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都改用槍炮,清朝為何堅持用大刀長矛?清朝人的智慧不可小覷

悟空在飛 發佈 2020-01-30T17:22:26+00:00

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火藥,但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火藥並未能在軍事武器領域得到應用。胡林翼堅持認為,軍隊「不可專用火器也」,刀矛等冷兵器不應輕易放棄,「人心怯儒,偏重火器,謂可殺賊於百步之外;無跳蕩搏擊之危,非特賊刃難加我身,並賊血亦不得污我衣,且隱計於百步內外開炮,若見勢頭不好,

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火藥,但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火藥並未能在軍事武器領域得到應用。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德安知府陳規在防禦金兵入侵時,第一次創造性地研製出「長竹竿火槍」,把火藥裝入內部打通的竹竿里。使用時,從尾後點火,火藥燃燒後噴出火焰,可噴出幾丈遠,用於擊退敵軍。這種武器的製作非常粗糙簡單,威力、射程、殺傷力都極為有限,但在世界軍事史上卻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被譽為世界範圍內最早用於實戰的管形火器,陳規也成為世界管形火器鼻祖。


但遺憾的是,中國古人最早發明了火藥和管型火器的前身,但在千百年間,卻再未有任何大的突破,戰爭所採用的主流兵器仍然是弓箭刀矛等十八般傳統兵器。但火器技術卻在歐洲得到各國軍隊的重視,到了明朝中後期,歐洲強國葡萄牙等國,已經擁有了威力強大的火槍和火炮,並廣泛用於實戰。


到了清朝時期,火器的威力和實用價值,在實戰中得到檢驗,贏得了世界各國軍隊的廣泛認可。火器作為一種兵器,比之傳統冷兵器,有著眾多無與倫比的巨大優勢。它射程遠,精準度高,殺傷力巨大,尤其在海戰和攻城作戰中,火炮更是成為克敵制勝的不二法門,因此各國軍隊都在不惜代價普及應用槍炮。


但作為亞洲地區最大國家的清朝,在這方面卻反映遲緩。清朝皇帝起家於遼東關外的遊牧漁獵部族,生性彪悍善戰,有著濃重的尚武風氣,依靠強悍的武力一統河山定鼎中原,對於弓箭刀矛等冷兵器有著特殊的偏愛。雖然各國都在換裝火器槍炮,但清朝皇帝卻對此興趣不大,仍然在堅持使用大刀長矛。


在清朝末年抗擊西方列強的戰事中,從鴉片戰爭到抵禦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入侵,戰場上清兵用大刀長矛對抗外國軍隊的槍炮火器的場面,司空見慣,成為常態。由於雙方兵器裝備存在巨大代差,導致清朝軍隊常常在本土作戰、人數占絕對優勢的前提下,仍然會輸得一乾二淨,難求一勝。

很多人以為,清朝人不顧世界潮流,堅持使用大刀長矛,是一種愚昧無知、頑固不化的表現。其實,這種看法值得商榷。清朝皇帝之所以在各國軍隊普遍使用槍炮火器的背景下,仍然不肯放棄刀矛等冷兵器,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他們的智慧不可小覷。


晚清名將胡林翼,與曾國藩、李鴻章、彭玉麟並稱清朝四大中興名臣,史書評價他「老謀深識,燭照不遺,固中興第一流人」,曾經對清朝後期軍制與裝備革新做出過重大貢獻。他曾對清朝堅持用刀矛的現象進行過一番剖析。

胡林翼堅持認為,軍隊「不可專用火器也」,刀矛等冷兵器不應輕易放棄,「人心怯儒,偏重火器,謂可殺賊於百步之外;無跳蕩搏擊之危,非特賊刃難加我身,並賊血亦不得污我衣,且隱計於百步內外開炮,若見勢頭不好,棄槍炮逃去,賊追不及,何便如之!兵因火器強,亦因火器弱」。


胡林翼認為,槍炮火器的特點是可以遠程殺傷敵軍,不必同敵軍貼身肉搏,導致很多士兵雖然「身經百戰」,連敵人的面都沒看到過,感受不到那種衝鋒陷陣的氛圍,作戰時往往意志不堅,心活意軟,一見情勢不妙,就會立刻逃跑,長此以往會導致士兵養成畏敵怯戰的不良習氣。

而刀矛等兵器在使用時必須近身纏鬥,屬於「置之死地而後生」,士兵在刀山槍林中無可退避,必須捨命死戰方能取勝,因而有助於培養士兵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和頑強意志,故此不可輕易拋棄。因此火器槍炮雖然有其優勢,但應用不當也會成為劣勢,甚至削弱軍隊戰鬥力。

胡林翼的看法非常符合當時實際情況,可謂真知灼見。清朝人的智慧果然不可小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