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爆發的初期階段,日本軍隊的進攻,為何會頻頻得手?

蓋蓋油 發佈 2020-05-15T08:42:55+00:00

1937年7月,日本軍隊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開始。這裡面有一個問題,日本軍隊的進攻,在抗戰的初期,為何能夠頻頻得手呢?

1937年7月,日本軍隊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開始。在抗戰爆發的初期,雖然雙方進行了一系列的大規模戰役,例如忻口會戰、徐州會戰等等。但日本軍隊的進攻頻頻得手,日本軍隊占領了華北、東南的大片地區。進入抗戰相持階段以後,戰局才逐步發生了變化。這裡面有一個問題,日本軍隊的進攻,在抗戰的初期,為何能夠頻頻得手呢?


開戰之前,日本軍隊已經了解了大量的情報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而且境內多火山多地震,在古代歷史上,日本就計劃向東亞大陸擴張。可是中原王朝太強悍,把日本幾次暴打。在19世紀後期,日本開始非常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在這次運動中,日本從各個方面向西方列強學習,日本逐步成為東亞地區的新興強國。崛起之後,日本再次把目標瞄準了東亞大陸。在明治天皇時期,日本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征服計劃。為了完成這個計劃,在開戰之前,日本進行了各種偵查活動。早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間諜的身影已經出現在東北、山東等地。在甲午戰爭中,日本軍隊屢次擊敗清朝軍隊,和間諜們提供了準確情報有很大關係。


嘗到甜頭的日本,在上世紀20、30年代,變本加厲的進行間諜活動。在全面抗戰之前,日本間諜的身影不僅僅出現在華北和江南,甚至西北和西南等地,也發現了日本間諜。日本間諜偵查了政治、軍事各方面的情報,日本情報機關把這些情報統一整理。在戰爭爆發之前,中國軍隊的師旅級以上軍官的詳細資料,日本軍隊已經基本掌握。各個部隊的武器水平和戰鬥力,雖然並不詳實,但已經了解了大概情況。在戰爭爆發的初期,日本軍隊依靠各種情報的輔助,確實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軍工生產力差距巨大,重武器方面的差距更大

在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的輕武器水平差距不算太大。中國軍隊普遍使用漢陽造步槍和捷克式輕機槍,日本軍隊普遍使用三八大蓋步槍和96式、歪把子輕機槍。三八大蓋和漢陽造都出自德國,相差的年份不算遙遠。至於捷克式輕機槍,性能還有優於日本的96式和歪把子。但雙方的生產量差距很大,我們的軍工廠每年生產的武器彈藥有限,根本無法滿足部隊的消耗。例如子彈,在1937年,我國的子彈儲備為5億發,這個數字僅僅夠全軍使用兩個多月。很多部隊的子彈被迫採用配給制,根本無法滿足戰場上的實際需要。日本軍隊則沒有這個問題,彈藥十分充足。


雙方軍隊在重武器方面的差距巨大,在抗戰時期,我們的軍工廠僅僅能夠生產中小口徑的迫擊炮,而是生產量有限。日本則能夠生產各種口徑的火炮,生產量比我們多得多。在我們的軍隊中,像87師、88師這樣的精銳部隊,裝備了一些從德國進口的火炮,連炮彈都是進口的。一般的步兵部隊,甚至根本沒有火炮。日本軍隊的甲級、乙級師團都下轄一個炮兵聯隊,利用各種火炮進行火力壓制。日本步兵部隊中,裝備了迫擊炮、擲彈筒能輕型火器,在近距離作戰時,我們的部隊經常吃虧。由於炮彈和火炮數量都很有限,在淞滬會戰期間,我們的部隊總計使用了不到2000枚炮彈。而對面的日本軍隊,僅僅是150毫米炮彈,就使用了2萬枚以上,這就是差距。


日本官兵的素質,明顯占據很大的優勢

在抗戰爆發之前,日本士兵普遍具備小學文化程度,基本上能夠看懂地圖。在士兵的訓練中,日本軍隊非常注意方式方法,從日本人身高普遍較低的特點,設計了適合自己軍隊的模式。與之相比,我們的官兵中,還存在大量的文盲,部隊的訓練水平也跟不上。在平均身高上,我們的官兵比日本官兵高了8厘米。但是平均體重上,日本官兵比我們的官兵多了10多斤。當時,我們的官兵普遍非常瘦弱,而日本官兵很強壯。雙方在白刃戰中,拼刺技巧和武器質量是一方面,士兵的體力則是另一方面。


軍官素質方面,日本軍隊各個兵種、各個等級的軍官,基本上都是正規軍校的畢業生,戰術指揮十分熟練。我們的軍隊中,就連中低級軍官也存在很多文盲,只有少部分軍官接受過正規教育。在中小規模的戰鬥中,軍官的能力對勝敗影響非常大。日本軍隊擁有自己的優勢,但同時也有自己的問題。由於戰線太長,龐大的占領區,日本軍隊需要分兵駐守,能夠用來進攻的部隊越來越少。隨著戰爭的嚴重消耗,日本軍隊的兵力嚴重不足。對於日本軍隊這樣的對手,我們無法迅速取勝,最好的方式就是長期的消耗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