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姐姐們」來了!為什麼觀眾愛看真人秀?

中國數字科技館 發佈 2020-06-13T06:41:42+00:00

真人秀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還未開播就已經引起了大量的討論和關注。但對於「姐姐們」,節目早早就官宣參賽的「姐姐們」,她們也紛紛表示「節目對自己很重要」,在預熱階段就有路透顯示姐姐們練習有多努力和辛苦,可見姐姐們都是有了破釜沉舟的決心,更是採取了行動。

真人秀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還未開播就已經引起了大量的討論和關注。

能從一眾少男少女的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這檔綜藝節目也是很「神奇」:參加節目的選手都是出道已久的藝人,年齡最大的已過半百,最小的也已經而立,就連「製作人」,都是不惑之年。

以閱歷和資歷來說,參加者都已經不是新人。這些成熟藝人洗去鉛華,重新進入「大逃殺」,勢必引來大批觀眾的圍觀。

「姐姐」中的不少人已經不是第一次參加真人秀,不論是才藝節目、旅遊節目,甚至相親節目,都可以看到不少人的身影。在這些真人秀中,她們也已經展現了跟以往銀幕上不同的特質,吸引了不少觀眾。


為什麼觀眾會喜歡看真人秀,哪些人會在真人秀中脫穎而出,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研究中有所發現。

真人秀是近二十年來興起的電視節目類型。因為迅速地吸引了大量的粉絲和討論,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研究者們把真人秀的觀眾分成了兩種類型:一種是看「秀」,另一種是看「真人」

看「秀」的觀眾,就是把節目當成了戲劇的延伸,是以看戲的角度來看節目中的人物和發展。觀眾會對人物產生同情、同理,就像看電視劇或者電影一樣。

所謂「人設」,就像劇本或者小說里的人物性格一樣,用一張張「臉譜」突出人物的某方面特點,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人物就「立起來」了。

另一種「看真人」的觀眾,則是受到「偷窺他人」的動機驅動,想看到別人最隱私、最尷尬的時刻。為了滿足觀眾們的不同需要,真人秀會設計困難情景,或者故意煽情,甚至安排劇本操控局面,不僅爆發出「戲劇張力」,身處其中的人也會有意無意地暴露自己不為人知的面貌和秘密。

但心理學研究發現,「看人笑話」並不能提高觀看節目的娛樂性。在一項以色列的研究中,研究者對183名觀眾進行了採訪,詢問了他們對於12個不同類型真人秀(包括技能秀、職業體驗秀、旅行秀等等)的觀看習慣、態度,以及參與意願(願不願意自己或者家庭成員參與節目)。

結果發現,喜歡節目的人更願意參加真人秀,並且相比自己,更希望家人參加,願意自我袒露的人也更願意參與真人秀。他們並不願意自己或者家人被「公開受辱」,但是仍然願意參加,這說明,「看人受辱」並不是人們選擇觀看真人秀的主要動機。

這個結果似乎沒什麼特別:《乘風破浪的姐姐》里不少參加者都是「秀粉」,看過不少選秀節目,更有些人以「口直心快」而聞名,不少人也參加過其他真人秀節目,願意與觀眾進行分享。但是作為出道挺久的「成熟藝人」,再去參加需要嚴格訓練、受人評價、成王敗寇的競演類真人秀,就需要更大的勇氣了。

在真人秀里,「選秀」節目是一大類,主要形式是通過展示才藝、評選(觀眾或者評委),決出最後的優勝。

我國的選秀節目最早是「素人」選秀為主,普通人為了展現才能、獲得認可,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而參加選秀節目。對於傳統選秀節目,參加選秀的都是普通人,人們容易在他們身上找到共鳴,想像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為明星。



選秀可以帶給觀眾什麼滿足呢?

