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真正成熟的心智,都是從接受真實開始的

第一心理 發佈 2020-04-29T09:32:58+00:00

-The End -作者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The Powerful Placebo》《Social Psychology》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安慰劑效應」大家都不陌生,意思是指患者雖然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療,但是「預料」或是「相信」治療有效,從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在安慰劑效應之下,得到治癒的往往都不是病症本身,而是患者的心病。

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許多安慰劑效應。

比如,在網上購買了一個產品,發貨之後的物流遲遲沒有更新,買家就會著急的找到賣家,這個時候,賣家就會給到安慰劑:親親別急,我這邊幫你催一催。

據我認識的一個淘寶賣家表示,雖然他每次都這樣跟客人說,但實際上關掉對話框就沒有了然後。但是大部分買家都很吃這套,他們會覺得客服的確會跟物流聯繫,的確有幫自己。

其實這就是一種大腦的麻痹。

我們常常會習慣性的麻痹自己,尤其是在面對一些難以置信的事情上。

有一位女性來訪者跟我說了這樣一個事情:她和自己的男友在一起兩個月,最近分開了,但是自己無論如何都難以接受這段感情的分手,因為她始終不相信對方不愛自己。

實際上,她比誰都清楚,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男友時常表露出的不耐煩,以及對自己的忽略,已經足以說明很多問題了。但是她總是習慣性地忽略這些事實,轉而放大男友對自己好的地方。


例如,男友今天當著好友的面從背後擁抱了自己,這就說明他是愛自己的。當她做飯時不小心切到了手,男友在幫她止血後主動去切菜,這就說明他是愛自己的。

當被問及,兩個人吵架後都是誰主動時,她沉默了。「這次分手是我提的,但是是因為他好幾天都不理我,還說我煩。」說到這裡,這位女性忍不住哭了起來。

你看,很多時候事實已經都擺到我們眼睛裡面了,我們還在視而不見。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難以接受這些不願相信的事實。

周國平曾說:「人應該有兩個覺悟:一是勇於從零開始,二是坦然於未完成。」

無論是從零開始,還是未完成,個體應當要做的都是面對和接受。然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

你要孩童接受真實,是很難的。

譬如,你現在去告訴一個八九歲的女孩,艾爾莎公主根本就不存在,你大概也能想像小女孩會哭得多慘。這是因為他們在心裡已經築起了一個自己的世界,這個小世界裡的人事物大部分都是靠他們的想像支撐的。

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只需要毀掉他的想像就夠了。同樣的道理,毀掉一個成年人也很簡單,只需要讓他活在想像里就夠了。

這是很矛盾的事情,也是社會的殘酷所在。

我們的童年都是建築在想像力之上的,我們有一本屬於自己的童話故事。但是長大之後,我們不得不學著放下自己的童話故事,我們必須學著面對真實,接受真實。

如果一個成年人說,自己現在還相信著午夜十二點灰姑娘的浪漫故事是真實存在的,大概會被很多人嘲笑。因為在成人的世界裡,你不可以像孩子一樣天真和稚嫩。

生活的特質決定了安慰劑效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在這樣的安慰之下長期生活。就好比前文提到的,那位女性如果繼續堅信,男友是愛自己的,那她想要走出失戀的痛苦,無疑會變得異常艱難。

我們之所以難以相信真實,可能是因為固執心理作祟,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都有著迴避心理。

逃避是很常見的心理,幾乎人人都有。在面對一些對自己而言會不利的事情面前,出於自我保護機制,我們會習慣性的採取逃避心理來應對。

有時候人類並不是害怕接受事實,而是害怕這樣的真實會給自己帶來傷害。難以接受的從來就不是事實本身,而是這些事實會帶來的影響。

電影《無問西東》中有這樣的台詞:

「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這是一段很有深意的話,也是非常有營養的雞湯。

我知道,要接受真實真的很難,甚至偶爾可能會造成雪上加霜的痛苦局面。但是沒有人可以一輩子活在幻想的世界裡,也沒有人可以一直逃避現實。

小時候吃的甜甜的糖,都是需要長大後用苦來交換的。

做一個成熟的成年人真的非常艱難,但是大家都一樣,你不是一個人。

接受世間的真實,就從接受真實的自己開始吧。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he Powerful Placebo》《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