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名句精選:欲知古今事,須讀聖賢書

古韻國學 發佈 2019-12-15T14:05:12+00:00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西漢成帝時,劉向受詔命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進行整理﹐校書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劉歆續成。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12國次序,編訂為33篇﹐並取名《戰國策》。

  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東周后期時諸國混戰,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讚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眾說紛紜。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摘自《戰國策·趙一·晉畢陽之孫豫讓》

解釋:男人願意為賞識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獻身,女人願意為欣賞自己、喜歡自己的人精心妝扮。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摘自《戰國策·秦三·蔡澤見逐於趙》

解釋:太陽到了最高點就會向下移動,月圓之後則會慢慢變缺。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摘自《戰國策·趙一·張孟談既固趙宗》

解釋: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工作的借鑑。

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

摘自《戰國策·秦一·張儀說秦王》

解釋:自己不知道而信口開河,這是不明智;自己知道卻故意不講,這是不忠實。

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

摘自《戰國策·中山·犀首立五王》

解釋:有相同慾望的人會相互嫉恨,而有同樣憂慮的人則會相互親近。

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

摘自《戰國策·楚一·江乙為魏使於楚》

解釋:不要掩蓋別人的優點,不要隨便議論別人的缺點。

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摘自《戰國策·魏一·知伯索地於魏桓子》

解釋:想要打敗它,一定要暫且幫助它。想要取得利益,必然要先給予一些利益。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摘自《戰國策·燕二·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

解釋:善於幹事情的人,不一定能把事情干好;善於開頭的人,不一定能把事情很好地結束。

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

摘自《戰國策·齊四·齊宣王見顏斶》

解釋:吃不起肉,可以晚一些吃飯,肚子餓了,飯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安穩,就好比坐車。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摘自《戰國策·魏四·秦王使人謂安陵君》

解釋:平民的發怒,不過是摘下帽子,光著腳,拿腦袋撞地罷了。

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摘自《戰國策·楚四·莊辛謂楚襄王》

解釋:看到兔子再回頭喚獵狗,還不算太晚;跑掉了羊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太遲。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摘自《戰國策·齊四·齊人有馮諼者》

解釋:狡猾的兔子有三個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喪命而已。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摘自《戰國策·秦一·蘇秦始將連橫》

解釋:鳥的羽毛尚未豐滿,就不可能展翅高飛。

聖人不能為時,時至而弗失。

摘自《戰國策·秦三·秦客卿造謂穰侯》

解釋:即使是品格、智慧最高超的聖人,他也不能創造時勢,時機來了就不能把它放過。

於安思危,危則慮安。

摘自《戰國策·楚四·虞卿謂春申君》

解釋:即使處在平安的環境,也要時刻想到可能會有突如其來的危險。

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

摘自《戰國策·燕一·燕文公時》

解釋:禍患轉化為幸福,把失敗作為成功的根基。

道不拾遺,民不妄取

摘自《戰國策·秦一·衛鞅亡魏入秦》

解釋:路上丟失的東西沒有人去撿拾,老百姓不敢亂取非分之財。

謀泄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

摘自《戰國策·齊三·楚王死》

解釋:計謀提前泄露,事情就不會成功;決策優柔寡斷,功名便難以成就。

言者異,則人心變矣。

摘自《戰國策·趙三·秦攻趙於長平》

解釋:由於說話的人不同,那麼人們心中的看法就變化了。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摘自《戰國策·韓一·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

解釋: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

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摘自《戰國策·燕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為趙孝成王壽》

解釋:厚道的人不去做損害、詆毀別人的事來使自己得益,仁義的人不危害別人而為自己求取名譽。

賞必加於有功,刑必斷於有罪。

摘自《戰國策·秦三·范子因王稽入秦》

解釋:獎賞一定要給有功的人,刑罰一定判給有罪的人。

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摘自《戰國策·齊三·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

解釋:所以,一個人如果捨棄他的長處,改而使用他的短處,即使是堯這樣的人也有做不到的事。

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

摘自《戰國策·秦四·或為六國說秦王》

解釋:積薄漸厚,積少成多。

世有無妄之福,又有無妄之禍。

摘自《戰國策·楚四·楚考烈王無子》

解釋:世上有意 外的幸福,又有意外的災禍。

雖有高世之名,無咫尺之功者不賞。

摘自《戰國策·秦五·四國為一將以攻秦》

解釋:不封賞空有清高之名、沒有尺寸之功的人。

有生之樂,無死之心

摘自《戰國策·齊六·田單將攻狄》

解釋:有活著的樂趣,沒有死亡的意向。

子用私道者家必亂,臣用私義者國必危。

摘自《戰國策·趙二·趙燕後胡服》

解釋:做兒女的使用不正當之道謀求私利,家庭必定混亂,做臣子的使用不正當之義揚個人私名,國家必定危險。

事有所出,功有所止。

摘自《戰國策·趙二·武靈王平晝閒居》

解釋:事情一旦開了頭,就有成功的基礎、等到事情成功以後,政績才能顯現出來。

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

摘自《戰國策·齊六·燕攻齊取七十餘城》

解釋:明智的人不違背時機而放棄有利的行動,勇士不迴避死亡而埋沒名聲,忠臣不先顧及自己後顧及國君。

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摘自《戰國策·秦一·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

解釋:爭奪名譽地位要到官場,爭奪財富利潤要到市場。

禍與福相貫,生與亡為鄰

摘自《戰國策·楚四·或謂楚王》

解釋:災禍和幸福相通,生與死緊鄰。

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則火不止。

摘自《戰國策·魏三·華軍之戰》

解釋:割地給秦國(來求得暫時的安穩),就好像抱著木柴救火一樣,木柴燒不不完,火就不會滅。

國必有誹譽,忠臣令誹在己,譽在上。

摘自《戰國策·東周·周文君免士工師藉》

解釋:國家每做一件事必然是有毀謗也有讚美,忠臣把毀謗都加在自己身上,而把讚美都歸於君主。

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

摘自《戰國策·燕三·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

解釋:把肉扔在餓虎出沒的小路上,禍患就無可挽救了。

數戰則民勞,久師則兵弊。

摘自《戰國策·燕一·蘇秦死其弟蘇代欲繼之》

解釋:連續地打仗,人民就會感到勞苦;長期的軍事行動,會使士兵感到疲憊。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摘自《戰國策·魏四·秦王使人謂安陵君》

解釋: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數百萬人的屍體,鮮血流淌數千里。

君臣無禮,而上下無別。

摘自《戰國策·齊六·貂勃常惡田單》

解釋:沒有君臣禮節,上下沒有個分別。

法令至行,公平無私

摘自《戰國策·秦一·衛鞅亡魏入秦》

解釋:法令大行,正直無私。

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摘自《戰國策·秦三·范睢至秦》

解釋:得到一寸土地就是王的一寸土地,得到一尺土地就是王的一尺土地。

臣無隱忠,君無蔽言,國之祿也。

摘自《戰國策·趙二·武靈王平晝閒居》

解釋:做臣子的忠心耿耿而知無不言,做國君的不阻塞別人的勸諫,這就是國家的洪福。

圖文均來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