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多大,「九州」在哪裡,大唐王朝師出有名的慣用手法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5-16T08:03:03+00:00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自古以來我們自詡生活的「天下」究竟在哪裡?當東漢名將班彪上書劉秀「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由此可見,我國對領土疆域的管轄是一個偌大而虛擬的概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自古以來我們自詡生活的「天下」究竟在哪裡?當東漢名將班彪上書劉秀「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由此可見,我國對領土疆域的管轄是一個偌大而虛擬的概念。

在我國歷代朝代中,秦朝只占據中原地區以及外沿,而領土版圖最廣大的是橫跨歐亞大陸的元帝國,漢民族建立的朝代,領土版圖最大的當屬大唐王朝,全盛時期的大唐王朝,不僅經濟、文化、軍事等發展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其領土版圖也是最大的之一。

大唐王朝的「天下觀」與「疆域觀」

那麼,唐朝統治者對於領土版圖的概念「天下觀」和「疆域觀」是什麼樣子的呢?筆者身為一名史學小書童,夢回唐朝,來了解下唐朝的「天下」到底有多大?

其實,大唐王朝和以前的歷朝各代一樣,承襲前朝的傳統,唐王朝統治者也經常用「天下」、「九州」、「九瀛」、「四海」、「海內」、「海外」等概念,來稱呼王朝的統治區域,一方面這些概念的使用,反映著唐代人的天下觀是對以往傳統觀念的繼承;另一方面唐王朝統治者賦予這些概念不同以往的含義,卻是唐王朝統治者「天下觀」變化的反映。

大唐王朝「天下」有多大?

作為傳統的中原民族建立的王朝,明朝也基本繼承了唐代天下觀與疆域觀,唐代疆域觀在封建王朝中具有典型意義。那麼,唐王朝的「天下觀」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考究歷史是要講究史料證據的,史學小書童,為了考證大唐王朝的「天下觀」,可是翻遍了史書丹青,最後發現,唐王朝統治者的天下觀,史書缺乏明確的記載,但相關概念的使用及其含義,為我們窺知其「天下觀」提供了可能。

「天下」是唐王朝統治者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在專門記載唐王朝歷史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天下」一詞共出現了3200餘次,不僅頻繁,而且含義也存在細微的差異。

從總體上看,如果依據含義進行區分,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用於指稱唐王朝正式設置的區域,也就是有效的管轄地區,另一種是「大赦天下」之「天下」,是「天下」一詞最常見的用法;唐王朝的歷任皇帝幾乎都在位期間「大赦天下」。

如《舊唐書·高祖本紀》載:李淵取代隋朝,「大赦天下,改隋義寧二年為唐武德元年」;《舊唐書·太宗本紀上》載:貞觀二年(628)三月「大赦天下」,其後的每個皇帝本紀中都有相同的記載。

此「天下」從政令實施的角度分析,應該是指唐王朝律法所施用的區域,也就是唐王朝正式設置府州範圍,不然似乎沒有了實際意義;「天下」一詞的這一用法,我們在史書記載中還可以找到其他許多例證。

如《舊唐書·玄宗紀下》載:天寶元年(742),「其年,天下郡府三百六十二,縣一千五百二十八,鄉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九戶」。此「天下」指的「郡府三百六十二」就是「大赦天下」之「天下」的範圍,這也是唐王朝設置,正式府州(或稱之為郡府)的範圍,與上述分析正好吻合。

看完了以上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天下」在唐王朝統治者的觀念中,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含義,但無論是指稱唐王朝正式設置的區域,還是指稱唐王朝的十道(或十五道)政區,都是唐王朝設置的區域,這一點是明確的。值得說明的是唐王朝正式設置的區域相對比較明確,而所謂十道(或十五道)政區則沒有明確的外部界限,包含了眾多的藩屬地區。

廣義上的「天下」包括羈縻和藩屬

據此,史學小書童可以認為,唐王朝統治者對「天下」的認識似乎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天下」是指唐王朝正式設置府州的區域,不包括羈縻府州區域;廣義的「天下」則包含了羈縻府州及其外圍的藩屬區域。

「中國」和「四夷」對應,稱為「中國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猶於枝葉」;後是「九州」和「四夷」」對應,稱為「九州殷盛,四夷自服」,則「九州」的含義應該和「中國」相同,是指漢族聚居的區域。在記載唐王朝歷史的史書中,「九州」有時往往和「四海」連用。

如《新唐書·魏徵傳》有: 先是,帝作飛仙宮,徵上疏曰:「隋有天下三十餘年,風行萬里,威動殊俗,一旦舉而棄之……今宮觀台榭,盡居之矣;奇珍異物,盡收之矣;姬姜淑媛,盡侍於側矣;四海九州,盡為臣妾矣……」由此可見中國和四夷的稱呼由來已久。

我們不難看出,在唐太宗來說,「九瀛」或稱為「九州」是指西漢王朝強盛時期所奠定的郡縣區域;這一區域大致東包括,漢代在朝鮮半島北部建立的樂浪郡轄地,治所在今天的平壤;西至敦煌郡,轄今河西走廊西部,治所在敦煌;北達河套及其以北地區;南至日南郡,轄今越南中部偏南地區,治所在今越南廣治。

「海內」在哪裡?

