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黃子韜和《熱血青年》「假」的人,還記得那些年、那些事麼?

影評時光機 發佈 2020-03-10T14:20:02+00:00

阿易是一個落魄的山野孩子,論課堂學習成績,他無疑是個差等生,畢竟小學他都沒畢業,但阿易頗會打架,以一敵五不在話下,這樣的人大抵便等同於如今那些早早輟學混社會的問題青年。


(文/時光機)

01:

《熱血同行》從上映開始,有一種聲音便不絕於耳,它可以簡單的如下翻譯:「偌大的國家,豈能靠如此紈絝少年郎就可救得?」。

如此論調的原因,便在於劇中的兩位主角:

崇利明(黃子韜)從開篇第一集的初次露面,便發誓要把「耍酷」進行到底,他高調、囂張、行事張揚,看人從不正眼,坐下從不正襟,這樣的人按照如今的定義,不是富家子就是窮屌絲。

阿易(易烊千璽)是一個落魄的山野孩子,論課堂學習成績,他無疑是個差等生,畢竟小學他都沒畢業,但阿易頗會打架,以一敵五不在話下,這樣的人大抵便等同於如今那些早早輟學混社會的問題青年。

再加上楊真、瘟狗、司三這些次一級別的主角,同樣不是浪蕩公子,就是問題少年。

所以,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可以挽救瀕臨崩潰的彼時中華?

再加之電視劇中他們平均二十來歲的年齡,按照如今的象牙塔等級劃分,約等於當代的大二學生。

故而,觀眾的不信,是有觀眾的道理,但這些人似乎已經淡忘,歷史的事實就在那裡,任風吹雨打,也從未散去。

02:

1900年梁啓超寫了一篇《少年中國說》,裡面有這樣三段:

1、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惟好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者。

2、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3、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梁啓超的這三段話合在一起,簡單的意思如下:

老年人會在疲倦的半生以後開始討厭改變和做事,他們會覺得做任何事情都不再有意義,而反之年輕的人則喜歡承擔和做事,他們覺得世間的一切皆可以被改變。

所以今日中國的改變和未來,不在老年人,而在於少年,少年人的脾性和性情註定了他們敢闖、敢拼,只要他們再擁有智慧和大的神魂體魄,中國一定會強,未來的中國是少年人的中國,未來的少年中國則是世界的核心。

那一年梁啓超寫下這段文章時,距離「戊戌變法」的失敗已經過去兩年之久,雖然經歷了一腔熱血到一敗塗地的悲情結局,但他並沒有絲毫動搖,反而愈加堅定:「能夠改變當代中國的一定是少年郎」,而曾經他也是那一批少年郎中的一員。

1898年6月11號晚清政府開始了「戊戌變法」,歷時3個月零11天,最終轟然倒塌、功虧一簣,最終光緒皇帝被囚禁深宮,而主導變法的那些有志青年,走的走、死的死。

那一年,這些人中梁啓超25歲,譚嗣同33歲,康廣仁31歲,林旭23歲……

這些恰同學少年的仁人志士,把命交給了國家,把希望寄託給了變法,他們雖然沒有成功,卻掀起了另一股思潮,而正是這股思潮,才最終讓腐朽的清帝倒台,讓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滅亡,這股思潮便是:「變法救不了中國,唯有推到方可」。

正是因為這種思潮的不斷興起,當年那一批逃亡的人中在汲取了最新的學識以後,開始改變思想,不再尋求變法,而是要革ming!

其後又過了10年,1910年的春季12歲的周恩來喊出了「為忠華崛起而讀書」,又過了10年,1920年的夏天,27歲的毛澤東在湖南成了共產主義的先行者。

這些少年便有鴻鵠之志的兒郎,其後真的成了改天換地的人。

而取材於這段真實歷史的《熱血同行》,又怎麼會是「假、大、空」,又怎麼會是「偌大個國家豈能交給小小毛孩」這種虛妄的腔調?

