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幾近成為空話,相聲藝術還有未來嗎?

我就是個碼字的 發佈 2020-05-13T00:10:02+00:00

更可怕的是,甚至還有相聲從業者公開宣稱相聲就是純搞笑的玩意兒,相聲和搞笑必須劃等號,甚至還有不少粉絲也被這種別有用心的言論誤導,以為相聲就是笑話集錦,讓人不免為相聲這門語言藝術的現在和未來擔心。

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講究說學逗唱。

這句話,是個說相聲的都會說,也經常掛在嘴邊。

但是,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是把相聲當成語言藝術去對待?有多少相聲從業者甚至包括擁有海量粉絲的相聲明星真正懂得語言藝術的含義?又有多少觀眾分不清說相聲和說笑話的區別?

更可怕的是,甚至還有相聲從業者公開宣稱相聲就是純搞笑的玩意兒,相聲和搞笑必須劃等號,甚至還有不少粉絲也被這種別有用心的言論誤導,以為相聲就是笑話集錦,讓人不免為相聲這門語言藝術的現在和未來擔心。

一、好相聲什麼樣

有一位相聲從業者經常宣稱,本團隊所有年輕演員必須會說五十段相聲才能上台,藉此彰顯那些演員基本功深厚。甚至還有人曾經宣告,自己會說六百多段相聲云云。

其實,這種說法就是在偷換概念和混淆視聽。

因為,真正說相聲的判斷標準不是你會不會背台詞,而是你有沒有這塊「活」。

相聲行業管某段相聲叫「活」,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稱謂。這個字體現了相聲功夫,你必須深刻理解這段相聲並且能夠完美展現出來,才能稱之為你有這塊「活」,你靠著這塊「活」就可以表演,可以賺錢,可以活命了。

所以,好相聲至少有兩個標準,一個標準是從相聲藝人角度出發,藝人必須深刻理解作品的含義和每個細節的技巧,同時能夠在舞台上完美展現。

比如趙佩茹就說過,能用一個字達到的效果,用兩個字就是多餘,擋包袱。馬家相聲為何被那麼多人推崇,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馬家相聲講究嚴謹和瓷實,一段相聲不經過長期打磨絕不可能成為一塊『活』,精益求精正是馬家相聲的精髓。

傳統相聲中很多段子都是經歷了上百年的打磨,所以可以源遠流長。而現代相聲也不乏傳世佳作。

比如馬季的《宇宙牌香菸》、姜昆的《著急》《虎口遐想》《電梯奇遇》,牛群馮鞏的《小偷公司》、苗阜王聲的《滿腹經綸》、郭德綱的《我要幸福》等作品,這些都是經歷過無數次打磨和推敲才最終成型的作品,其藝術含量和技術含量不比傳統相聲差,也可以稱之為一塊好「活」。

另一個標準則是從觀眾角度看的。一段好相聲,必定是那種聽了無數遍還能聽、還想聽、聽完了還能感覺有意思的作品。所謂「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就是這個意思。

就好比看書,好書一定是那種你看了幾遍還想再看的,比如筆者一共看了11遍《三國演義》依然覺得還想看。

也好比看影視劇,經典影視劇必定是你看了N遍時不時還想再刷一遍的,比如《阿甘正傳》《貓鼠遊戲》等。

像書籍和影視劇這種每次看都一模一樣的作品都可以欣賞很多次,好的相聲同樣如此。

因此,經過藝人潛心打磨,觀眾百聽不厭的相聲才可以稱之為「活」,才算是好相聲。

二、現在還有好相聲嗎?

客觀的說,雖然現在相聲市場看似還不錯,有點兒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味道,但其本質上和之前幾次相聲繁榮期有極大區別。

有人說,直播帶貨和電視購物看起來形式差不多,為什麼直播帶貨能火,電視購物卻被罵死呢?

在筆者看來,直播帶貨和電視購物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直播帶貨有明星附加值。

同樣是賣鐵鍋,你讓一個專業鐵鍋從業者去賣,銷售業績就遠不如讓一個賣口紅的明星,即使他帶貨糊鍋翻車,其銷量也不是普通鐵鍋從業者能比的。為何?

