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 小年輕陸遜是如何打敗老江湖劉備的? 真的只是一把火麼

湛可愛sun 發佈 2020-05-05T01:51:43+00:00

三個誤導第一:劉備帶70萬大軍出征《三國演義》說劉備帶70萬大軍東征,其實這是小說灌水的數字,對照孫權上書給曹丕的奏文,劉備約有4萬步眾,水軍陸軍齊下。


本文「主人公」

首先給大家澄清一下3個錯誤的說法,這樣可以讓大家對這場戰役看得更客觀一些。

三個誤導

第一:劉備帶70萬大軍出征

《三國演義》說劉備帶70萬大軍東征,其實這是小說灌水的數字,對照孫權上書給曹丕的奏文,劉備約有4萬步眾,水軍陸軍齊下。

《魏書》: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埽撲,以克捷為效。

就算再加上少數民族的騎兵,大概也就5萬人。另外一方面,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率領5萬人迎戰,兩軍都是軍容壯大。

別小看這場對決,進攻時還要考量後方防守。劉備讓諸葛亮坐鎮後方,趙雲督江州,魏延督漢中。

其實這5萬兵力,幾乎就等於劉備所能拿出的最大籌碼。

這簡直是在跟東吳血拚了,5萬對5萬,這在當時是非常壯烈的一場大戰。

第二:夷陵之戰根本不該打

常常聽到有人說,夷陵之戰必定不利,諸葛亮為什麼不拉住劉備呢?

但是,就像上面說到的兩方兵力相近,客觀看起來,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對決,如果認定劉備必敗,那有點變成結果論,事後諸葛亮了。

劉備伐吳,簡單說就是兩個原因:為了關羽、為了荊州。

我認為劉備為了兄弟之情,不只是官方說法而已,想想看孫吳背約偷襲,然後關羽戰死,這口氣怎麼能吞下去?吞下去,他就不是劉備了。

另一方面,劉備倒也不是完全失去理智,劉備帳下有許多來自荊州的人才,後來又加入了益州的將領,現在少了荊州,會發生什麼事呢?

荊州人失去家鄉了,而益州的家鄉變成被占有、被分享,所以劉備很清楚:你困守一個益州,對外難以發起進攻,對內又有矛盾,這更是不利。

所以,帶著這群荊州和益州的將領去跟東吳打一架,算是合情合理的選擇,而且士氣高漲。

第三:書生陸遜初登場

所謂書生拜大將,說孫權在情急之下,起用一個超級新人陸遜,這也有點問題。

其實,陸遜早在21歲就走出「新手村」打山越毛賊。陸遜平定少數民族,又打敗山賊大帥,屢戰屢勝,早就在戰場上嶄露頭角。

不過,孫權破例提拔陸遜當大都督,這點倒是真的。陸遜雖然有成績,但還有更多將領資歷比他更老。為什麼不是朱然督陸遜,韓當督陸遜,而是陸遜督他們呢?

原來夷陵之戰爆發的前一年,呂蒙病重,孫權請最好的醫生又請道士續命,但呂蒙還是離開了人世。孫權為此哀痛不已,孫權這麼難過,他是不是想說,「阿蒙,你先不要走啊,把工作做完再走好嗎?」

