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萬巴西日裔的背後,為什麼日本人鍾愛移民南美洲的巴西呢?

王光之話史 發佈 2020-04-20T15:23:25+00:00

王光之/一個有腔調的人文類解讀頭條號末尾有投票末尾連結為科普文章巴西是除了日本、美國之外日本裔人口最多的國家,日裔約占巴西總人口的1%,圖中的這個巴西女孩就是日裔後代我們設想一個情景:如果你在你的家鄉已經窮到無立錐之地,甚至到了「夜無三尺可眠、腹無三餐可果」的地步。

王光之/一個有腔調的人文類解讀頭條號

末尾有投票

末尾連結為(華人移民東南亞的歷史)科普文章

我們設想一個情景:如果你在你的家鄉已經窮到無立錐之地,甚至到了「夜無三尺可眠、腹無三餐可果」的地步。而就在此時,未知的大洋彼岸的輪渡向你伸來橄欖枝,你會怎麼選擇?

是紮根本土努力奮鬥,還是飄洋過海在異鄉重新開始?

移民(immigration),這個在今天似乎看起來似乎「高級」的詞語,在泛黃的歷史中出現時卻往往是帶著血淚和辛酸的。

其實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移民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情。

那時候交通不便、消息閉塞,踏上前往異鄉的火車或輪船,常常意味著風餐露宿、顛沛流離。比起移民,其實更像是賭局,或是客死異鄉,或是功成名就

中國歷史上的大移民最為人熟知的應該就是「下南洋」(移民東南亞),而和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Japan),那裡的移民潮其實也曾「洶湧澎湃」。

大移民的原因,涉及諸多方面。然而抽絲剝繭,用最簡單的歷史視角來看,其實不外乎兩點:一是人地矛盾激化而導致的大量人口破產或無業,二是戰爭或者自然災難而導致的社會大動盪。

「再說得簡單點,所謂的大移民,不過就是再不跑(移民)就活不下去了。」

中國人下南洋,大多是因為清末西方商品經濟的入侵而導致的經濟結構的變動。中國人「一畝三分地」的小農經濟開始瓦解,人地矛盾日益嚴重之下,由此導致了大量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的破產,為了尋求活路,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人(以福建廣東為主)踏上了移民的輪渡。

而日本人移民的歷史,和中國人一樣,起因都是因為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19世紀60年代,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日本的近代化改革),由此帶來的巨變也席捲了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

不一樣的是,中國的近代化是「被動的」,而日本人的近代化是主動的。

日本的人口約為1.3億(2019年數據),雖然正在人口老齡化和負增長的階段。

然而日本在歷史上一直都是一個人地矛盾較為嚴重的國家(日本面積約為37.8萬平方千米,人口密度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似乎註定了日本人必須通過侵略戰爭或者移民來疏解國內的人口壓力。

是的,當中國人忙著下南洋和過金山(移民美國加州)的時候,日本人也沒閒著。然而,移民東南亞和地廣人稀的美國不稀奇。

日本人在移民歷史中,同時還對遠在天邊的南美(South America)也產生了興趣。

19世紀60代到20世紀40年代,日本人主要的移民目的地有:中國東北(滿洲地區)、夏威夷(王國)、美國加州、台灣、秘魯以及一大堆不知名的太平洋島嶼,還有就是巴西(Brazil)。

這個和日本相隔「十萬八千里」、八竿子打不著的熱帶雨林里的國度巴西,卻成了除了日本之外,地球上日本裔人口最大的國家(占巴西人口的1%上下,大約是160萬人到200萬人)。

在日本民間,甚至於還有稱巴西為「日本人的第二故鄉」的說法。有人開玩笑道:「如果日本沉了,我們會選擇巴西。」

起始:一東一西的兩個新興國家的一拍即合

日本人移民巴西的歷史,得追溯到20世紀初。

然而這背後更深遠的原因還得「往前翻頁」,翻去19世紀甚至更早以前。故事的開始還得從日本的近代化運動說起,也就是歷史書上的那個「明治維新」(The Meiji Restoration

這(大約19世紀60年代-90年代)是一場對日本影響十分深刻的近代化運動,比起同時期清政府的那個「青黃不接」的洋務運動,明治維新的影響和效用要更為積極和深遠。

明治維新在1868年開始,是一場由日本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改革。這裡我們不做過多探究,只簡單聊聊明治維新對日本移民歷史的影響。

19世紀60年代之後的日本,大舉興修公路、鐵路、醫院、學校、工廠、警局等一切近代化設備。總結起來就是四點: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經濟、興辦教育、組建新式軍隊。可以說在在短短的幾十年之間,日本幾乎是煥然一新。

