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他同劉備的關係真有那麼鐵嗎?為何他駐守的並非戰略要地?

青林知青 發佈 2020-01-15T10:21:00+00:00

張飛:威名垂萬古,勇力冠當時在中國歷史人物的群像中,這張飛肯定是最有特色之人之一,他是「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張飛:威名垂萬古,勇力冠當時

在中國歷史人物的群像中,這張飛肯定是最有特色之人之一,他是「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當然,這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小說家言嘛,何必認真,羅貫中這麼一說,你就這麼一聽也就是了。

羅貫中這麼說,肯定不會是空穴來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各種相關的故事和戲劇早已是多多,各類人物形象也早有定型;而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對張飛的形象並無描述,所以,張飛的形完全象是來自民間,是民眾根據他的事跡想像出來的,並經累世疊加,至羅貫中時定型。

幾乎人人都覺得了解張飛,他勇猛憨直,嫉惡如仇,好酒使性,忠心耿耿,是一個很固定的形象,但又傳聞說他善書法,有才學,而且畫美女水平一流,這又徹底顛覆了人們的觀念,完全是白衣秀士一枚嘛。

孰是孰非一時也弄不清爽,不過,張飛的形象在人們的頭腦中早已是根深蒂固,無論如何也是改變不了的,他就是一個三國時期戰力第一的莽張飛。

張飛,字益德,幽州涿郡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劉備長坂坡敗退,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據水斷橋,曹軍沒人敢逼近;與諸葛亮、趙雲掃蕩西川時,於江州義釋嚴顏;漢中之戰時又於宕渠擊敗張郃,對蜀漢貢獻極大,官至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後被范強、張達刺殺。後主時代追諡為「桓侯」。

以上就是張飛在正史中的全部功績了,這其中有個小問題,他的字被人一貫地叫作「翼德」,而正史中為「益德」,這應該是後人以他的名為「飛」,當然是同鳥的羽翼有關,於是便想當然地改為「翼」了,可以理解。

在對三國一堆的考證中,最熱門的當屬誰是第一勇將之爭,有說呂布,有說關羽,有說馬超,還有把那不知名的誰誰誰的拿將來吸眼球,當然,這張飛自然也是熱門人選。

獅子和老虎誰更厲害?這樣的問題誰能有令人信服的回答?即使有好事都將兩者關在一個籠子中,答案也讓人大失所望,因為,這兩個東東都不認識對方為何物,所以,互不干涉,互不侵犯,恪守「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

以此類推,這麼多名將誰為第一的問題就是一個腦殘的問題,時代,年齡,身體的狀況,鬥志的盛衰,聲名的大小等等,這一切都是一個變數,沒見柳宗元的《黔之驢》中,那老虎還有怕毛驢的時候嘛,拿著小說中的人和事,在這推論這個,揭秘那個,有個毛線意思啊,嚴重鄙視中!

張飛的標配是他那根神勇無比的丈八蛇矛,這個也是後人的想像,根據出土文物證明,馬鐙最早出現在南北朝之際的十六國時期,據推測應該是匈奴人發明的,是正宗的進口物品。

儘管在漢時的壁畫中曾經出現過,但那也只是替代物,而且畢竟也缺乏物證的支撐,所以,在張飛所處的三國時代,至少馬鐙還不完善是可以肯定的。

既然完備的馬鐙還未出現,那麼人在馬上就必須要花費一支手來駕馭馬匹,而另一支手才能手持兵刃進行格鬥,這就肯定不能用長兵器,而用短兵器進行戰鬥,加之上馬之騰躍的不確定性,所以,不可能說誰就是第一,是吧。

但張飛的確是神勇,被稱作「熊虎之將」,這個讚譽並不是小說中「當陽橋上一聲吼」贏得的,而是東吳一哥周瑜對他的評價,正史中劉備長坂坡敗退,張飛斷後拒敵也足以佐證。

想那周瑜是何等人物,能入他法眼而如此盛讚的能有幾人?而魏國謀臣郭嘉和程顯亦說他是「萬人敵」,所以,可以斷定張飛之神勇言必不虛。

張飛身上的故事多多,而桃園結義及後來同劉備和關羽「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這個自是小說之誇張,在劉備的心目中,關羽的地位遠高於張飛。

關羽被東吳斬殺後,劉備是哭得死去活來,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等人的反對,傾全國之力去攻打東吳,最後一個夷陵之戰,被陸遜打得屁滾尿流,逃到白帝城後便翹翹了。

而張飛死後呢,他只是如聽了一個與自己沒有太多關係的報告,僅說了「噫!飛死矣」四個字後便沒了下文,好淡漠!這哪是一個親如兄弟之人能表現出來的態度,直讓人冷得心寒。

張飛一生最輝煌的戰績,或者叫獨檔一面的功勳,就是在這地方擊敗了魏國大將張郃,過程就不細述了,網上一查便知,但這是發生在劉備剛入蜀之時。

曹操拿下了漢中,主將夏侯淵派張郃經米倉山南下,不過,並不是要拿下閬中進而南下成都,只是作為一種襲擾和牽制。

張飛當時還在荊州,「率精卒萬人」緊急回援,大敗張郃,「立馬勒銘」,此役被稱為「三巴之戰」,是張飛最顯赫戰功。

要說後來的張飛同劉備的關係,我覺得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鐵,我們只要從張飛的鎮守之地,便可看出端倪,原來他早已是一個被劉備冷落之人。