史學小書童,發現,唐人除了愛用「天下」這個詞外,還喜歡用「海內」,例如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內」到底在哪裡呢?其實,「海內之人」與「徼外之國」對應,則所謂「海內」指稱的範圍最基本是,包括了唐王朝,置兵戍守的「徼內」區域。「海外」是和「海內」對應的一個詞,「海外」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涉及的具體民族政權主要有三個,一個是新羅,另一個是百濟,還有一個是吐蕃。

《舊唐書·地理二》有:「歸義州,總章中置,處海外新羅,隸幽州都督。」明確表明新羅是處於唐王朝統治者所認識的「海外」區域。

唐王朝是繼漢朝之後,又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實現「大一統」的王朝;經過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之後,尤其是眾多的邊疆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權,挑戰「中國正統」,傳統的「天下觀」和「夷夏觀」受到了嚴重衝擊。

唐王朝統治者在處理中央和邊疆之間關係的問題上,出現了不少進步的成分,形成了具有顯著特點的天下觀、夷夏觀和藩屬觀念;從內容上看,唐王朝統治者這些觀念的變化,是對前代的傳統觀念的繼承和發展,而其中漢朝統治者的天下觀、統治理念及實踐對唐王朝統治者觀念的變化影響最深。

在唐王朝統治者的心目中,「中國」是最為核心的區域,是保持天下穩定的核心,前引史書所載「中國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猶於枝葉」;「九州殷盛,四夷自服」等代表著唐王朝統治者的這種認識,「九州」還代表中原民族所固有的疆域,陸遊的詩「但悲不見九州同」就將九州地區看成中原人不可分割的領土。

據此,唐太宗以「根干」喻中國,以「枝葉」喻四夷,並認為損傷根干而奉養枝葉的做法,是毀壞根本的,不足取,也正是由於這樣的觀點,唐太宗認為之前將突厥留在河南之地是錯誤的做法;可見,「中國」與「四夷」的對應,是唐代天下觀的重要立足點。

不同朝代對「九州」範圍的不同認識

史學小書童,查遍了史料,也沒有找到「九州」就明確的範圍,且越查越亂,史學小書童發現,「九州」是一個界限不十分明確的地理概念,雖然起源於我國歷史上的傳說時代,並且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含義。

但在唐太宗的認識中基本上,是指稱西漢王朝強盛時期的郡縣區域,一方面表明唐王朝作為「華夏正統」,其疆域和前代有著繼承關係,另一方面則表明唐王朝統治者對天下的認識,也是源出於中國傳統的天下觀

漢唐統治者的這種不同認識和具體實踐的結果,我們在記載漢代歷史的《漢書》、記載唐代歷史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之《地理志》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漢代的疆域,基本上是西漢王朝正式設置郡縣的沿革情況,而且是由傳說中的「九州」開始談起,明確反映著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些郡縣是在先秦時期「九州」的基礎上形成的。

故而,說《漢書·地理志》所載郡縣的範圍,就是漢代人心目中「九州」的範圍,並沒有什麼太大問題;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漢王朝的有效管轄區域並不僅限於郡縣範圍,諸如西域都護的設置就將西域納入了有效管轄的範圍內;護羌校尉的設置自然也表明漢王朝對西羌行使著管轄權;護烏桓校尉則是管理烏桓和鮮卑的機構等等。

漢書為何沒有將西域等地納入「家」的範圍?

但是《漢書·地理志》對於西域都護、護羌校尉、護烏桓校尉等特設機構管轄的區域則沒有言及。之所以沒有言及,我們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其一,這些機構的設置並沒有納入漢代的官僚體制之中,而是屬於「加官」的性質,因而它們管轄的區域和郡縣區域還有差別。

其二,漢王朝是將這一區域作為「九州」這一皇帝之「家」的「藩屏」看待的,自然會與郡縣區域不同。

其三,在這一區域聚居的主要是邊疆民族,這些民族無論是在生活方式上,還是在價值觀念上也和中原地區存在較大差異。基於此,漢代人沒有將這一區域納入皇帝「家」的範圍內。

小結

「德被四夷」也是人們對天子提出的良好願望,同時也是唐王朝歷代皇帝夢寐以求的目標。對於這一點,我們不僅在史書中可以見到眾多的記載,而且在《貞觀政要》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唐太宗謀求以德治國思想與政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軌跡。

唐王朝的「天下觀」和「疆域觀」也隨著國力的強盛不斷地野心膨脹,唐王朝,冠德禮教征服四方,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征伐疆土,只是歷代的中原王朝出征總是講究出師有名,而唐王朝作為最講究禮法並且和漢帝國看齊的王朝,出兵征服四方總需要給出點說法,那麼最好的說法就是,用中華美德去關愛和治理周邊的四夷之地,讓全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其實這種野心征伐的藉口,在歷朝歷代都是被慣用的伎倆,作為雄踞東亞大陸的大國,就要有大國的特色和禮節,赤裸裸的威脅,不是一個文明大國該幹的事,先禮後兵這才是古代東方帝國最常用的手段,在道德盛威上占據了上風,讓一場侵略戰爭愣生生地說成是為民請命。而唐王朝作為古代最耀眼的一個王朝,這種手法也是極常用,這就是大唐的天下觀和疆域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