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最需要的,是重新站上擂台的機會

一起拍電影 發佈 2020-06-13T23:05:09+00:00

這可能是很多電影人當下的心聲,經過長達近三個月的呼籲,幾乎所有電影人都已經非常清楚,靠憐憫和祈求是贏不來復工復映。

作者 /呂世明


電影行業要求復工的聲音,再一次達到了頂峰。

「我們可不是裝可憐和求憐憫,比電影行業慘的行業還有不少,但我們只是希望能夠重新開業,於人於己電影院也應該復工了。」一位私人影院老闆跟拍sir訴苦。

這可能是很多電影人當下的心聲,經過長達近三個月的呼籲,幾乎所有電影人都已經非常清楚,靠憐憫和祈求是贏不來復工復映。一個多月之前,大家還能夠看到一點點希望,但到了目前即便是最樂觀的朋友也不敢輕易判斷何日能得到通知。


一位電影公司高管的不幸離世和幾例確診病例在北京的出現,再一次讓電影院復工站到到風口浪尖之上,大家既痛心同行的去世,也對不負責人員所導致感染而憤慨。

相比無期限的待業,所有電影人都想復工,哪怕在最初可能要去承擔更高額的費用,即便這樣復工也是緊迫且必須的。

電影到底有沒有意義?重不重要?在中國可能一直都難有定論,也許我們已經習慣被人呼來喝去,也許真到了需要我們的哪一天,我們自己都很難認知到自己的作用。

認真一點講,中國電影現在真的是需要重新回到擂台之上!


復工初期肯定賠,

但寧願賠死我們也願意重回正軌

真的明知道一些事情不划算、不合適我們就不去做嗎?事實可能會證明,即便面臨著很高的費用和不那麼明確的前景,對於大部分電影人而言,先回到正常的經營秩序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一直以來,無論是製片方、還是院線影院方,亦或是發行宣傳方,大家一直都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同業之間也會存在異常「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甚至有時候會呈現出「你死我活」的狀態。

即便是這樣,也沒有一個從業者會因此而退縮,即便在這個競爭環境中可能會感受到不公和不允,但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通用的遊戲規則,更何況市場本身也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

「寧可賠死,我也想先開業,也不想這樣無休止的耗下去。」

「拍爛片賠錢怎麼了,那還是有機會拍,現在都不給你機會,我想給行業貢獻力量都不行,這才是最無奈的。」

兩位影業朋友倒出他們積攢已久的苦水,能重新回到擂台上和對手PK,和觀眾見面對於從業者而言是非常必要的,甚至是這場冒險會讓大家頭破血流,但這也是在所不惜的。


這裡我們無需去臆想揣測目前電影院不開業是出於什麼原因,畢竟想真正的零風險,我們勢必要回到最初對待疫情的嚴格謹慎的態度之上。


電影院≠高片酬明星,

電影院不應背負的罪與罰

其實最讓從業者心痛的,還有一些人對近日於不幸離世電影人的無端猜測,甚至把一些所謂「莫須有」的問題強加身上,其實他和我們很多企業公司的高管一樣,在看起來所謂的高收入之外,都有很多常人難以體會和承受的壓力。

更多會混淆電影從業者的身份,甚至會產生一定的認知錯誤。別看這兩年很多電影公司發展的不錯,但在大環境之下,一個公司內部多個部門又會存在發展不均的狀況。

再往小處說,一個在基層工作的人員,他本人可能和明星演員的距離要比一些飯圈還要遙遠,電影院和他的工作人員只是非常普通的工作場所和職員,明星和他們彼此關聯性是非常之小。

但即便如此,在這裡疫情的前前後後,所有電影院卻背負上了中國電影所有的罪與罰,似乎上上下下都已經把電影院當成了眾矢之的,似乎中國電影院已經成為了集中國電影之大成的一切代言人,「打垮」電影院,「熬死」他們就好像可以把那些「偷稅漏稅」的不良藝人一切打倒。

這裡如果拋開相關部門的疑慮和擔心,也不去考慮一部分群眾抵制的聲浪,相信目前應該是更多人已經「看不下去了」,畢竟大部分人在去商場消費時、在網絡平台交流時,都已經清楚和了解電影院並不是什麼最危險的地區。