這是玩笑話。但別忘了,當初就是呂蒙跟陸遜設計奪荊州,現在劉備來報仇了,結果東吳最強的都督呂蒙已經不在了!還有哪位以智謀見長的將領可以依靠的,當然就是陸遜了。

呂蒙

如果換個比較腹黑的說法,孫權不怕跟劉備開戰,甚至有點主動挑釁的味道,或許也有這個可能,但我個人認為,孫權第一時間派出使者求和,是真的不想打這一戰。

只是劉備震怒,拒絕談和,這下好了,非打不可了,孫權心中應該是非常抖的。然而,他也只能相信陸遜,相信這位年輕的天才,能夠像當年的周瑜一樣,一個人carry全場。

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戰術分析階段,夷陵之戰可以概略分成以下4個回合。

夷陵之戰戰術分析

第1回合:前鋒交戰

劉備在7月10日,水陸並進發動大軍伐吳,兩軍先鋒,首先在巫縣交戰。這一戰,劉備的將領吳班跟馮習,攻破吳軍將領李昇,旗開得勝。

要知道,東吳靠水軍起家,但是吳班用計謀輕鬆完勝李昇,於是蜀軍水陸並進,搶占了秭歸,在後續進攻中,又占據了長江兩岸。

第2回合:相持階段

接下來兩軍僵持,到了隔年一月,劉備自己駐軍秭歸,將水軍屯駐夷陵,用黃權鎮守江北防範曹魏,派出馬良招安少數民族,得到了胡王沙摩柯的援軍,聲勢更加盛大。

陸遜卻不應戰,向後退守,有人說劉備怎麼不走水路呢?事實上,劉備並沒有完全捨棄水軍,他屯兵夷陵,或許他認為水戰難以突破東吳的防線,於是將重心放在陸軍上面。

但陸遜只守不攻怎麼辦呢?劉備這邊用了一個計策:劉備大軍在夷陵道上,悄悄到山地紮營;另外派出吳班率領一千人,在平地紮營向陸遜挑戰。

東吳軍在先鋒戰失利後,許多戰士都想衝上去拚命。陸遜卻說劉備肯定有預謀,我們靜靜看著就好。

陸遜按兵不動,劉備只好將山谷間的伏兵撤了回來,果然一切如陸遜所料。

第3回合:吳軍動搖

陸遜大軍向後退守,準備長期抗戰,力保不失。

但前方卻有一支軍隊——孫桓軍,遭到蜀軍包圍。孫桓可是孫家的宗室,東吳諸將都說應該出兵救援,陸遜卻堅持不出兵,這讓眾人對陸遜的信賴度越來越下降。

孫桓

在當時,一般人大概都會這樣想,「唉,果然不該讓三十幾歲新秀當大將,陸遜根本就是怕劉備嘛。」但就在這個時候,陸遜寫了文章上表給孫權。

陸遜說的話,以下沒有什麼添油加醋,原文就是這麼狂:

我看劉備用兵,從以前到現在,勝少敗多;

但夷陵是我國要害,失去了將會危及荊州,所以我謹慎對待;

本來擔憂他們水陸並進,但現在敵軍以步兵為主力,沒什麼好擔心的;

陸遜雖然不成才,但打贏劉備綽綽有餘,主公請高枕無憂的安心睡覺吧。

兩軍相持,來到夏天。6月,陸遜說他看清了敵軍動向,終於要進攻了!但孫吳這一票老學長根本不相信他。

當初不早點主動出擊,現在才說大話。將領們都說打劉備應該趁早打,現在他已經深入夷陵,固守要害,貿然進攻肯定不利。

陸遜說道,劉備是個狡猾的老江湖,征戰經驗豐富,初期他步步為營,士氣高漲,鋒芒正銳,所以我刻意避不出戰;現在對方疲憊鬆懈,正是進攻的好時機。

《陸遜傳》:遜曰:「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

陸遜終於出擊,令人矚目的第1次主動進攻,結果吞下慘敗!

陸續說了這麼多大話,竟然吃下了敗戰。史書記載:「乃先攻一營,不利」。眾將士的憤怒值達到最高點。

陸遜卻對眾人說,「呵呵,我已經看見了破敵之計。」熊貓君忍不住想問陸遜,你這源源不斷的自信到底是哪來的?

