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枯萎病致植株萎蔫死亡,近年來發病加重,5項措施有效防治

農藝天地6971 發佈 2019-12-21T06:14:55+00:00

小型分生孢子卵圓形或橢圓形,0~1個隔膜,大小為2.4~3.1μm×8.5~13.5μm;大型分生孢子呈鐮刀形,2~5個隔膜, 3 個隔膜居多,頂端細胞稍有彎曲,足細胞明顯,大小為2.7~4.9μm×20.3~45.5μm; 產孢細胞短,大小為2.5~3.6μm×6.2~27.5

苦瓜又名涼瓜,古時候人們也稱其為錦荔枝、癩葡萄,是葫蘆科苦瓜屬種一年生攀緣性草本植物。因其果實內含有苦瓜苷,具有特殊的苦味而得名。苦瓜以嫩果供人們食用,即可生食、炒吃,也可製成苦瓜泡菜、蜜餞、飲料等方式食用,苦瓜具有清熱解毒、養顏嫩膚、降血糖、養血滋肝等功效,因此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銷售量逐年增加,許多農民通過種植苦瓜也走上了致富之路。

近年來,由於種植苦瓜地難免重茬連作,導致土壤中病菌基數增多,感染機率增加,枯萎病發生逐年加重,引起整株萎蔫死亡,給苦瓜生產帶來毀滅性危害,嚴重製約了苦瓜產業的發展。

那麼,苦瓜枯萎病是由什麼病原菌侵染引起的,有哪些發病規律,田間發病症狀是怎樣的,如何有效防治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和交流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技術。

一、苦瓜枯萎病的病原菌是怎樣的?

1、病原菌形態。引起苦瓜枯萎病的病原菌為尖孢鐮刀菌苦瓜專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fom),屬於半知菌門的真菌。從發病植株病部分離的苦瓜枯萎病菌,在PDA 培養基上培養病菌發現,病菌呈現白色濃密棉絮狀的氣生菌絲。主要有大小型分生孢子、產孢細胞和厚垣孢子等。小型分生孢子卵圓形或橢圓形,0~1個隔膜,大小為2.4~3.1μm×8.5~13.5μm;大型分生孢子呈鐮刀形,2~5 個隔膜, 3 個隔膜居多,頂端細胞稍有彎曲,足細胞明顯,大小為2.7~4.9μm×20.3~45.5μm; 產孢細胞短,大小為2.5~3.6μm×6.2~27.5μm;厚垣孢子為圓形至橢圓形,透明至淺灰色,表面光滑,直徑為7.6~13.8μm。

2、病原菌特性。苦瓜枯萎病的病原菌屬於專化型病菌,據測定,病菌除侵染苦瓜外,僅使瓠瓜的幼苗和成株、低苗齡葫蘆幼苗發病,對大苗齡的葫蘆及其成株及其他瓜類及蔬菜作物不侵染。病菌多從根部或莖基部侵入,在植株的輸導組織中繁殖,釋放致病毒素,造成導管堵塞,引起萎蔫枯死。

二、苦瓜枯萎病的發病規律

1、傳播途徑。苦瓜枯萎病病原菌主要是以厚垣孢子或菌絲體在土壤、帶有病殘體的農家肥中越冬,成為第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部產生的大、小分生孢子後,田間近距離傳播主要是通過灌溉水、雨水飛濺和田間耕作進行,遠距離傳播主要是帶菌土壤育出的幼苗並轉移種植而引起病害蔓延。病原菌從苦瓜植株的幼根、根系或莖基部傷口侵入,地下害蟲如根蛆、線蟲等為害產生的傷口也能引起病菌侵入植株根部。

2、發病條件。苦瓜枯萎病的病菌在土壤溫度20~34℃均可發育,24~28℃最適宜,土溫越高則病害潛伏期越短,發病越快;高溫高濕環境或高溫多雨季節發病較重。一般情況下,黏重地、低洼地、酸性土壤、土質瘠薄地、易積水地、地下害蟲較多的地塊,苦瓜枯萎病發病率較高;連作重茬、施用未腐熟農家肥、偏施氮肥、種植過密、灌水過多的地塊發病率高;不同品種表現的枯萎病發病率也是有差異的。

三、苦瓜枯萎病發病田間識別

苦瓜生長發育期內均可感染髮生枯萎病,其中以伸蔓期至坐果期發病最為嚴重。

1、幼苗期染病症狀。苦瓜幼苗被病菌侵染後,初期子葉發黃,病情持續發展會出現根、莖的基部變為褐色並開始縊縮,葉片發黃、葉脈黃化,最後整個植株凋萎枯死。

2、伸蔓後染病症狀。苦瓜在伸蔓期被枯萎病菌侵染後,植株表現為藤蔓生長緩慢,長勢較弱或矮化,根和莖的基部開始縊縮,剖開維管束輸導組織變為褐色,病株葉片的葉柄與掌狀葉連接處呈褐色,葉片因得不到水分供應而表現為脫水發黃或萎蔫,繼而整株乾枯死亡。

