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修女的秘密,珍藏老照片曝光,她們到底幹了什麼?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發佈 2020-01-14T12:03:55+00:00

天主教修女的秘密,珍老照片。晚清民初時期,政權更迭,軍閥混戰,所謂城頭變幻大王旗,再加上災荒頻繁,百姓苦不堪言。

天主教修女的秘密,珍老照片。

晚清民初時期,政權更迭,軍閥混戰,所謂城頭變幻大王旗,再加上災荒頻繁,百姓苦不堪言。廣大的底層大眾有許多病患者救治無門,天主教會本著醫者仁心的宗旨,廣開診所,開展慈善事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一位修女救助一個無助的殘疾傷者

醫療活動一直是歐洲天主教會藉以在社會中傳播信仰的重要手段。因此,晚清以後,天主教各修會陸續在中國各地興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醫院及診所,為民眾提供醫療服務。而廣大修女們當然義不容辭活動在第一線。

抗日戰爭時期,一位修女為一位負傷抗日戰士包紮傷口。

汕頭的天主教修女在為一名貧苦傷者包紮傷口及敷藥。

在山東,光緒三十一年(1905),天主教聖言會在青島建起了一座專門收治窮苦百姓的醫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聖言會在兗州府又開辦了一所小型的醫院。在整個魯南教區1942年,僅僅聖言會就開辦有15所醫院,醫治了患有各類疾病的患者2193人。醫療診所達五六十所之多,僅1930年便醫治了294701萬人。

教會的眼科醫院為患者檢查治療

據民國年間天主教神父徐宗澤的統計,1934年間全國各地由天主教會創辦的施醫所已有744所。

修女深入基層察看疫情

同治元年(1862)夏,天津霍亂流行,每天約有400人喪生。在遣使會法籍主教孟振生( Joseph Martial Mouly)的安排下,5位仁愛會修女在當地開設診所,向病人發放補力藥酒、樟腦酒和芥子面等,以代替尚未運到的藥品,獲得了一定的療效。

修女為一位兒童皮膚病患者塗藥

河北地區,同治三年(1864)時,仁愛會在天津修建了一所醫院、一所診療所,為患病者提供醫療服務。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天主教會在崇禮縣西灣子村設立了診療所,不久就擴大為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醫院——西灣子教區公教醫院。醫院的醫務人員基本上是仁愛會的修女。

修女為一位婦女傷殘者包紮

同治十年(1871)間,耶穌會又在上海老天主堂附近修建了一座醫院,專門救治那些從外地來上海謀生而感染了高燒或霍亂,陷入困境的窮苦病人。此外,耶穌會還在南門外教士公墓聖墓堂附近修建了一所專門收治乞丐的醫院。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天主教會又在上海設立了廣慈醫院,救治貧苦病人。

修女在檢查一位患耳病的小兒患者

陝西咸陽地方,光緒二十五年(1899),天主教瑪利亞方濟各修女會進入三原地方活動,在修建教堂的同時,也開設了一座「玫瑰醫院」。漢中地方,光緒十二年(1886)天主教會也在城中修建了一座醫院,藉以服務民眾,傳播信仰。

修女到貧苦鄉村為基層群眾義診

天主教在各地開辦的診所往往因為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便利的醫療服務而受到歡迎。


修女把患殘疾的流浪兒帶回救治

安徽池州地方,光緒三十四年(1908),天主教會在石台開辦了天主堂施藥所向教內外貧民施醫舍藥。

這位孤苦伶仃骨瘦如柴的殘疾人,終於遇到了一位向他伸出救援之手的修女

蕪湖地方,天主教自光緒十三年(1887)在當地鶴兒山建立住院及女校後,即由兩名獻堂會的修女一面管理女校,一面開展施診工作。由於獻堂會的修女們大多學過一般的醫療知識,因此可以一邊傳教,一邊診治病人。

修女救助受災的婦女兒童

道光末年江南大水災期間,曾經爆發了大規模的流行傳染病,天主教會也投入到抗擊疾疫,救助病人的活動,一些天主教傳教士和修女因此染病身亡。

修女的關心,讓這位婦女內心有了依靠

湖南長沙地方,光緒三十二年(1906),6位義大利瑪利亞方濟各修女會的修女進入這裡傳教。她們首先竄街走巷為病人送藥施診,到了宣統三年(1911),就在長沙北門外彭家井天主堂內開設了一處小型診所。這個診所後來發展成為當地重要的一座公教醫院。

災荒引發瘟疫,貧苦婦女紛紛投奔修女

由仁愛會修女在天津開辦的一所診療所,在同治七年(1868)至同治八年(1869)年間,就醫治過多達48000人次的病人。



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使修女的工作辛苦而繁重

1938年,廣西梧州教區,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的修女負責管理的「施藥所」。每月他們都要向3千多名病人診病施藥,

修女們因為救死扶傷而博得了當地居民的好評

江西九江地方,光緒八年(882)當仁愛會修女到達這裡時,很快就開辦了一所小型醫院。修女們也因為傾力看護病人而博得了當地居民的好評,從而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天主教會的看法。

教會醫院教會診所給當時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深刻的、廣泛的。

教會的救死扶傷,各種教會醫院教會診所給當時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深刻的、廣泛的,在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尤其是廣大修女們的奉獻人們不會忘記。


一組歷史照片,勾起了人們的泛黃記憶,讓我們重新想起那個漸漸遠去的年代,重溫那些既模糊又清晰的歷史倩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