自劉備占據益州後,也就是我們四川盆地,這真是個好地方,南面是些構不上威脅的渣渣小國,當時屬南蠻夷,向西是青藏高原,亦是安全之地,向東只能沿江而下湖湘,向北是秦嶺山脈。

南面和西面是不可能有戰事的,東面可謂天險,因為逆長江而上攻擊巴蜀之地的可能性極小,只要控荊湘而帶五湖,手握荊州就能直接同吳國對壘,再有可能發生戰事的地方就在北面。

東面的荊州是交給了關羽把守,北面是直接面對關中平原以北的魏國,重鎮為漢中,但劉備此時任命的太守卻是當時在蜀漢並非一流戰將的魏延,而並不是張飛,由此可見張飛在劉備心中的定位。

我長期工作和生活在廣元,對此地的地貌還是有些了解的;當年劉邦入蜀火燒的棧道就是此地,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秦嶺山脈將關中平原和四川分割開來,守住漢中即能守住廣元,如果要從漢中平原去四川,古時的主要通道,便是被李白稱為「蜀道難」的金牛古道

它是從漢中出發,由寧強偏西一點,過七盤關,經廣元,越劍門而下江油,至成都,這是一條主幹道,建國後的寶成鐵路走的就是這條線。

所以,在劉備占據益州後,前期的征戰都集中在漢中,此地原為張魯所據,攻占此地後,便占據了進退自如的前沿,一旦失守,即可退據廣元的劍門關固守,如後來的姜維一樣,而後來諸葛亮屢次興兵北伐,也是在廣元以北一帶。

而張飛守的閬中是哪兒呢?它在廣元以南,有一條偏道可以抵達,就是由漢中直接向南,翻越廣元的米倉山,經南江,過巴中而到達閬中,這在當時幾乎是一條不能稱其為路的羊腸小道。

雖然說是兩條道,但它的起點都在漢中,守住漢中,巴蜀便平安無事,這是由魏延把守的,而張飛扼守的卻是未端之閬中,至少從戰略意義上來說,二者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漢中如此之重要,為何只讓一個當時的二等將領魏延來把守,這一等一的張飛去了何處?無論在正史《三國志》中張飛的傳記中沒有交待,在《三國演義》中也無描述,倒是在《三國志•曹休傳》中透出了原因,原來張飛在漢中遭到了慘敗。

其時,張飛率大將吳蘭等一眾人同曹休激戰,在固山一役中,曹休發動猛攻,並斬殺吳蘭等人,令張飛慘敗而回,書載:「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太祖拔漢中」,張飛從此離開漢中戰場。

此後,他便一直駐紮在閬中,從此無任何征戰,一代名將就此閒置,直到劉備準備興兵伐吳時,才給張飛下達指令,讓他合兵一起進攻東吳,可惜張飛卻因撻罰部下,被刺身亡,一代將星就此隕落。

從張飛死後劉備的態度來看,真是讓人不可思議,同聽聞關羽死後的表現之強烈實在是天差地別,但依我來,二人之死固然是劉備集團的重大損失,但劉備心中應該還有一種如劉邦聞韓信死訊後的感覺,即「且喜且憐之」。

我說這話肯定會被一堆地板磚拍來,這只是我的感覺,對與不對不知道,但肯定是與人們心中那「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桃園結義是嚴重不相符的,所以,挨罵是必然的。

劉備在竊取了劉璋的益州當皇帝後,對這昔日的兄弟之情便發生了變化,任何一個君主可以在打天下時,同那些一起征戰的兄弟們同生死,共患難,然而一旦上位後,還能一起勾肩搭背,稱兄道弟,這就不可想像了。

做得最好的是趙匡胤,一個「杯酒釋兵權」統統搞定,最差的當然如劉邦和朱元璋,將昔日的功臣,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伙全部斬殺殆盡。

劉備也是如此,之所以他對關羽之死還能大哭,他哭的是丟失了荊州這個進攻東吳的橋頭堡,也失去了巴蜀東邊的屏障,當然,也是哭給大家看的,讓眾人知道他還是個重情重義之人。

接下來的起兵伐吳,與其說是為兄弟報仇,還不如說是為了重新奪回戰場主動權,他必須確保將相對弱勢的孫吳政權鯨吞希望,這也可以說是劉備的既定方針,不管誰丟失荊州他都要大哭,不管誰死他都要出兵,何況是死了他的兄弟,為兄弟報仇,一石二鳥,他是不會放過這「師出有名」的機會的。

