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原因

贏在旅途 發佈 2020-03-31T19:23:23+00:00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不可調和的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人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起因是新興勢力挑戰固有國際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不可調和的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戰爭於1914年7月28日正式爆發到1918年11月11日結束。


導火線是王儲被刺。1908年奧匈帝國強行吞併波士尼亞,引發塞爾維亞的不滿。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塞拉耶佛遇刺殺了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共15億人口捲入了戰爭。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

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歐洲整體衰敗,美國全面崛起而結束。一個美洲國家成為歐洲共主。


戰爭是證明制度優越性的一種方式。矛盾不可調和,戰爭作為一種人類文明的活動也許是不可避免的。

當時各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而且是井噴式爆發,每一個國家都認為自己是戰爭的正義一方,對方是侵略者。既然堅信於戰爭的正當性,就必須戰鬥到底。


戰爭後期,俄國取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德國經濟再度超過了英法;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國家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標誌是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1945年9月2日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人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戰後聯合國誕生。由中、美、蘇、英等國在戰後創建,是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權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它在實現全球非殖民化、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有人類就有國家,有國家就有矛盾,矛盾不可調和時戰爭就是最後選項,只要有導火線戰爭就成為現實。

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兩次世界大戰中站對隊,都是戰勝國,基本保持了領土的完整和國家的獨立,感謝在列強中求生的我們的先輩。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人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