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市喬林鄉雙忠廟

大潮汕灣視點 發佈 2020-06-13T00:39:04+00:00

,不但是揭陽著名的古廟,而且是承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潮汕景點之一。揭陽雙忠廟位於磐東鎮東部,前座乃明嘉靖十八年改建,為紀念唐代抗「安史之亂」、守睢陽城而獻身的張巡、許遠二忠臣的廟宇,與建於縣署之南的城隍廟、天后宮,並稱諸羅城香火最盛的三鼎廟。


揭陽市喬林鄉雙忠廟,不但是揭陽著名的古廟,而且是承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潮汕景點之一。

揭陽雙忠廟位於磐東鎮東部,前座乃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改建,為紀念唐代抗「安史之亂」、守睢陽城而獻身的張巡、許遠二忠臣的廟宇,與建於縣署之南的城隍廟、天后宮,並稱諸羅城香火最盛的三鼎廟。 其后座為清代始建,其中的「二聖書院」,奉祀文昌、魁星二帝君。廟內有大量明清石刻、木雕、壁畫。

喬林雙忠廟,現於原址重建,含天時地利、人和而煥然一新。門前一溪清流縈繞,榕樹新綠,木棉挺拔,地如龜狀。廟前曠地延伸入溪塘,漲潮時潛水,退潮時露面,宛似龜頭伸縮,十分有趣,故稱之「龜地」。東邊平疇,堤隴突起,遍植花草,岸柳成行,狀如長蛇,故稱之「蛇地」。倘若仔細觀察,長蛇似昂首而行,蜿蜒遊動伸於龜側,故合稱「龜蛇會」。

喬林雙忠廟創建於元朝(1271—1369)之初,叫「慈惠堂」,是喬林鄉八世祖道泰公之原配張氏慈惠,以隨奩田四畝捐獻所創,並以已名稱之。後易名為「慈雲庵」。明正統年間(1436-1449)由林氏改為雙忠廟。(惜碑記已失)嘉靖十八年(1539)規模擴大,石匾大字「雙忠廟」為壬辰(1532)科狀元林大欽(1511-1545)(潮安金石鎮仙都人)所書。三字行書,疏宕雋逸,真墨寶也。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並增建二聖書院,內祀文昌、魁星二聖。額字系賜進士林景拔所題,並撰文勒石。乾隆四年(1739)重修二聖書院、文昌閣,並建魁星亭,全其規劃。賜進士、吏部觀政林策良撰記。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廟院,賜進士、武功大夫林炳星撰記,俱摹刻豎石。嘉慶十七年(1812)重修,立碑。道光元年(1821)重修。為維護宮容莊嚴而立禁碑於宮巷外牆。光緒二年(1876)揭陽知縣林兆南,有感於其文昌閣、魁星亭之築設,在眾鄰縣、鄉里中所罕見,故為該族重修書院而撰文。文中有:「文昌、魁星兩帝君系北斗之星,而鄉里立廟者罕見,唯我宗喬林鄉、人才輩出,昔時建樓以祀之……」光緒十七年(1891)重修,三十一年(1905)將歷年喜慶餘款為廟賜田1.7畝,勒石碑記。民國十一年(1922)六月因風災而廟毀,故又重修。辛亥革命後,書院為民團駐地,繼作磐喬鄉公所,是鄉之政治、文化中心。1950年後,昔日香火熾盛之名宮勝地,遭受劫難而變為滿目荒涼。

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喜逢太平盛世,百廢俱興。1992年由族中成立修復雙忠廟理事會,1993年冬,由鎮政府主持竣工慶典。修繕一新的雙忠廟,雄偉壯觀,金碧輝煌。林大欽所題匾額石雕,按原復位。尋回碑記石刻及林道崇所撰《修雙忠廟碑記》,豎於雙忠廟后座二聖書院內走廊。

喬林雙忠廟大殿內主龕,供奉張巡、許遠雙忠聖王,及其配合張、許二公死守睢陽城,抗擊安祿山叛軍之勇將南齊雲、雷萬春共四神像。皆顯現忠貞不屈、正氣凜然神情。廟內保存多處很有價值的古代民間石雕、藝術品。還有精雕細刻,反映古代地方建築特色的木雕藝術,頗具時代風采。更富有文物價值的是廟內現存碑記二十多幅,為明清時期史料,對研究明清歷史。鄉村文化,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