這其中當然不包括一部分始終對於國產電影抱有成見的人及群體,但客觀上來看,電影院的不營業對於他們而言,同樣也是影響巨大的,雖然他們不喜歡國產電影,但他們又不得不在中國電影院裡面去看電影。


電影院遲遲不開業,可能在短期內似乎沒有什麼影響,畢竟他們所依賴的其他線上平台能夠在一段時間內在娛樂內容消費領域滋養他們,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能回到電影院對於所有觀眾也是同樣重要的。

對於把明星藝人等同於電影業和娛樂業其實不僅僅是大部分觀眾的誤解,其實在很多媒體上同樣亦是如此,畢竟無論是媒體還是個人,能夠找到發泄的渠道可能只有通過對電影院了,相關部門可能也樂於看到此,畢竟讓電影院開門對於他們而言,要比放縱民眾的怨氣更省力、風險也更低。

不過這可是犧牲掉一眾的從業者為代價,雖然看起來目前電影院產業方面的從業者大體只有百萬之眾,即便算上關聯行業、關聯產業以及輔助性的行業,也不過兩三百萬人,對比整個國民經濟可能只占極小的一部分,看起來似乎是可以被拋棄、被放棄。

但換個角度看一下,把這一部分人的壓力轉嫁到其他行業,這對於其他行業就公平嗎?我們國家的產業結構很均衡,就業形勢其實一直都維持在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這也是我們這些年發展所取得的成果,恢復行業的運行才能讓這種平衡長久的維持下去。

疫情不會倒逼行業進步,

中國電影已開始去娛樂化

在這次疫情之中,有各種關於行業的論調已經是危言聳聽了,甚至已經上升到行業本身的一些弊病和短板導致了行業難以持續、難以復工的程度上了。

很多老電影人此時此刻多少會懷念膠片時代,更表示如果現在影城還是用膠片放映模式,很多影城其實早就可以復工了,並斷言目前的發行和放映機制仍然是弊大於利的。


但事實上來看,正是因為這幾年我們電影市場的不斷的改革和試錯,才讓我們的市場成為整個世界範圍內增長相對最快速和穩定的市場,並且我們並不去依靠好萊塢影片便會實現市場的提升。

很多人還是會說,你們電影有什麼重要的,電影還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娛樂方式,大家去看電影不外乎都是圖個樂呵嗎,開不開真的沒啥必要。

但這些年中國電影的「純娛樂性」一直都在下降,近幾年不管是否熟悉中國電影的觀眾都會發現,喜劇片和娛樂性較強的影片PK同檔期的「主旋律」影片幾乎很難獲勝。


在中國,電影已經愈發成為一種更強烈的意識形態表達,他已經不是那種「娛樂至上、開心致死」的文化方式,他更多是在體現目前中國的形態和狀況,並用更積極的模式彰顯出來。

大多數七八零後小時候還是都吃過點苦,他們其實更傾向在電影院裡面需求更多的娛樂元素,但目前市場的主體觀眾更趨於年輕化,95後00後已經是大勢所趨,她們的生活品質和所遭所遇已經要比之前的觀眾更優越,也更富足。

這批觀眾面對當下的主旋律影片已經較少有前一代觀眾那種「牴觸情緒」,她們也更認同當下的一些中國影片,畢竟早已經走出去的她們,眼界的開闊反而會形成對中國電影更強烈的認知感。

換而言之,以往那種認為中國電影只能依靠喜劇、動作片來迎合觀眾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雖然電影行業的影院產業仍然屬於最末端,但在電影院中卻不在是僅僅以娛樂為主,至少並不是所有觀眾去看電影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搞笑」。

這幾年中國電影的高速發展讓更多人開始關注中國電影,今年疫情使得中國電影屢屢成為焦點和被關注和特殊照顧的對象,可能是這些年很多人對於中國電影產生了足夠多的誤解和認知錯誤,而且這種錯誤甚至也會在行業內部存在,也在一些部門眼中形成了固化概念。

其實在目前,中國電影幾乎不存在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大家唯一的目的還是要和其他行業一樣重新站到擂台之上,寧可自己輸、寧可輸給同行,這都是會讓大家心服口服的,輸給莫名其妙無法言狀的事,是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不能接受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