而張飛死就不同了,張飛早已只是他閒置已久的一枚棋子,同一般將領毫無異同,有魏延在前面擋著曹魏,一個張飛在後方能起多大的作用,更不可能將其放在身邊,昔日的兄弟現在已變為君臣,萬一張飛不識相,還以從前的關係看待他這皇帝,這豈不是讓他為難,所以,將他遠遠地放在一個不重要的地方,是最好的處置方式。

而他攻吳的決策是不得人心的,包括諸葛亮,趙雲這班一流的文臣武將都是反對的,所以,只能棄之不用,讓他們留守成都,而此時的張飛作為一員猛將,當然又被他想了起來,要重新啟用了。

及至聽說張飛遇刺,也就如同手下一位將軍突然病故一般,死了就死了吧,沒太大關係,一切按既定方針辦,所以才有了他的冷漠,只輕輕地吐了四個字,就給他們這被後世羨慕千古的「桃園結義」,划上了一個句號。

如果不是以上情況,就不能解釋劉備的所作所為!可惜張飛赤膽忠心,沒奈何以前的兄弟變為現在的皇帝,自古皇家冷血,哪還記得你昔日的袍澤之情,沒找個理由拿你開刀就算萬幸了,唉。

現在網上關於張飛的熱點是張飛形象的反轉,不得不承認,大眾心中張飛的形象是緣自於《三國演義》,是一個標準的赳赳武夫的形象,這個肯定是有很大誤差的;而現在則又是反其道而行之,大讚其為才情頗高的美男子,這就有點過了。

說他是美男子,理由之一是因為他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阿斗,並先後被冊立為皇后,既然是皇后,想必不會太醜,女兒不醜,那老爸就不會丑到哪兒去,是吧。

這個其實就是典型的臆測,太想當然了,皇家的婚姻主要政治聯姻,同貌美與否毫無關係,如果是民間選來的嬪妃那肯定是美如天仙;而一旦沾上政治,那就兩說了,想當初那著名的醜女皇后賈南風,那不也丑得妖精八怪的嘛,所以,這不能作為證據。

再有,在四川簡陽一個叫張飛營的山上,發現了一尊張飛的石像,長得是「慈眉善目,耳長唇厚,臉上竟沒有一根鬍鬚」,於是張飛是個白面書生,便也佐證了張飛是美男一說。

但是,這個塑像據專家測定為唐人所塑,唐朝離三國年代已久,在眾多三國戲曲及傳奇筆記還未大面積展開之際,特別是小說「三國演義」尚未出世之時,張飛形象全憑的是個人想像,而唐朝當時佛教盛行,很多地人物塑像其實都可以歸類於「菩薩像」,所以,張飛形象也不可脫俗地慈眉善目了起來。

再有,關於張飛善書法,繪畫一流,尤其善畫美人一說也幾乎是空穴來風,此說緣自於明人的一本筆記中記載了那麼一筆,於是後世便有人以此為據,進而將張飛的繪畫藝術無限拔高。

張飛的畫當然是無法看見的,唐以前的繪畫流傳到當今的就沒有幾幅,藝術家的成就全憑書籍記載,但是,在明人以前,從沒有一本書中說過張飛善畫,怎麼到了這明代,隔了千餘年了,突然有了這麼一個說法呢?

再說了,要坐實一件事講究的是證據,既然沒有實物,那麼相互間的說辭也可佐證,而卓爾昌在《畫髓元詮》的這一記載,卻是個孤證,這在歷史考據上是不會被採信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這一說法完全是譁眾取寵的吸睛之言。

於書法也是一樣,有人說張飛善草書,還有留下他戰功的石刻是他「矛刺立銘」,而三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如魏國的鐘繇和吳國的皇象都不及張飛,言外之意是張飛的書法藝術乃當世第一,另外,也有那張飛擅文一說,這是來自於那寫有《三國演義》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楊慎楊升庵。

以上論點都如張飛的繪畫一樣,不值一駁,以這些來說明張飛的儒雅無論如何是站不住腳的,說那世家大族出身的周瑜有這樣的水準也許還沾點邊,以張飛的出身,最多是個小康之家,當然,有很多人說他是屠戶出身,這個應該有商榷之處,但不管如何,以他的生活環境,是不會有此閒情雅致來舞文弄墨的。

綜上所述,張飛的形象是既不象《三國演義》中的「豹頭環眼」,那個太過了,但更不可能反轉成白衣秀士,也就是一平常人的形象,個人感覺應該稍稍偏那壯漢些的形象。

因為,畢竟當時巴蜀名士劉巴因恥於交結張飛,而不屑地叱其為一介武夫,原文為:「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共語乎?」所以,張飛的形象至少應該是帶有武人的特質,大致不會差太多吧。

「歷史的天空,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張飛,三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英雄,早已隨著時光的煙雲飄向了歷史的深處, 感謝羅貫中,用他的如椽巨筆,為我們留下了一部《三國演義》,讓張飛的形象鮮活地植根於廣大民眾的心中,正如臧克家的詩所詠嘆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