3、成株染病症狀。苦瓜成株期被枯萎病侵染後,從基部位置的葉子開始葉片發黃、萎蔫,並逐步地向上發展。被害植株最初表現為部分葉片或植株的一側葉片,中午表現為萎蔫下垂,如同缺水症狀,萎蔫葉早晚可恢復原樣,呈現"假死"現象;經過3~6天後,萎蔫葉片不斷增多,逐漸遍及全株,致使整株葉片焦枯、死亡;切開病莖觀察,可見維管束呈黃褐色。在潮濕條件下,發病植株莖基部常出現紅褐色縱裂條紋,表皮腐爛,病部常見有粉紅色霉狀物,最後木質部干縮成麻狀。

四、苦瓜枯萎病綜合防治措施

苦瓜枯萎病是典型的土傳病害,具有傳播速度快、防治困難的特點,因此,在苦瓜栽培過程中應採取農業防治、生物防治與藥劑防治相結合辦法,有效控制該病害的發生。

1、選用抗病品種,搞好種子處理。各地在栽培苦瓜過程中,應培育並選用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抗病性強的品種。為防止種子帶菌,播種前應進行種子消毒。方法有2種,一是溫湯燙種,即將苦瓜種子放入容器中,倒入56 ℃溫水並不斷攪拌、浸泡15 分鐘,待水溫降到室溫後再浸泡2小時。二是在播前將種子浸泡在40%福馬林100倍液中30分鐘,或浸泡在50%多菌靈1500倍液浸中60分鐘,然後撈出用清水沖洗乾淨再播種。

2、合理輪作,改良土壤。苦瓜枯萎病菌在土壤中6~12個月內仍能存活,因此,採取2年以上輪作,特別是與禾本科、豆科作物(如玉米、大豆等)輪作,可有效地減少病原基數,防治該病發生;為縮短輪作期,可採取水旱輪作效果更好。對於適宜病菌生育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改良土壤,降低土壤酸度,減輕枯萎病發生。對於發生枯萎病嚴重地區或重茬連作地塊,可利用太陽能加熱土壤高溫殺滅病菌辦法,對土壤消毒,具體方法是,在炎熱夏季休耕期,對土壤淺耕後日光暴曬30~60天,可減少10厘米表層土壤中的枯萎病菌數量,延緩病害發生;也可選用土壤熏蒸消毒劑"棉隆"對土壤消毒,即可滅菌,又能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和根線蟲,具體方法是:先旋耕整地,澆水保持土壤濕度,每畝用98%棉隆微粒劑20~30kg,進行溝施或撒施,旋耕機旋耕均勻 ,蓋膜密封20天以上,揭開膜敞氣15天後播種,若整地同時增施生物有機肥防病壯苗效果更為明顯。

3、實施砧木嫁接,開展生物防治。苦瓜枯萎病菌侵染寄主專一,主要從根部侵入。因此,可採取嫁接換根方法達到預防枯萎病發生的效果,提高苦瓜品質和產量。其方法有插接法、劈接法和靠接法,用於嫁接的砧木主要採用黑籽南瓜和絲瓜,其中以黑籽南瓜為最好。

生物防治法是利用一些有益生物產生的對病原菌寄生有害的物質、通過競爭營養與空間等途徑,減少病原菌數量,從而減少枯萎病發生的一種有效防治方法,各地可根據當地資源有選擇地應用生物製劑,如放線菌、枯草芽孢桿菌、內生細菌、哈茨木霉等,即可有效降低枯萎病的發生,又能調節土壤微生物菌落結構,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結構和肥力狀況,減輕病害發生。

4、加強田間管理,合理調控肥水。首先應選擇無病苗定植,合理確定密度,避免過密植株後期營養跟不上體弱易染病;其次應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不要偏施氮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性;第三應適度澆水,尤其是做好田間排水工程,降雨後田間積水能迅速排除,使土壤保持良好的濕潤狀況,促進根系健壯生長。苦瓜進入伸蔓坐瓜期可適時噴施促豐寶800倍液或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促進植株生長,也可減輕發病。

5、發現病害,及時用藥。苦瓜枯萎病發病後容易迅速蔓延傳播,防治緩慢會導致病害控制難度增加,造成不良後果。因此,當田間發現中心病株後,應及時拔除並帶至田外消毀,同時應對病穴及鄰近的植株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5%敵克松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4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噴施防治,嚴重的可用上述藥液進行灌根,每株灌藥液250ml左右,隔7~10天1次,連續用藥2-3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