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如山:一代戲曲理論大家是如何成就了梅蘭芳京劇藝術的

林海青蛙 發佈 2020-02-04T16:59:06+00:00

齊如山齊如山名宗康,字如山,以字名世,河北高陽人,1875年出生於河北高陽一個書香門第之家,高陽齊氏家族歷十代近三百年文脈延承而人才輩出,其父親齊禊亭是光緒二十年進士,也是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的學生,曾為易州書院山長,乃京城一代名儒,育有齊竺山、齊如山和齊壽山三兄弟,「國民黨

電影《梅蘭芳》是一部人物傳記類寫實電影,但其中的邱如白卻是一個虛構人物,而實際上邱如白是有人物原型的,他就是一代戲曲理論大家齊如山,而且他是影響梅蘭芳京劇藝術人生的貴人,甚至可以是齊如山成就了梅蘭芳的京劇輝煌,不知電影《梅蘭芳》中為何以虛構之名來塑造齊如山,而且有一定矮化之嫌,是因為齊如山當年遠遁台灣之故?還是擔心影響梅蘭芳的形象?

齊如山(1875——1962)名宗康,字如山,以字名世,河北高陽人,1875年出生於河北高陽一個書香門第之家,高陽齊氏家族歷十代近三百年文脈延承而人才輩出,其父親齊禊亭(字令辰)是光緒二十年進士,也是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的學生,曾為易州書院山長,乃京城一代名儒,育有齊竺山、齊如山和齊壽山三兄弟,「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李石曾也是其學生。

高陽齊氏「百舍齋」藏書甚豐,齊如山受家庭的影響,也是自幼飽讀詩書,在村塾和家塾接受傳統教育啟蒙,由於其博聞強記,經史子集爛熟於胸,具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在齊禊亭1894年中進士那一年,由李石曾父親李鴻藻介紹進入京師同文館學習法文和德文,同文館是清朝第一所官辦外語學校,創辦於1862年,以外國人為教習,專門為清政府培養外文譯員,齊如山在此學習了四、五年。

齊如山於1899年赴法國經商和遊學,熱愛戲劇的他特別留意考察了法國、英國等國家的戲劇藝術,1911年底因父親病故而回國奔喪,中華民國於1912年在南京建立時,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並在北京成立了留法預備學校,由李石曾、齊如山等人主持,李石曾於1913年發起留法勤工儉學時,齊如山也是發起人之一,並曾帶領一批學生赴法勤工儉學。

齊如山原本計劃在法國安心學習一段時間,但因家事很快就回到了北京,繼續在京城主持留法預備學校,並為其兄齊竺山和李石曾在巴黎開辦的豆腐公司招募工人,同時醉心於戲曲理論的研究,對當時流行的京劇曲目頗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1913年冬,齊如山在觀看了梅蘭芳的《汾河灣》之後,發現劇中還存在許多瑕疵和不足之處需要改進,如何將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傳達給梅蘭芳呢,齊如山比梅蘭芳年長19歲,不但隔輩而且還是有社會地位之人,而梅蘭芳僅是一個19歲的戲子而已,雙方社會地位懸殊,因此齊如山給梅蘭芳寫了一封長信。

齊如山在發信十幾天之後,再去觀看《汾河灣》時,發現梅蘭芳完全按照自己信中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了修改,而且很受觀眾們的歡迎,看來效果不錯,此後齊如山每次觀看梅蘭芳的戲之後,必給他修書一封,對梅蘭芳出演的一些京劇曲目進行點評,此舉竟然堅持了兩年多,累計寫了上百封的信,由此看出齊如山對京劇的痴迷,以及深厚的戲曲理論修養和藝術批評功底。

齊如山與梅蘭芳同居京城,卻從未主動要與梅蘭芳取得聯繫,而梅蘭芳受教齊如山兩年多且獲益匪淺,深感這位前輩的博大精深,按捺不住自己想見一見齊如山的願望,遂寫信邀請齊如山來家做客,藉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齊如山再三斟酌之後,還是拋卻世俗之見赴約,因為他實在是太熱愛京劇了,這次「齊梅」會面之後,齊如山開始為梅蘭芳編寫京劇曲目,而且是一發而不可收,專門為梅蘭芳編寫旦角曲目,這些以旦角為主的新戲有:《一縷麻》、《牢獄鴛鴦》、《嫦娥奔月》、《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天女散花》、《洛神》、《廉錦楓》、《俊襲人》、《西施》、《太真外傳》、《紅線外盒》、《霸王別姬》、《生死恨》、《木蘭從軍》、《鳳還巢》、《童女斬蛇》、《桃花扇》、《麻姑獻壽》、《上元夫人》、《緹縈救父》、《春燈謎》、《空谷香》等,其中有不少曲目都耳熟能詳,至今仍然是梅派京劇的經典。

齊如山有自己獨到的編劇原則:一是「有聲必歌」,即京劇舞台上有聲音就是歌唱;二是「無動不舞」,即沒有一個動作不是舞蹈;三是「不許寫實」,即不許真器物、真東西上台。這是齊如山編寫京劇台本的心得,也是他精闢的京劇藝術總結。

