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有一法子:從沒讓部下餓過肚子,日軍效仿後卻餓死5萬人

天下奇聞666 發佈 2020-01-06T03:14:04+00:00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自古以來征戰打仗都需要後勤補給能夠及時供應得上,將士們只有隻飽了肚子才有力氣行軍打仗,如果糧草供應不上,餓也餓死了,更別提打仗了。當年成吉思汗有一法子,從沒讓部下餓過肚子,結果日軍效仿後卻餓死了5萬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自古以來征戰打仗都需要後勤補給能夠及時供應得上,將士們只有隻飽了肚子才有力氣行軍打仗,如果糧草供應不上,餓也餓死了,更別提打仗了。當年成吉思汗有一法子,從沒讓部下餓過肚子,結果日軍效仿後卻餓死了5萬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中國各個朝代的歷史上,疆土面積最大的是元朝時期,這個馬背上的民族,用他們的蒙古鐵騎不但征服了中原,更把他們的鐵蹄踏向了西伯利亞,貫穿歐亞大陸,成為了不可一世的霸主。

成吉思汗所帶領的蒙古鐵騎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的豐功偉績,與他的軍隊具有較強的「機動性」有著極大的關係。而這「機動性」不僅僅代表著蒙古鐵騎出入靈活,更體現在他們的糧食補給上。

這個從小就生長在馬背上的民族,似乎天生都懂得馴馬、騎馬、狩獵,遊牧更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最大特點,走到哪裡就放牧到哪裡,而飼養的牛羊成為他們最好的食物來源。

也正是因為這個特點,成吉思汗在領兵打仗的時候,都是帶著牛羊馬匹。相比其他時期的軍隊供給、糧食輜重,這些不但能夠自己走,還能負重的牛羊馬匹們,簡直再方便不過。

使用牛羊馬匹運輸,給軍隊帶來極強的「機動性」,如果遇到急行軍的時候,每個將士帶三匹馬,可以輪流騎行,並且馬匹上還掛著牛羊的生肉,在路上經過長途的顛簸慢慢風乾成為肉乾,再加上人與馬匹身上的汗水浸泡,便成為了有鹽漬的「牛肉乾」。

這樣的「牛羊肉乾」能夠給將士們快速補充體力,糧食供給完全不是問題。當成吉思汗的隊伍到達地點後,開始攻城略地的搶奪,同時也補給了缺少的糧食。這就是成吉思汗能夠征戰到歐洲的主要原因。

到了二戰時期,日本人的手伸得很長,跨過中國、駐紮緬甸,想攻打印度的英帕爾,但是由於距離較遠,需要穿越過700公里的無人區,無疑補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十萬日軍的糧草,怎樣看都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補給線路。但15軍參謀長牟田口廉卻提出效仿成吉思汗的作法,使用馬匹、牛羊等運輸糧草,先吃運輸的糧草,再吃牛羊,到達目的地後再掠奪補給。

這樣看著似乎成立的方法得到了一些軍隊高層的認可,便開始大張旗鼓地實施,他們不但搶來了牛羊馬匹,還「徵用」了大象、猴子等,就這樣「馬戲團」一般的糧食補給線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這樣浩浩蕩蕩的隊伍,自然很快引起了英軍的注意,便開始使用飛機轟炸,而這些沒有經過訓練、馴化,臨時組建起來的運輸「馬戲團」早已亂成一團,死的死,逃的逃,日軍攜帶的糧草損失了大半,而路程才剛剛過半。

好不容易堅持到英帕爾,餓極的日軍開始搶奪,只是根本沒有什麼糧食可搶,當地的居民知道日軍要來,早就把糧食或運走、或藏起來,英帕爾只剩下了一座空城。


在長途跋涉又沒有糧食補給的情況下,大量的日軍開始死亡,基本都是餓死的,而牟田口廉面對日軍的現狀仍然叫囂「日本自古就是食草民族」,讓士兵尋找草木為食,只是這時已經沒人再聽從他的指揮了。

日軍只能無功而返,當日軍返回緬甸時,十萬軍隊只剩下五萬人,有五萬人被活活餓死,而被抓的日軍則屬於幸運的,他們提前吃到了食物,這對於日軍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成吉思汗能夠帶領蒙古鐵騎打天下,那是他們的民族本就非常熟悉牛羊馬的馴化,日軍無疑忽略了這個要素,只是表面的效仿,沒有大量的傷亡才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