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見不得別人好,是人之本性

第一心理 發佈 2020-05-07T04:01:50+00:00

值得比較的事越來越多,我們也越來越見不得別人好,其實這是人的本性之一。- The End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社會中的比較無處不在,成長的過程中,比較始終伴隨著我們。

我們小時候,父母總會把我們和其他孩子做比較。他們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考上大學,參加工作後,自己的工資和社會地位、人脈等都會被別人拿去比較。

值得比較的事越來越多,我們也越來越見不得別人好,其實這是人的本性之一。

人們天性愛比較

1954年,社會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探索了這種神奇的驅動力,他提出:人們通過和他人進行比較來判斷自己的實力和價值。

一方面,比較能夠減少我們對自我認識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人們希望學會定義自己,和他人比較得到的反饋會使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

和他人比較,有時候會激勵我們,使我們奮發向上,但多數時候給我們帶來的是負面影響。

看到別人過得都比自己好,很容易使人產生挫敗感,並覺得自己很差勁,我們心底會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不值得被珍惜的人。即使很清楚這種比較毫無意義,我們也依舊願意傷害自己的內心。

比較存在於生活各處,防不勝防。

在比較面前,積極的自尊感和免疫系統很相像,它可以使我們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涉,想要擺脫比較帶來的負面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自尊。

我希望你過得好,但我不希望你過得比我好

在一段友誼中,兩個人很容易進入一種非常奇怪的狀態。按理說朋友獲得了成功我們應該開心,但大多數情況下,在我們表面祝福的話語下,都藏著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原因是什麼呢?

研究顯示,當我們進入青春期後,純粹的友誼和敵意都會消失,而一種新型關係代替了它們的存在——「友敵關係」。

這甚至成了成年人生活中經常要面對或是扮演的社會角色。

研究友敵關係的學者Holt-Lunstad認為,這類關係占據了成年人友誼的一半以上。所以,在成年人生活中,「友敵關係」比單純的友誼更加常見。

在「友敵關係」中,多數存在忌妒的情緒。

韋氏詞典對於「嫉妒」(envy)一詞的定義:「當你看到別人的優點或是幸運時,你所產生的氣惱、羞辱、不滿或者是不安,以及想要得到這些優勢的慾望。」

一方面,我們嫉妒的對象往往是和自己關係密切,和自己相似的人(社會地位、成長環境、取得成就方面),我們認為對方是優秀的人。所以,長期在一起的朋友很可能成為我們嫉妒的對象。

另一方面,嫉妒的產生源於和自己相比所具有的優勢。比如更靚麗的外形,更好的人際關係、更優秀的成績等。我們是和他們零距離接觸的人,會更直觀看到他取得的成就和財富。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產生嫉妒的情緒。

吃醋(jealousy)是一種比嫉妒更具針對性的情緒。

吃醋的對象往往是自己想得到的物品或喜歡的人。比如兩個女生是好朋友,都喜歡校草,但是校草卻追求了其中的一個女生,這時,另一方就會吃醋,原先的友誼很可能出現裂痕,朋友關係會變為「友敵關係」。

該怎樣看待這種情緒?

實際上,好朋友之間,除了欣賞、信任,出現嫉妒或是報復等負面情緒也屬於正常現象。「友敵」的存在也十分正常且普遍的,我們無須為此施加給自己太多壓力。

這種情緒在本質上也是關係複雜性的一種體現。

在我們處理一段親密關係帶給我們的問題時,不管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我們都想理想化這段關係。希望它帶給我們的影響是正面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會很害怕彼此之間出現裂痕。

但是所有的關係帶給我們的感受都是雙面的,只要你能理性的處理關係中權力的不平衡、雙方的博弈、可能對另一方產生的傷害,那麼這段關係帶給我們的正面影響就會多於負面影響。

被你嫉妒的那個人,向前一步就會成為你的密友,後退一步則會成為你的宿敵。當然,你也可以維持現狀。

如同老人常說的那句話「沒有絕對的敵人,也沒有絕對的朋友」有些時候,這種「敵友」反而穩固,牢靠。

這種嫉妒是人的本性,很多人都會有相同的情緒,所以請正確看待這種情緒。

最好的緩解辦法就是振作起來,把自己嫉妒的人當成榜樣,努力工作,這會讓你在奮鬥的旅途中更有衝勁。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