然而,在日本近代化運動蒸蒸日上的背後,隱藏著極其巨大的危機,也就是「土地私有化問題」。

既然要改革,要工業化,就要花錢,可是錢從哪來?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充其量就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甚至財力遠不如清政府,為了籌集資金,日本的「肉食者」們瞄準了一樣東西——土地。

而誰最在乎土地呢?是地主嗎?是武士嗎?是天皇嗎?不,是日本農民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人口約為3000萬-4000萬之間(和當時的美國差不多),農民約占80%,絕大部分的人口仍然生存在閉塞、黑暗、滿是泥巴的農村。明治維新最重要的議程就是工業化(Industrialize),而工業化需要資本和工人,而這些農民就是日本統治者「砧板」上的魚肉。

政府放開了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開了」,就很難再關閉。

短短十幾年內,日本全國的大部分土地(包括收回幕府所有土地)被新政府整合,新興的日本財閥和部分舊貴族依靠著雄厚的財力從政府手中買來土地,土地兼并空前嚴重,日本的土地私有率一度超過70%(有爭議)。

於是乎,大量無地或少地的破產農民為了生存,只能湧入城市,是不是和舊中國的情況如出一轍?

正應了列寧的名言:「當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他們肯定一無所有了「。

而部分破產農民就打起了「背井離鄉」重新開始的念頭,他們之中就有許多人後來就去了巴西。

咱們順著這部分準備移民的日本人往下講。

當時的日本政府也挺缺外匯(Foreign Currency)的。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所謂的「外匯」,這個東西聽起來很玄乎,其實就是外資而已,也大概類似於政府能夠掌控的外國貨幣或資金。當時的日本處於工業化過程中,如同英國圈地運動的「羊吃人」,日本的工廠也「吃人」,不過日本在那時候就是個人口大國,人口過剩,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來消化,也沒有足夠的糧食供給。

「人太多了,工作崗位不夠啊。」

而你猜怎麼著?彼時,世界的另一端,有一個國家卻在為人口不夠而犯愁,準確說應該是為勞動力不夠而發愁。對了,那就是巴西。

1822年,巴西才正式從葡萄牙手裡獨立,獨立後的巴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以大種植園經濟為支柱,久而久之就有了問題——

接連不斷的奴隸起義、人民群眾的反抗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求。

19世紀70 80年代,幾乎和日本明治維新在同一時期,巴西國王佩德羅二世迫於連綿不絕的起義,「順應民意」地廢除了奴隸制。這一下子可不得了了,巴西舉國的大地主、大種植園主都不樂意了,但是廢奴已成定局,黑奴們早就做了鳥獸散,大部分都跑去了里約熱內盧這樣的大城市。

巴西土地廣闊肥沃適合農業發展,但同時熱帶雨林遍布、人口死亡率很高,種植園經濟是巴西命脈,不可能放棄。

眼前的問題是:地總歸還是要種的,只不過這個勞動力該從哪來?

巴西政府想到了一招,那就是外國移民。

當時世界上人口巨大而且勞動力廉價的國家,最典型的就是中國,可是巴西政府和清政府談了幾輪都沒成。清政府認為這是「有辱天朝威儀」的事情,其實說是外國移民計劃,事實上就是政府組織下的「人口販賣」,清政府自然不會答應這樣「非法」的事情。


早些時候,華人遠渡美國舊金山和澳大利亞等地,大多是非法的「賣豬仔」所致(粵語的說法,即販賣青壯年勞動力),當時南方沿海地區遍地都是「豬仔館」(廈門是最早開設豬仔館的地區)。

巴西接著又找了義大利等國,都鎩羽而歸。

而日本政府卻不在意,甚至很樂意,因為當時日俄戰爭(1904-1905年)剛結束不久,日本國內經濟十分凋敝,社會上充盈著遊民。

他們立刻找到了巴西政府商談此事。於是乎,「周瑜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日本需要外匯和消化過剩人口,而巴西需要勞動力補充,兩個新興的國家一拍即合。其實同一時期,日本並非只向巴西組織移民,除此之外還有移向中國東北的開墾性移民,下東南亞的「南洋姐」、移民美國西部的勞工。