1929年底,齊如山陪同梅蘭芳乘「加拿大皇后」號赴美演出,無論是齊如山還是梅蘭芳,都為這次赴美做了精心的籌備,齊如山親自編譯梅蘭芳介紹,並將劇情說明書、演出劇本、曲譜及道具等全部附上英文的圖解。

1930年1月,梅蘭芳、齊如山等人抵達華盛頓時,中國駐美國公使伍朝樞為梅蘭芳一行舉行了招待會,除了美國總統胡佛之外,幾乎所有政府閣員都到場了,梅蘭芳還在招待會後演出了齊如山編寫的《晴雯撕扇》,贏得了美國觀眾的熱烈掌聲。

1931年5月,齊如山與余叔岩、梅蘭芳、張伯駒等人創辦了「國劇學會」,以改進舊劇為宗旨,並編輯出版了《戲劇叢刊》、《國劇畫報》,還附設創辦了國劇傳習所,專門培養京劇人才。

1933年,梅蘭芳與孟小冬解除婚姻,並舉家遷往上海,而齊如山則留居北平,二人近二十年的密切合作關係也就此黯然結束,齊如山感到無奈而惋惜,他在給梅蘭芳的信中寫道:「我從民國二年冬天給你寫信,至今已20年了。……我大部分的工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藝術日有進步;自今以後,算是停止住了。」表達了自己的淒楚和傷感。

北平淪陷前夕,為了保住北平「國劇學會」的行頭和一批珍貴的文物資料等資產,齊如山找到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代為保管,算是為保存國粹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馬衡與齊如山也有一定交情,他是在李石曾之後主持故宮博物院。

北平淪陷之後,一介書生的齊如山也被日本憲兵列入抓捕名單之中,並一度被捕入獄,這是齊如山沒有想到的,也許是因為其言論引起日本人的不滿,也許是他婉拒到電台主持戲曲節目,為了避免與日本人接觸,齊如山隱居在家著述,寫出了一批民俗讀物,還曾為了躲避日本人的盤查,一度躲到法國醫院藏匿。

1947年齊如山飛往上海並滯留一周,梅蘭芳設家宴以涮羊肉招待了齊如山,這也是他們時隔十多年之後的第一次晤面,當然也是最後一次,齊如山於1948年底,與京城諸多文化名人離開北平逃往香港,1949年又從香港去了台灣,其時齊如山已是74歲的老翁了,但他卻把夫人和女兒留在了北平。

齊如山在台北教育部出任「中國歌劇改良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曾致函邀請梅蘭芳、言慧珠赴台灣演出,但當時正值上海解放前後,在如此政治和軍事形勢之下,梅蘭芳等人自然是不可能成行,因此回函拒絕了齊如山的邀請。

新中國成立之後不久,梅蘭芳被任命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梅蘭芳自然想到了戲曲理論大家齊如山老先生,於是寫信邀請齊如山回北京主持京劇研究工作,同時還到齊家探望齊夫人,了解齊如山在台北的生活情況,但隨著政治形勢趨緊,海峽兩岸的通信最終斷絕。

蟄居台北的齊如山依然筆耕不輟,先後撰寫了《中國的科名》、《中國的工藝》、《中國的固有化學》、《華北農村》等著作,尤其是長篇巨著《國劇藝術匯考》更是他一生研究京劇藝術的總結,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1961年8月8日,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在北京病逝,當齊如山得此消息時,已是耄耋之年的齊如山不禁老淚從橫,引發了他對梅蘭芳的思念之情,遂連夜伏案撰寫了《我所認識的梅蘭芳》一文,並將珍藏多年的梅蘭芳手書中堂掛在客廳中,終日沉浸在對梅蘭芳的思念中,同時也勾起了他的鄉愁,但一灣淺淺的海峽,還是阻斷了他葉落歸根的願望。

一年以後,一代戲曲理論大師齊如山病逝於台北,不知齊如山與梅蘭芳能否在天國相遇,是否還能珠聯璧合地合作編排幾齣京劇曲目,以饗京劇愛好者呢。

齊如山逝世之後,台灣出版界將其一生著述進行了搜集和整理,尤其是早年的戲曲理論著作更是難得的研究京劇藝術史料,諸如《中國劇之組織》、《梅蘭芳藝術一斑》、《觀劇建言》、《戲劇腳色名詞考》、《京劇之變遷》、《國劇身段譜》、《臉譜》、《臉譜圖解》、《戲班》、《上下場》、《梅蘭芳游美記》等等,都是十分難得的京劇史料,對研究中國國粹——京劇藝術都是不可或缺的,被全部編入《齊如山文集》之中。

梅蘭芳在京劇旦角藝術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除了自身京劇藝術稟賦之外,齊如山在幕後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但由於諸多原因,公眾對齊如山所知甚少,而京劇又是小眾藝術,即便是電影《梅蘭芳》涉及到了齊如山,也是用的虛構之名,由此可以看出齊如山的境遇,看來振興京劇藝術還是任重而道遠。

如果有人想要了解齊如山其人,不妨閱讀其晚年撰寫的《齊如山回憶錄》,這是一部文字樸實的回憶錄,傾聽一位老者講述一段你所不熟悉的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