但是我認為陸遜這一敗,根本不太像是詐敗,因為東吳確實付出代價,讓士氣大受打擊,而且內部一直出現質疑的聲音,這很難說是設計好的。

然而,就在這一戰過後沒幾天,陸遜就扭轉了歷史。

第4回合:一決勝負

在說最後的決戰之前,我們將視線先轉移到魏國。曹丕聽聞:劉備在林地平原間,樹寨連營700多里。他說道,劉備根本不懂兵法,哪有人連營幾百里對抗敵人的,各位等著看吧,沒多久孫權就會上書勝利的奏章了。

曹丕這個劇透帝說中了結局:陸遜發動火攻奇襲,火燒營寨,大破蜀軍。馬良、馮習、張南、傅彤,程畿、王甫、沙摩柯,敗戰而死,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退保白帝城(白帝城託孤)。

熊貓君有話說

通常戰爭分析都說,劉備設立這麼長的柵欄營地,連營數百里,犯了兵家大忌,導致兵敗。這種分析當然沒有錯,這可以作為第1種結論。

但我在這邊想提出第2種可能性:劉備改變他的軍隊布陣,這會不會是一種策略呢?好像也在情理之中,這當然是我的想像推測,不保證正確。

我們看陸遜,他第1次信心滿滿發兵,卻打不下劉備一個營!可見劉備的軍隊早就預備,說不定劉備連營之後,設有一套防範的戰術,因此一度成功擊退陸遜。

畢竟要說劉備完全不懂用兵,有點令人難以置信。倒不如說劉備比較擅長的事情,本來就是打仗,我們也看到這一次他拿出了看家本領。

之前劉備在新野對戰夏侯惇,他曾經故意敗退,用伏兵擊敗夏侯惇,這次劉備也拿出伏兵戰術對付陸遜,可惜沒有成功。

而劉備爭漢中時,用法正的計策看準時機,放火進攻,讓黃忠斬殺夏侯淵。劉備可是長年征戰的老江湖,他擁有這些經驗,難道他完全沒想到,吳軍可能會發動突襲嗎?

我想劉備肯定有所防備,只是陸續更勝一籌,這場頂尖對決因此更精彩。讓我們站在陸遜的角度來看這場戰役,他贏得一點都不輕鬆。

先鋒戰就吃下了敗戰,對外折損兵將,對內又無法讓眾人心服,這個大都督非常難當。而且,劉備軍也沒有這麼弱,絕對不是放一把火就贏了。

記載中,吳軍大勝用的是攻、破、斬這些字眼,蜀軍死傷數萬人,可見火攻只是輔助,並不是一放火就顯示戰鬥勝利,陸遜這一戰,憑藉的是個人的戰術解讀能力。

《三國志·陸遜傳》: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

無論我們說是劉備輕敵,還是他想用誘敵之計反而被陸遜看破,都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陸遜這個年輕人,絕對是史上少有的軍事天才,勝過了老江湖劉備。

戰爭勝利後,陸遜對眾人解釋道,我知道孫桓治軍本領過人,兵精糧足,他自己能夠固守。為了大局才按兵不動,後來吳軍果然殺退蜀軍,解了孫桓之圍。

眾將士聽了,都不得不佩服陸遜。

另一邊劉備敗陣後,又羞又怒的說,「我竟然被陸遜所辱,這大概是天意吧。」

為什麼劉備有這樣的感嘆呢?

這有兩層含義:其一,劉備這一戰比失去荊州還要慘烈,燒掉了一半的國本,他當然羞愧。

其二,劉備發起夷陵之戰,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關羽失荊州。關羽忽視背後的孫吳,正是因為呂蒙生病陸遜上位,當時名聲不響的陸遜,用謙遜的書信,讓關羽掉以輕心。

劉備出征時,可能在心裡告訴自己,千萬要謹慎小心。然而連續勝利後,或許也讓他對陸遜放下戒心,結果兩人竟然輸在一模一樣的地方!

我真的是只能含淚吐槽:我說劉大哥、關二哥,你們不要在這種該死的地方講義氣呀!你們果然是兄弟!

回頭再看看陸遜,他臨時被推上去當大都督,剛開始,其他老牌將領根本看不起他,甚至不聽他的話。陸遜的表現,讓人想起了當年的周瑜,這位大都督撐起了全場,拯救了國家。

或許能擁有陸遜,就是東吳的幸運,蜀漢的不幸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