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不是我本意,一心只想殺盜賊——抗日英雄戚繼光

聞道歷史觀 發佈 2020-01-03T23:08:03+00:00

以12人為一作戰小組,將盾牌、狼筅、長槍、叉、耙、棍、刀等武器聯合使用,協同作戰,長短兵器互補,並配以火器、弓箭作掩護,戰鬥力大為增強。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盜勾結一些中國的奸商騷擾我國沿海地區,被稱為倭寇。明中期海防鬆弛,倭患嚴重,沿海數千里同時告警。

"倭"在現代漢語中解釋為猥瑣矮小。然而我國古代稱呼日本為"倭",起先並沒有貶義。東漢初年,日本列島上的部落社會向國家過渡之中,許多部落結成聯盟,形成大大小小數百國,其中一個較大的部落國王為藉助強盛的漢帝國的權威,取得凌駕於其他部落王國之上的地位,於是遣使朝覲漢朝皇帝。漢朝光武皇帝了解到這些日本列島上部族的風俗,同時嘉許其遠來恭敬之情,授以金印,賜名以倭。

鄭和下西洋過後,明朝的對外貿易政策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政府在沿海地區推行海禁政策。禁海,讓原本依靠對外貿易的沿海商人失去了財富來源。為了避免經濟上的損失,他們聯合日本武士、浪人走私了大量的商品,從中牟取暴利。其中比較出名的中國海盜商人就是王直、徐海等。中國明朝中後期,日本進入戰國時代,諸侯林立,政局動盪,相互之間爭鬥不斷。在爭鬥中失利的封建主為了恢復實力,派出了大量的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此時明朝國力衰微,無力對抗倭寇。北起山東,南到廣東,整個海岸線都在鬧倭患。

在東南倭寇最猖獗的時候,明王朝派年輕將領戚繼光到東南沿海抗倭。早在1544年,剛滿16周歲的戚繼光繼承祖上的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負責管理登州衛所的屯田事務。當時山東沿海一帶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有心殺賊。戚繼光到任後,解散士氣低落的舊軍,從義烏的農民和礦工中招募新兵,嚴加訓練,即為"戚家軍"。由於明朝沿襲宋朝制度,不能自己招兵,得經過朝廷批准。戚繼光針對倭寇的作戰特點和江南的地理環境,創造了鴛鴦陣。以12人為一作戰小組,將盾牌、狼筅、長槍、叉、耙、棍、刀等武器聯合使用,協同作戰,長短兵器互補,並配以火器、弓箭作掩護,戰鬥力大為增強。

1561年,戚家軍在浙江台州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此後,戚繼光又奉旨率軍開赴福建和廣東抗倭。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這年冬天,仙遊地區被一萬多倭寇圍攻,戚繼光率軍馳援,三戰三捷。至此,入侵福建的倭寇基本被蕩平。此後,俞大猷、戚繼光又率軍抗擊流竄在廣東沿海的殘餘倭寇。至嘉靖四十五(1566) 年,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明代的抗倭戰爭,歷時40餘年之後,終於結束了。戚繼光也因為抗倭大業而名垂千古,成為明一代著名的抗倭民族英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