明,讓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

所謂「軾」,是車前用作搭手的橫木,沒什麼實際用途。大兒子取名「蘇軾」,是希望他放低身段,不要鋒芒畢露。蘇軾聰明、豪邁、洒脫,但也因此容易受人中傷。蘇洵當年取名的深意,令人感慨。

所謂「轍」,也有深意。車莫不循轍,然而論功勞,車轍是沒份的。所以「轍」要甘於平淡,

但如果車煩馬斃,轍卻總是完好無損。蘇洵性格平和,取名「轍」,是希望可以免禍。果不其然,與蘇軾相比,蘇轍一生並未遭遇「烏台詩案」那樣的大禍。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蘇轍同科進士及第。蘇軾一生宦海飄零,弟弟蘇轍總是百般周璇,照顧哥哥。不僅如此,眉山老家,也多為蘇轍照料。蘇軾身陷囹圄,奔走相告的依然是弟弟蘇轍。雖然最後蘇軾無論在文學上還是在為官方面,都略勝蘇轍。但有人指出,如果不是處處想著哥哥,蘇轍的成就應該會更大。

當年蘇洵以及恩師張方平的期待,大抵印證了蘇軾、蘇轍後來的人生軌跡。一生得遇如此睿智而慈祥的父親,如此博學而識才的老師,也是蘇軾、蘇轍的幸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