因為網紅和明星是自帶流量和附加值的,同樣的鐵鍋,從網紅和明星手裡買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換句話說,不是直播帶貨捧紅了網紅,而是資本首先捧紅網紅,然後網紅帶動了直播帶貨,這才是正常的網絡時代打法,流量為王

所以,網紅賣貨大部分情況下不是靠專業賣錢,而是靠流量和粉絲,明星帶貨亦然。

現在的相聲市場同樣如此,絕大多數所謂的相聲明星不是靠作品走紅的,而是首先被資本或者團隊捧紅的,因為靠作品走紅需要積累和運氣,比如郭德綱,學了十幾年相聲,又說了十年,逐漸才建立起口碑和人氣。

但是現在的相聲市場,很多占據資源的相聲演員遠沒有這樣的積累,只能依靠資本和營銷去走紅。

當相聲流量明星走紅後,其帶來的示範效應就會讓更多的同行模仿,於是近十年來的相聲行業外表看似市場熱度不錯,內里的作品直接就是一塌糊塗。

現在的絕大多數相聲作品的問題具體表現在,沒有結構,沒有節奏,沒有故事,沒有文化,沒有底蘊,說白了,壓根不是「活」。往狠了說,同樣這些演員放在舊社會說相聲,能餓死。

如果說好相聲是一壺好酒,香醇悠遠,回味無窮,那麼現在的很多相聲則像是劣質酒精勾兌的涼水,又苦又澀,毫無滋味。

說簡單了,好相聲是可以反覆咂摸滋味的,不好的相聲別說咂摸滋味,恐怕都難以入耳。

三、相聲的未來在哪裡?

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既然是藝術,那就存在藝術的門檻和藝術的規律以及藝術的發展趨勢。

放在相聲行業里,說相聲就不是簡單的背幾十段相聲就算行的,而是需要對這門藝術進行深刻的浸入和琢磨。

那麼,相聲的未來究竟該怎麼發展?相聲演員們怎麼做才能對得起「語言藝術」這四個大字?

侯寶林曾對師勝傑說過一段話:「有文化的笑話叫幽默,沒文化的相聲叫滑稽。」

師勝傑舉例說:「滑稽誰都會,你想坐椅子上,別人突然把椅子給你撤了,你摔一個屁股墩兒,旁人哈哈大笑,那叫滑稽,不是幽默」。

不幸的是,我們看現在的相聲表演,大部分所謂的搞笑都是像師勝傑舉例這種,別說包袱皮厚皮薄了,乾脆就沒有包袱皮,直接用滑稽或者灑狗血的方式去逗觀眾一笑,這根本不是相聲!

師勝傑總結侯寶林的相聲藝術有八個字:「格調,品位,文化,修養」。這也正是相聲的本來面目。

很多人都以為相聲的本來面目是街邊說的逗人一笑的下流笑話,實則不然。

相聲最早的面目是文化人之間的逗趣,你哼一段小調,我唱一段岔曲,你品一部雜劇,我評一本小說。所以,相聲最早的宗師,朱紹文、阿彥濤、恩緒等人都是有文化的讀書人,根本不是街邊的雜耍藝人。

正因為此,說「聽相聲就是聽一樂」的人根本不懂相聲,說「相聲應該先搞笑」的人則是沒參透相聲的本質,只是學了一些相聲的皮毛罷了。

現在的相聲市場之所以是虛假繁榮,之所以說相聲藝術在現在已經深陷藝術淪陷的危機,歸根結底就是相聲藝人缺乏文化和修養,相聲作品缺少格調和品位。尤其是近十年走紅的一些年輕相聲演員更是如此。

那麼,能真正實現「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這句話本質的人在哪裡呢?

筆者認為,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大學,一個是社會。

大學生群體具有起碼的文化基礎,像裘英俊、于丹這樣的名牌大學高材生創作和表演的相聲明顯具有更高的格調和品位。

社會上同樣存在很多有相聲創作表演潛質的高級票友,比如原來相聲小二班的主力,如陳溯等人就都是票友出身,他們都是有一定文化基礎的票友,其相聲明顯更有品位。這些人即使不親自表演相聲,只是去創作相聲的話也是很好的,比如當年的何遲、王鳴祿等人就是。

所以,相聲行業應該鼓勵和發展高校相聲,讓真正有文化的人參與到這個行業中來。雖然這些人比起相聲流量明星來說顯得有些沉寂,但他們的創作方向才是正道。

相聲從業者應該對有文化有水平的相聲愛好者以及票友採取寬容的態度,引導他們參與到相聲行業中來表演或者創作。

而對於觀眾來說,如果能做一個懂相聲的聽戶當然最好,如果不懂相聲,那就安安靜靜聽相聲,不要大聲喧譁,更不要鼓勵和慫恿相聲演員去表演低層次低水平的作品。

要知道,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