「行吧,移民。」

發展:人種混血大熔爐里的黃色面孔

一紙《日巴修好通商航海條約》把日本人送往了巴西。

1908年,日本人第一次踏上了巴西的土地,這是一片完全別於日本的異域,氣候炎熱、空氣濕潤、人們唇齒間都是葡萄牙語。

日本人幾乎是從最東邊來到了最西邊的世界,前途未卜。和中國人單打獨鬥、抱團生存不一樣,日本移民幾乎都是由政府或政府控制的企業組織的。

最早的一批移民巴西的日本移民有781人,他們是由日本皇家船政公司組織移民的,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被日本政府控制著,而非巴西政府。

第一批日本移民在巴西的生活並不好過,他們每天都要高負荷地勞作,賺到的外匯基本都歸日本政府。他們面臨著巴西種植園主和日本政府的雙重剝削。(這些日裔移民基本都保留了日本國籍)

那時候的巴西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第一代日本移民組建社區、修建木屋、把日本食物和文化帶到了這片熱帶土地上,他們最大的意義就在於讓日本國內貧苦的農民看到了希望,一個大洋彼岸的希望。

日本人移民巴西大概有五次浪潮,第一次就是上頭提到的第一代移民,而後的第二次是1910到1920年之間,超過3萬的日本移民來到巴西,他們迅速地融入了當地的日裔社區,甚至不存在任何的文化隔閡,當然了,水土不服還是有的。

70%以上的日裔移民居住在巴西的聖保羅州,主要是在沿海地區的農場裡工作,初代的日裔移民和華裔移民一樣,幾乎都是在咖啡園、棉花園、果園、橡膠園等大種植園裡工作。除此之外,巴西日裔還參加了亞馬遜州、聖保羅州、巴拉拿州等地的雨林拓荒。

但是這些產業的附加產值很低,幾乎就是打工賣勞動力,可以說就是「混口飯吃」。

早期的日本移民大多聚居,不與當地人交流或通婚,說日語、遵循日本文化,那些巴西沿海地區的日裔社區儼然「國中之國」。

而到了1925年之後,巴西的日裔移民迎來了爆炸式的增長。因為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日本國內出現了大量饑民和災民,這些人政府壓根沒有辦法妥善安置,於是乎日本政府又想到了巴西。

「現在政府沒辦法幫你們,只能給你們幾張船票去巴西吧。」

1924年到1935年的移民潮中,總計約14萬日本移民到達了巴西,這一批人和之前多為破產農民、投機分子、流浪漢等人組成的移民團體不一樣,他們之中也有大量高技術、高教育水平的日本人,他們過去時帶著一定的資產。

日本人骨子裡帶有一種「忠君、忠國」的意識,就算他們移民巴西時依舊遵循日本習俗,但是在日本國內看來,他們就已然不是「日本人」了。說一個細節,日本媒體在報導巴西日裔時往往使用片假名來稱呼,而非日本漢字(其實就是漢字的變體)。

二戰時期,日本為了發動戰爭,中斷了對巴西的移民。此時的巴西,據不完全統計,日裔移民或者帶有日本血統的人口已經超過20萬,有些人也已經在巴西站穩了腳跟。

什麼意思?即巴西日裔正在向中產及以上階級跨步,大量的日本移民有了自己的莊園和工廠,到了20世紀40年代超過70%的日裔移民都有了自己的產業,日裔移民重視教育、團結友愛、勤勞勇敢這一點在巴西是出了名的。

他們的後代被稱之為「日系五世」(這個詞在巴西等同於「中產家庭」),因為他們是第五代日裔移民。

二戰時期的巴西和日本斷交,這些巴西日裔為了自保,也為了證明忠誠,和美國日裔加入美軍同德日作戰一樣,他們也加入了盟軍同軸心國作戰。

而正是通過二戰的「倒戈軍令狀」,巴西日裔才漸漸被巴西社會認可和接納。和深受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狂熱的本土日本人不一樣,巴西日裔基本沒有任何極端的「狂熱思潮」,不少人甚至因為不回國支援日本侵略,而被軍國主義政府迫害。(不能回國、在國內的親屬被迫害等等)

但是與此同時,這些日裔的心態也很矛盾。一方面他們以日本血統為榮,一方面又迫切渴望被巴西社會接納。

二戰之後,許多日本難民移民巴西,大量的巴西日裔也是在這個時候普遍入了巴西籍,但有些人保留了日本護照。

巴西日裔選擇了徹底的改頭換面,是鑒於日本戰敗和對二戰時巴西反日情結一度高漲的後怕。為了平息巴西社會的憤怒,也為了更好融入紮根巴西,巴西日裔走出了社區,走向了人種大融合的巴西社會,他們開始大規模通婚、學習葡萄牙語、了解南美歷史文化、並以巴西人自居。

日本對巴西的移民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總計輸出人口大約為25萬-30萬之間。日本經濟騰飛之後,日本人對巴西的移民大多只是個別的行為,浩浩蕩蕩的日本移民潮也算是停息了。然而,巴西日裔在70 8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之後,又考慮起了回流的問題。

而什麼諸如「中村喬治」、「武田保羅」、「井上維托爾」這些雜糅東西方文化的名字,就暗示著巴西日裔的身份認同危機,日本還是巴西?