但《熱血同行》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03:

1898-1912年的14年間,對於彼時華夏大地上無數的少年郎都有著無比非凡的意義,新舊思潮的衝擊、外來與本土文化的交織下,最終導致華夏大地上的所有少年郎被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隨波逐流派,這是任何時代都占據了主流的一派,他們並不知道人生的意義何在,他們每天圍繞的一切都是為了填飽肚子,他們普通、平凡,卻也無比實在。

第二派:推倒派,當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只經歷103天便宣告失敗以後,華夏大地上的無數有志青年,都明白了一個道理:「變法無法再救萬民於水火」,腐朽的清朝需要的不是好的政策綱領,而是皇權的傳承和懦弱的臣民繼續臣服,所以惟有推到封建帝制才有真正的未來。

第三派:保皇派,或者說保持現有體制派,他們知道清朝的癥結所在,所以他們相信清朝並不是無藥可救,問題只是在垂簾之後的那雙手,所以他們在等,等一個人的走和另一個人的起!然後繼續在封建的土地上大刀闊斧的改革,尋求生機。

劇中的崇利明、蘇爾泰等人便是第三派的代表,他和舒爾泰在等他們心目中的天子走出瀛台,他們將要跟隨自己的天子,用一腔熱血、一生所學去換一個嶄新的天下。

阿易則在一開始屬於第一派,其後糾纏在第二派與第三派之間來回倒騰,最終堅定地站在了第二派中。

1908年,那個禁錮了國家思想的老人走了,但崇利明還未來及欣喜若狂太久,3天以後他們的「天子」也走了。

對於崇利明來說,思想的轉變不是人走、人留那麼簡單,只有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望、絕望以後,方向才會浮現眼前。

所以彼時的崇利明、蘇爾泰、阿易又該如何選擇?是投身到另一場推翻自己信仰的變革中去?還是為了心中的執念和打小接受的思想而繼續頑固的奮鬥下去。

此時另一邊的推倒派「周覺等人」,則從海外歸來,他們汲取了最新的思想和力量,他們誓要與腐朽的清帝和頑固的保皇派一決高下。

兩方相撞,一方看戲,孰死誰又傷?

這便是《熱血同行》的所有故事,也是那些年熱血兒郎的真實故事,但本是取至真實歷史的故事,卻在上映以後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滑鐵盧。

04:

《熱血同行》上映以後的熱度和評分,與「熱血」二字有所背離。

這裡的原因不在劇集質量,而在劇情介紹和主演黃子韜等人,前面第一段說到的「少年郎可以救中國」以及「黃子韜的螢屏演技」都讓人未看先怯,最終從熱血變成了冷血。

前面已經說了歷史史實,此處不再贅述,而黃子韜則要好好說上一說。

首先需要給黃子韜劃在一個類別中,這個類別叫「小鮮肉」,這個群體的主要特點是:除了帥和年輕,其他的啥也沒有。

所以與其說黃子韜的演技不好,其實不如更大而廣的說:「小鮮肉演技就沒好的!」

而小鮮肉之所以沒演技,其實並不在於所謂的生活閱歷不夠和天賦不行,舉個例子:沒有生活閱歷,演不了經歷過許多事的角色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演一個囂張跋扈的富二代,總該手到擒來吧?畢竟這類角色的人設與小鮮肉的日常並無太大區別。

但他們依舊演不好!詳見「小時代」、「老炮兒」等電影。

所以問題的癥結不在閱歷和天賦,而在於精力。

世間多數事無用心不可得,當小鮮肉沉迷於走穴擺造型、舞台上狂飆荷爾蒙這些快速簡單就可以獲取粉絲合利益的法寶時,誰還會願意去費頗多的心思琢磨演技和唱功?

這是這個圈子裡的黑暗和無奈所在,但誰也架不住流量熱捧、粉絲追逐,誰又能改變的了誰。

於是當這些年有人從小鮮肉的圈子跌落、淘汰和被替換以後,這些被替換的人猛然間發現自己竟然好似失去了一切,演戲不行、唱歌不行,最終泯然眾人矣。

黃子韜曾經就是那樣的人,耍酷、擺造型才是日常主要工作,但黃子韜似乎如今又不是那樣的人了,他開始努力的提煉演技,雖然依舊有些稚嫩、不夠純熟,但他至少學會了如何用眼神演戲、用肢體演戲、用台詞演戲、用時間去演戲。

這其中的原因,或許便是他懂得了「流量不在就是毀滅一切」的這層道理,趁年輕、趁資源還在,轉型需趁早!

《熱血同行》對於黃子韜來說,便是一次最好的試刀石。

太過相似的人設讓他省卻了再去塑造人物的前期精力,故而從開場的那刻開始,他只需要把自己裝進崇利明的軀殼中去就行,而靈魂?他則可以用自己的「真我本色」去填充,本質上他們是一類人,都有一些「逗」。

《熱血同行》作為2020年開篇的第一部大製作,本該可以收穫更多的熱度和好評,但劇情介紹以及前期的海報、主創宣傳給人的第一印象,最終讓《熱血同行》開局不利,而黃子韜何時才能撕掉「小鮮肉」的標籤變身「小戲骨」,應當為時不遠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