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舞樂精神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發佈 2020-05-02T12:56:46+00:00

樂舞精神的現代延續敦煌莫高窟的繼續營造在一段時候由於多種原因停止了,但敦煌藝術的樂舞品格缺始終沒有終止過,尤其到了當代,這種自由、樂觀、向上的樂舞精神在當代藝術家的繼承和創新中顯示出光輝而持久的魅力,甘肅近水樓台,捷足先登,先後創編出《敦煌古樂》、《絲路花雨》、《大夢敦煌》《敦煌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藝術的寶藏,是人類文明的殿堂,被譽為「世界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45000多平米的壁畫和卷帙浩繁的遺書以及各種類型的塑像、絹畫、建築等蘊藏著彌足珍貴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宗教等領域的一手資料。目前莫高窟現存的492洞窟中,大約有一半保存了相當數量的樂譜和歌舞圖像,這些零碎的圖像整合起來就清晰的展示出中國古代舞蹈發展的軌跡,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敦煌古代社會民眾的精神生活。從藝術的角度講,這些圖像和樂譜都反射出敦煌藝術和中國古代所有藝術種類一樣,在追求祥和、歡快、健康向上的樂舞精神方面是一脈相承的。那麼敦煌藝術的這種樂舞精神是如何呈現的呢?在當代又是怎樣繼承、創新的?發揚敦煌樂舞精神時代意義何在?

天界人間的樂舞呈現

敦煌藝術是佛教藝術的副產品,其職責就是溝通天界人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來闡釋艱澀難懂的佛教經典,從而圖繪出凈土世界的美好。笙歌樂舞的場面便經常出現在大幅的經變說法圖中,盛唐第172窟南北壁上所繪的《觀無量壽》經變是這方面的代表。

該經變南壁正面,阿彌陀佛端居中央,兩側是八人一組,呈八字行列置的伎樂,東側八人分別演奏排簫、拍板、海螺、橫笛、羯鼓、雞類鼓、腰鼓、答蠟鼓。西側八人分別演奏笙、篳篥、豎笛、拍板、箜篌、阮咸、琵琶、箏。伎樂靈動多姿的神態為我們營造出一個「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歡快祥和氣氛。如果說南壁展現的是「動」,那麼北壁以「靜」為主。但「靜」中有「動」在莊嚴肅穆的說法圖上方繪有九組天人赴會圖,雜陳著飄逸自由的飛天,從圖面布局的角度上看,外圍的舞動妙音為中心 莊嚴肅穆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可以說第172窟南、北壁上所繪的這兩幅《觀無量壽》經變圖充分展現了佛界天國極樂世界的樂舞情貌。除此之外,敦煌壁畫中場面恢弘、氣勢充沛的巨幅經變畫如《藥師變》、《凈土變》等中繪製的大量樂舞圖像,充分顯示出凈土世界的莊嚴和神潔,讓人們直觀感受到理想中的佛國世界歌舞昇平、衣食富足。其他如眾多窟頂藻井的天宮伎樂也都是敦煌壁畫舞樂精神的生動體現。

敦煌藝術的樂舞精神最具代表的是「飛天」,她們從帶有西域色彩的笨拙到魏晉的「瘦骨清像」再到唐宋的自由飄逸,從作為佛教的天龍八部神祗之一到作為裝飾圖案的轉化過程中,不僅為敦煌壁畫的總體注入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靈動和神韻,而且為敦煌壁畫的樂舞精神賦予美學情操。據統計,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現存有5000多身飛天,自由飛動,曼妙飄逸,姿態萬千,可以說是敦煌莫高窟佛教藝術的形象代表。根據其形態,莫高窟壁畫中的飛天可以分為伎樂飛天和天宮飛天。伎樂飛天最初由西域傳入,「由於敦煌畫家不熟悉新的佛教題材和外來的表現手法,運筆豪放而略粗獷,但意外地帶來了稚拙而樸質的美感。」①她們衣袂飄飄,凌空飛舞,在祥雲中奏樂散花,超脫俗世,但她們的形象、服飾、動態以及所演奏的樂器無不來自現實生活,畫家們將現實生活與神話傳說巧妙結合,達到了一種藝術上的完美。天宮飛天往往是在空中閣樓奏樂散花,歌唱舞蹈。相對而言,天宮伎樂的寫實性更強,而飛天伎樂則表現出東方民族出人意料的想像力和浪漫情懷。

天界如此,人間也不例外。古代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貿易場所,經濟發達,物產豐富。雖然地處邊陲,戰陣不斷,但人們的總體精神面貌是昂揚向上的。著名學者胡同慶先生在其《敦煌古代遊戲》一書中共介紹了三十多種古代敦煌遊戲種類。雖然都是「一種具有娛樂性和互動性的玩耍活動,」②但其在互動中把握的節拍,節奏,步伐等因素也同樣展現出古代敦煌民眾的精神追求:積極、樂觀、質樸、智慧。在敦煌壁畫中最具現實意味的舞樂精神的代表作是晚唐第152窟北壁的《宋國夫人出行圖》,在這幅圖中,不光有豐富多彩的百戲雜耍,還有規模宏大的舞樂隊伍。這不僅顯示的是主人公身份的尊貴,更折射出古代敦煌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的精神風貌。

樂舞精神的現代延續

敦煌莫高窟的繼續營造在一段時候由於多種原因停止了,但敦煌藝術的樂舞品格缺始終沒有終止過,尤其到了當代,這種自由、樂觀、向上的樂舞精神在當代藝術家的繼承和創新中顯示出光輝而持久的魅力,甘肅近水樓台,捷足先登,先後創編出《敦煌古樂》、《絲路花雨》、《大夢敦煌》《敦煌韻》《敦煌神女》《水月觀音》等一系列經典舞台劇目,蜚聲海內,馳名中外。將莫高窟壁畫「復活」的同時,也賦予了敦煌藝術樂舞精神新的內涵:友誼、和平、正義、勇敢等成為時代主題。

特彆強調的是在這些充分展示敦煌樂舞精神的當代舞台劇中,中國經典舞劇《絲路花雨》是「再生」敦煌樂舞精神的典範,它不僅讓我們領略了「天衣飛揚,滿壁風動」飛天英姿、大漠駝鈴的塞外風光、百戲雜耍、商賈往來的敦煌集市,懲惡揚善的英雄壯舉等「故事中的敦煌」,而且發掘出中國古典舞的新品種——敦煌舞,「長綢舞」、「胡旋舞」、「鼓舞」、「印度舞」、「琵琶舞」等十多個民族風格迥異,姿態變化多樣的舞蹈類別成為當代中國舞蹈藝術的一朵奇葩。

20世紀末期,莫高窟藏經洞一書中的部分樂譜被席臻貫等敦煌學家破譯後,創編的音樂劇《敦煌古樂》震驚世界音樂界。

可以說,隨著敦煌學的發揮展,敦煌「再生」藝術③在走俏演出市場時,敦煌藝術的樂舞精神必將在宗教藝術的時代轉化過程中,散發出耀眼的光輝。「敦煌藝術的再生在表面上看是對原生的敦煌藝術的繼承和發展, 但再生的敦煌藝術的意義卻並不僅僅在藝術領域,而是在創造了新的藝術的同時,創造了新的民族文化, 甚至可以說展露了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曙光。」

來源:中州期刊 如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