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匈奴為何沒能在中原得勢?

九月歷史 發佈 2019-12-29T21:25:26+00:00

匈奴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一個較為傳統的稱謂,春秋時期主要稱之為戎、狄,到戰國才開始稱他們為匈奴,原因就是戎狄部族聯合建立了匈奴聯盟,後來發展成為匈奴國。匈奴油畫匈奴是古代侵犯我國的主要少數民族軍事力量。

匈奴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一個較為傳統的稱謂,春秋時期主要稱之為戎、狄,到戰國才開始稱他們為匈奴,原因就是戎狄部族聯合建立了匈奴聯盟,後來發展成為匈奴國。

匈奴是古代侵犯我國的主要少數民族軍事力量。據史料記載,匈奴對我國造成首次重大打擊是在西周時期,周幽王為褒姒烽火戲諸侯後,犬戎趁機攻陷了鎬京,導致西周滅亡,對我國的歷史進程首次造成重大影響,犬戎就是西周時期對匈奴的稱呼,匈奴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和我們中原相伴相生的,並且多次侵犯中原國家,但有一段時期中原雖然亂成一鍋粥,但匈奴卻一直沒有侵入中原,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5000年歷史上最為特殊的時期,當時諸子百家人才輩出,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混亂的時期,諸侯國林立,中原總體軍事力量非常強大,但畢竟不是大一統國家,軍事力量分散各自為陣,有一些小國軍事力量非常弱小,就像春秋時期的衛國直接被匈奴滅國,直到齊桓公在管仲的幫助下,聯合諸國軍隊,組成聯軍,才將匈奴打出中原地帶,幫助衛國復國。

齊桓公這次對匈奴的打擊,對整個春秋時代都非常重要,當時的匈奴在晉、衛、秦等諸侯聯軍打擊之後,剛剛發展壯大,就被齊桓公組織的聯軍再次打擊,讓匈奴在整個春秋時期都幾乎退出了中原的舞台,直到春秋末期戰國開始的時候才結束,在戰國時期,中原形成7個國家並立的局面,秦國趙國和燕國都先後對匈奴作戰,但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中原爭霸上,對少數民族都採用防禦戰術,利用長城防禦匈奴騎兵,阻止匈奴南下。

這時期對匈奴出戰的主要將領就是李牧,匈奴是遊牧民族作戰,也以起兵作戰為主,當時秦國燕國和趙國防備的軍事力量都非常強大,所以匈奴也以搶掠為主,派出騎兵隊伍搶掠一番就返回了。


當時李牧鎮守趙國北方,面對匈奴的搶掠不聞不問,只是收縮防線,讓匈奴覺得趙國防線比較容易突破,幾次試探之後,決定集結大軍對趙國進行搶掠,正好中了李牧的計謀,這一戰消滅了匈奴10萬人,使匈奴元氣大傷,直到戰國末期,匈奴都沒有力量南下劫掠,戰國結束後,秦漢先對匈奴作戰,大一統國家的軍事力量更為強悍,匈奴更難以染指中原。

春秋戰國時期,匈奴不是不想入侵中原,而是每一次都被中原勢力消滅了有生力量,沒有繼續南下的能力,而且遊牧民族適合在草原上生存,南下也只為搶奪資源,沒有定居的心思,所以也沒有必要和中原國家死磕。對於中原國家來說,北方也不適合耕種,也不會去占領,他們看重的是中原,所以只要匈奴不南下,他們也就不會北上!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匈奴和中原國家形成了穩定的生存關係,只是這種關係建立在中原武力超過匈奴的基礎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