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員海清的育兒秘籍,養育受歡迎的男孩,父母應該學會這三招

蒼月薇 發佈 2019-12-16T13:52:39+00:00

海清,一直是一位受人歡迎的女演員。她成功塑造了很多媳婦兒的角色,每一個兒媳婦,在她身上仿佛都找到了自身的影子,因此她也被譽為「國民媳婦兒」。她不算漂亮驚艷,但耐看舒服;不管國際巨星,但堅韌努力。

海清,一直是一位受人歡迎的女演員。她成功塑造了很多媳婦兒的角色,每一個兒媳婦,在她身上仿佛都找到了自身的影子,因此她也被譽為「國民媳婦兒」。

她不算漂亮驚艷,但耐看舒服;不管國際巨星,但堅韌努力。最讓我佩服的,是她在育兒方面,相當有一套,讓她的兒子蛋妞,真正成為了我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小孩子生下來都一樣,後期發展真的全在父母的態度和引導。


翻看了很多海清的微博,以及她的採訪報告。我發現,她在育兒方面,牢牢把握了這樣三個方面,才成就了一個廣受歡迎的「神仙般」的兒子。

第一、不管學什麼,一定要鼓勵孩子堅持


海清兒子蛋妞,滿滿的才藝,語言文學類、藝術類、體育類,凡是能夠想到的男孩子的才藝,似乎無不涉及。


很多人都覺得疑惑,13歲的孩子,也上初中了,按理說作業應該很多了,哪裡來的這麼多時間,來維持這麼多樣的興趣愛好?


蛋妞的經歷,似乎應了那句話,「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翻看海清的微博,關於兒子蛋妞,最多的照片,就是各類埋頭寫字,做各種作業和去上課的照片。


雖然海清對兒子拚命學習,休息不夠頗為擔心,但兒子堅持的勁頭也鼓勵了她。她說自己被感染了,也不能輸給兒子。


兒子的努力堅持帶動了母親,海清的新作《小歡喜》,也得到了8.4的豆瓣評分,廣受好評。


母親在演藝事業上的精進又進一步激勵兒子加油,這個家庭,就完全形成了一個家庭成員間的良性循環和優質互動。


同樣是一位學童的母親,看到蛋妞在學業之外,還有書法、繪畫、大提琴、戲劇、游泳等等這麼多的興趣愛好,我太明白這代表著什麼了。


這意味著家長花費大把時間,無數次的接送興趣班,奔波在路上;意味著父母忍住性子,陪同孩子從無法入耳的聲音磨到可以勉強聽出音樂韻律;意味著父母收起脾氣,連哄帶騙,軟硬兼施,引導孩子每天在完成學校作業之後,開啟另一段枯燥乏味艱苦的練習…


世上沒有誰能夠輕輕鬆鬆成功,每一個看似輕鬆的微笑背後,都是一個咬緊牙關默默堅持的靈魂


樊登老師講過一本書,叫做《不管教的勇氣》。書中認為,讓孩子達到自立,有三個標準。


第一個標準,就是孩子能夠獨立做出選擇,有自己選擇的標準,並且願意承擔選擇的後果


這個標準,實際上包含了三個要素:做選擇,有標準,能堅持。


我想,孩子獨立做出選擇,這並不難。那些看似輕鬆有趣、優雅高潔的項目,多少都能夠吸引住孩子。


有自己選擇的標準,也不難。外向活潑的孩子,喜歡熱情奔放的項目,內向收斂的孩子,往往選擇靜默沉穩的項目。


最難的,就是讓孩子願意承擔選擇的後果。


孩子並不知道,為了讓他學習這個才藝或技能,父母親人付出了多少。他們只知道,喜歡我就學,不喜歡了,或者太難了,我就不想學了。


如果教會孩子在困境中學會堅持,才是最值得稱道的。


海清並沒有因為愛孩子,心疼孩子休息不了,就讓蛋妞放棄。而是默默在他身後,為他的堅持做好後勤服務。


水滴石穿,堅持,才是最偉大的力量。對父母,或孩子,都如此。


二、適當示弱,激發出孩子的責任感


小時候,在我們的心目中,父母是一個「全能」的存在。我們做不到的事情,似乎父母都能夠幫我們搞定。父母,就是我們心中的大靠山。


有的父母,為了維持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犯了錯誤不敢承認。不會不懂的事情,也打腫臉充胖子,裝模作樣教孩子,拿家長的權威去壓制孩子。似乎只有這樣,才配得上「父母」這個稱呼。


其實不然,父母的適度示弱,反而能夠激發起孩子對父母的保護慾望,和孩子自身的責任感。


今天在網絡上看到一張照片,兒子為了讓媽媽舒服,穿了媽媽的高跟鞋,把自己的運動鞋讓給了媽媽。忍俊不禁,細想想,又覺得頗有道理。


那些有教養,受歡迎的孩子,不就是那些勇於承擔的孩子嗎?


海清曾在微博吐槽兒子,說蛋妞五點起床趕高鐵,晚上就睡了五六個小時,也捨不得用坐車的時間睡覺,而是選擇在火車上趕作業。海清難過的時候,兒子甚至還要反過來哄她,讓她先去睡,說做好了作業再來哄她。

觀察海清和兒子蛋妞的相處模式,一瞬間你會感覺,海清是個被照顧得很好的小女生,蛋妞,才是那個肩負家庭責任的「大家長」。母親和兒子的角色,似乎互換了。

但這樣的互換,並不違和。正是海清聰明的適時退讓,卸下自己的「強大」,把鍛鍊的事情讓給孩子,才讓兒子有機會成長為一個小小男子漢。

這麼做,孩子會感受到,原來父母也很辛苦,父母也會累,父母很需要我。

心理學上,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育兒智慧。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高層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實現」。孩子感受到「被人需要」後,自我價值感會增強,自我認同也會得到強化,會去動手、實踐、學著關愛別人。


三、讓孩子明白,他為他自己的生命負責


為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著無限期許。


希望孩子出人頭地,能夠干出一番大事業;期望孩子能夠延續自己年輕時未能完成的夢想,完成父母自己心中的缺憾;希望孩子能夠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隨波逐流,扭轉整個家庭的命運…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物,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獨立意識。


海清就曾在訪談中說道,「孩子,不是我們後半生的延續,他是他自己新生命的開始」


世間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因為愛,所以要在一起。


唯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無論我們和孩子多麼相愛,也不可能一路同行,孩子的路,只能他們自己去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送別孩子,免不了傷感。但如果他明白,他為自己的生命負責,那父母就大可不必擔憂。孩子的離開,是自立的,是有底氣的。


最近網絡上,有一個很火的小朋友,叫「天天」。他火的原因,是因為叫板李佳琦,模仿李佳琦叫賣化妝品的方式促銷文具,讓網友都非常羨慕這個孩子內心裡的歡樂。


但看了很多「天天」小朋友的報導後,我發現,原來他的父母,才是隱藏在他背後的「寶藏父母」。


他們給了「天天」一個非常寶貴的禮物,那就是讓他懂得,要有一個好心態,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天天辛苦做的手工,被同學踩壞了,他非常委屈,跟爸爸抱怨。爸爸卻告訴他,「為什麼要因為一個你不喜歡的人,而去改變讓你開心的事情呢?」

爸爸的一句話,豁然開朗。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再多物質條件,都不如給孩子一個好心態。


讓他知道,我為我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們父母所有努力的意義,也就在於,能笑著目送孩子,漸行漸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