今天的巴西日裔雖然仍然以日語作為母語,但是許多人已經漸漸地說不利索或乾脆放棄了日語,而以葡萄牙語作為第一語言。

今天:做巴西的日裔精英還是做說葡萄牙語的日本人?

今天的巴西日裔人口大約為160-200萬,約占巴西人口的1%,約40%的人仍在從事農業生產,約60%的日裔都是混血。

巴西日裔的老一代正在逝去,可以預見的是,巴西的日裔將在不久後被巴西完全同化(認可自己是巴西人),但是巴西的日本文化不會消亡,甚至還影響了巴西文化,比如「巴西柔術」(Brazilian Jiu-Jitsu))就被認為是在「日本柔道」基礎上被創造出的體術。

巴西全國有大大小小上百個日裔僑社和文化俱樂部,位於巴西利亞的日本文化俱樂部就是巴西國內數一數二的日本文化俱樂部。日本文化已經流入了巴西文化的血脈之中,日本漫畫、服飾、美食在巴西並不算少見,甚至許多巴西人只要看見黃面孔的亞裔,都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是「japonesa」(即葡語「日本人」)。

其實巴西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大量的日裔,還在於巴西社會的開放兼容的心態,其實日本人在20世紀初也打算大規模移民美國(主要是夏威夷和加州)的,但是美國的「排日法案」把大部分日本移民擋在了門外。

百年的篳路藍縷和艱苦奮鬥之後,今天的巴西日裔幾乎就是巴西國內「精英人才」、「中產階級」的代名詞。和傳統印象里熱情奔放、自由散漫的巴西人截然不同的是,巴西日裔重視教育、家庭、信譽、禮貌以及各種東亞傳統的道德觀。

舉個例子,巴西最高級的學府聖保羅大學是南半球最頂尖的大學之一,而超過20%的學生和8%的教師都是日裔,要知道巴西日裔只占人口的1%左右。這充分表明了,巴西日裔的教育水平高於巴西平均水平和巴西日裔的社會地位之高。

除此之外,巴西日裔不再被拘束於農業,他們開始積極涉足政治(巴西歷史上有2個內閣部長是日裔)、體育、法律、醫療、娛樂、零售業等各個社會領域,這預示著巴西日裔融入巴西社會程度的加深。

今天的巴西日裔基本面臨這兩條路——放棄巴西的一切回歸日本或者忘掉日本(日本國籍)紮根巴西。

回流日本的日裔反倒沒有留在巴西的日裔那麼輕鬆,他們始終被日本社會認為是「移民」,而非同胞

其實巴西日裔之所以成功融入巴西社會,無外乎:

勤勞+守法+誠信+友善+認可巴西。

從一開始還保留著「衣錦還鄉」的樸素東亞民族思想,到後來紮根異土的奮鬥精神,再到今天忠於巴西的國民意識。巴西的日裔已經是完完全全的巴西人了,可以這樣理解,他們只是有著日本血統、會說日語、長著日本面孔的巴西人。

回望日本人的巴西血淚移民史,那是長達一個世紀的蹣跚。最開始的日裔移民和「農奴」別無兩樣,他們受盡莊園主的欺凌和剝削,薪水低廉,食物糟糕,儘管有日本政府「撐腰」,但是基本上如若「棄民」。

當時和日裔一起來到巴西的還有華裔和義大利裔,華裔數量少無從聲援,義大利裔往往忍受不了會逃亡其他鄉鎮或其他國家,而日裔是靠著忍耐。

「勤勞、有忍耐力是東方人的美德」這是一句巴西日裔的俗語,他們最開始都是靠著忍耐活下去的。

也許你可以在聖保羅的日本街上,看到這些場景:日裔老嫗用葡萄牙語向高鼻樑、白皮膚的鄰居問好,金髮碧眼的巴西少年用流利的日語招待黃皮膚的客人,遠處還有黑皮膚的居民練習著英語。

就像巴西人常說的一句話,可以表示巴西社會對於日裔移民乃至全世界的移民的態度:

一切都會過去的(Everything's gonna be fine即巴西人更為重視現在,而非歷史上的因素,暗示著巴西社會開放寬容的心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