對於美國大學生的調查發現,那些看電視節目多的人,在自戀問卷上得分更高,而在15種不同類型電視節目中,自戀得分高的人更愛看真人秀。

另一項研究則研究了真人秀觀眾的動機傾向,看重地位的人更喜歡看真人秀、也更喜歡真優秀。他們喜歡真人秀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比真人秀里的人更好(地位更高),而由於真人秀里都是「普通人」,也讓自己有種「好過平均」的優越感。第二種可能是選手和自己差不多,當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在電視上實現夢想,就好像自己也能實現夢想一樣。

近些年來,「選秀」或者「競演」節目不少是已經出道甚至已經成名的藝人參加。他們參加競演類真人秀的動機,有些也跟素人類似,比如展示(不同的)才能、讓更多人看到、獲得更多機會等等。而相比素人,他們可能有著更大的心理負擔:如何「撕掉標籤」,讓觀眾看到自己私下甚至尷尬的一面,以及如何面對失敗。

有人就曾比較了不同文化中評委的評語,結果可能與人們的印象不同:英國和美國節目的評委對選手的誇獎更多,而台灣選秀節目的評委更為嚴厲、批評更多。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和不同文化中的「權力距離」有關。

所謂「權力距離」,是指處於不同地位的人之間,所掌握的權利多少的差異。在中國,「尊卑」意識是非常顯著的,而在西方國家則相對平等。在選秀中,「評委是刀俎、選手是魚肉」,評委處在權力等級的高處,可以睥睨處於低處的選手們,掌握著權威,可以控制選手的成敗。在這種文化背景下,評委和選手有著更大的鴻溝,相對地位更高。

同樣的邏輯,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觀眾會熱衷於投票:在選秀節目觀眾投票的設定下,普通人也獲得了「判官」的地位,有了權力感和控制感,這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少見的,也因而帶給觀眾更大的滿足。由於依靠大眾投票,「拉票」能力也至關重要。

一項基於以色列選秀節目「一個明星的誕生」進行的研究就發現,選手的社會網絡是取勝的關鍵。這項研究首先進行了理論上的獲勝模型分析,指出選手社會網絡的緊密程度、總體社會地位、群體共享的獲勝利益均與獲勝機率有關。而基於真實數據,則發現選手來自較大的少數族裔、來自年輕人口多的大城市、處於大城市的中下層,這些因素都會增加選手的獲勝的幾率。

對於成熟藝人來說,觀眾們已經形成了固有印象,「拉票」會與「素人選手」有所不同。觀眾投票時,前期的刻板印象或者是輿論會大大影響觀眾對於表演本身的判斷。



有人就研究過網上的評論對觀眾支持的影響:無論外界或者觀眾個體,負面的網絡評語都會降低節目的支持度,還會降低自己對於節目的喜好。「撕掉標籤」可能並不被人「買帳」,還可能會被當成炒作、噱頭等等,吸引很多負面的評價,不僅增加姐姐們的心理壓力,也在客觀上增加「突圍」的難度。

很多人將「真人秀」當成一種社交的機會:可以當成談話的由頭和內容,也可以藉機表現自己的觀點(無論是為了「從眾」附和他人,還是為了表現「獨特性」而特立獨行),還可以相約一起看節目當成社交的場合。這些「社交」元素,也會使人們更容易議論節目,也就更容易受到風評的影響。

既然有選擇、有優勝,就有淘汰和失敗。面對失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應對策略。有人研究過沒有通過《美國偶像》初試的人們如何來面對失敗,總結出了幾個辦法:一是宣洩情緒;二是降低節目對自己的重要性;三是降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四是尋找新的機會。有些人甚至不會把自己曾經試鏡的消息告訴別人,以便保住面子。

但對於「姐姐們」,節目早早就官宣參賽的「姐姐們」,她們也紛紛表示「節目對自己很重要」,在預熱階段就有路透顯示姐姐們練習有多努力和辛苦,可見姐姐們都是有了破釜沉舟的決心,更是採取了行動。這也從另一個方面看出,因為參加節目而會帶來的機會對於姐姐們來說是多麼重要。

姐姐們乘風破浪而來,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本文是中國數字科技館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否則我們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