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黎明之前》和《偽裝者》,哪一部諜戰劇的結局是敗筆?

冷絲說人文教育 發佈 2019-12-20T11:13:31+00:00

文|冷絲欄目|影視批評《潛伏》《黎明之前》《偽裝者》都是經典諜戰劇,並且被稱為「零差評」電視劇,但是,如果從更高的標準來看,《偽裝者》的劇情設計,尤其是大結局的設計稍遜一籌。在很多諜戰迷網友看來,《偽裝者》的結局明顯不符合諜戰劇的專業要求,甚至給人感覺有點「腦殘」,是一大敗筆。

文|冷絲

欄目|影視批評

《潛伏》《黎明之前》《偽裝者》都是經典諜戰劇,並且被稱為「零差評」電視劇,但是,如果從更高的標準來看,《偽裝者》的劇情設計,尤其是大結局的設計稍遜一籌。

在很多諜戰迷網友看來,《偽裝者》的結局明顯不符合諜戰劇的專業要求,甚至給人感覺有點「腦殘」,是一大敗筆。相形之下,《潛伏》《黎明之前》的大結局則有著較高的藝術水準,符合諜戰劇的劇情發展邏輯。

冷絲也很好奇:這其中的玄機在哪裡?

《潛伏》的結尾,沒有簡單使用大團圓式的處理,卻也給觀眾留下一種悠遠深沉的惦念,。劇中,翠萍和余則成以天各一方的結局收場。這樣的結局安排是塑造一個地下工作者的需要——殘酷的工作環境使他們必須具有犧牲奉獻精神。

同時,這個結局也符合了人物的命運,余則成在長期的艱苦工作環境中所形成的愛情觀,對現實的無奈和堅韌的品格都因為有了這樣的結局而被體現出來。這樣的大結局不僅符合諜戰敘事的完整性、邏輯性要求,還跳出了一般故事追求「大團圓」形式的限制,用一種開放式的結尾帶給接受者強烈的情感震撼,對觀眾的審美體驗產生極大的衝擊力。

該劇播出以後,很多觀眾熱烈討論它的結尾,並自發地進行再創作。這種效應,就是震撼結尾所產生的深遠影響。而且,很多觀眾至今對《潛伏》最後一幕念念不忘——姚晨扮演的翠平抱著女兒,傻傻地遠眺著山腳,苦苦等待著丈夫余則成的歸來,這樣的一幕確實有催人淚下的效果。

《黎明之前》的故事發展到臨近結尾時,譚忠恕的思想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這個轉變本身出乎觀眾意料,但是劇情累積至此,也是非常合理的。

譚忠恕的內心轉變,劇作又處理得很巧妙,不同觀眾可以得出各自的解釋,耐人尋味。而從這個轉變出發,劇中主要角色展開一系列的行動配合,把整個局面有力反轉。之前故事裡的各個懸疑點,再次得到使用,並且是翻盤式的處理,解釋合理,非常巧妙。

這樣的結局,從故事結構的因果關係來說,是極為講究和順乎自然的。

它不僅符合劇情發展的「起、承、轉、合」,對整個劇情邏輯的關鍵環節進行鋪墊和發展,也具有很強的戲劇效果。劇中的人物,無論是譚忠恕還是劉新傑,也都因為這個結尾變得飽滿起來。特別是劉新傑,作為一個英雄式的人物不再是簡單的高大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極富感染力。

再來看《偽裝者》的結局,其中明顯的差異不得不令人反思。

明家三兄弟為了大姐,最後都卸下偽裝,義無反顧。面對三兄弟,藤田知道自己毫無勝算,他卻想拉著他們三個其中一個人同歸於盡。在說話間,他突然一把將明鏡推開,欲趁亂襲擊明樓。被推開的明鏡擋在了明樓的身前,藤田射出的子彈殘忍地穿透了大姐明鏡的胸膛和腹部,明台和明城立刻擊斃了藤田。

慌亂之中反應過來的明家三兄弟急著要將大姐明鏡送往醫院,明鏡知道自己的傷勢很嚴重,她阻止了幾個弟弟的行動。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將最疼愛的明台推開,呵斥他離開上海。

這樣的結局,從感情上來看,很多觀眾能夠接受,但是從諜戰劇的視角,毫無邏輯秩序,明家三兄弟費盡心血各自潛伏了下來,為的就是完成任務,這樣以身試險不符合久經考驗的特工明樓、明誠的性格特點,與整個劇情發展相違背。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觀眾認為,《偽裝者》的結局是一大敗筆。

電視劇是一種以影像畫面為語言的敘事藝術,它的結構形式必然要實現敘事的完整性和內在統一性,敘事結局成為電視劇形式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刻畫人物形象的完整形態中,人物的收場方式能夠激發觀眾強烈的心理感受體驗,形成對觀眾審美心理劇烈震撼力。

結局是電視劇存在形式的外在體現,它與開端彼此互為指向。結局還是一種標誌,展示創作者把握和統領全劇生命形式以及審美格調的能力,反映創作主體從審美 觀念上對現實客觀理解。同時,結局的安排也成為藝術再現真善美主體精神,顯示創作技巧,以及滿足觀眾的心理期待。

所以,冷絲認為,電視劇的結尾必須是在順乎故事和人物邏輯的基礎上,再給觀眾的心理期待一個交代。

由此可見,《偽裝者》確實比《潛伏》《黎明之前》遜色,雖然也是「零差評」電視劇,但偶爾也被一些網友吐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