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曌:世間再無武媚娘,只留千古武則天

唐詩宋詞古詩詞 發佈 2021-09-19T17:19:16+00:00

這幾句歌詞,你是不是特別熟悉?沒錯,暑假在家無事,我又重溫了這部經典電視劇——《至尊紅顏》。劇中的媚娘是一位多情善良的女子,身上的奸詐與邪惡似乎都跑到她那位閨蜜徐盈盈身上去了。

「世界上有幾個女人敢這樣

把脆弱當成了堅強

那一夜疾來的風和雨

吹落了滿園的芬芳

……」


這幾句歌詞,你是不是特別熟悉?沒錯,暑假在家無事,我又重溫了這部經典電視劇——《至尊紅顏》。劇中的媚娘是一位多情善良的女子,身上的奸詐與邪惡似乎都跑到她那位閨蜜徐盈盈身上去了。但其實這才是她最初的模樣。如果不經歷這般的「傻、白、甜」,她又怎麼默默無聞地在後宮蝸居十四年呢?


神龍元年,武曌退位後,李顯給母親上了個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於是,她在後世就有了響噹噹的一個名字——武則天。


我們喜歡武則天,古往今來的女性也都崇拜她。她可以是女權主義的解放者,也可以是巾幗英雄的代言人;她是一個喜愛化妝的小女子,也是一位叱吒風雲的女皇帝;她是慈愛的母親,也是權力的追逐者。她是時代的創造,也創造了時代。


從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之後,這個世間便再沒有武則天,同時也不會有人能再成為武則天。她漸漸地化身成名人,吸引著無數讀者。因為,她是獨一無二的。所有只有拋棄世俗成見,才能感受她那獨到的光芒。


英雄,當創造時世


武則天的進宮,和後來她的助手上官婉兒差不多,最起碼兩人都是自願的,而且都帶有賭博的風險。武則天出生於山西文水,父親武士彠曾做過木材生意,後來又在李唐推翻隋朝的戰爭中走上了從軍道路。


武士彠中年喪妻,娶了楊達的女兒楊小姐。這位楊小姐喜歡讀點書,而且比較有思想,是個大齡剩女。和武士彠結婚時已經四十四歲了。本以為女人過了年紀,生育能力有限,楊夫人卻一連生了三個女兒,大女兒和三女兒其實都想過普通人生活。只有這二丫頭不甘埋沒,她就是後來的武則天。


貞觀九年(635年),武士彠死後,武則天姐妹和母親漸漸不受武家族人待見。先是她們的叔叔,接著便是兩位哥哥。他們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要分割家產。武則天姊妹被欺負到什麼程度?從她後來對這兩個哥哥的手段看,顯然他們的所作所為已經給妹妹們構成了陰影。


到了十四歲時,母親楊夫人托關係把女兒往皇宮裡面送。經過一番周折,終於讓唐太宗知道了她名字。於是接入宮當才人。臨走的時候,還對母親說了一句:見天子庸知非福?見了皇帝不知道是福是禍,但在家裡肯定是沒什麼出路的。武則天這種想法,仿佛又讓我看到了那個「漢恩自淺胡恩深」的王昭君。


進入皇宮後,唐太宗給她起了個名字,叫武媚娘。有了名字後,皇帝也很快記不得這個小丫頭了。之後,武媚娘開始尋找各種機會表現自己。聽說皇帝喜歡書法,那行,我就先練吧。聽說喜歡和別人討論詩詞,那我就學著作詩!武則天的文學興趣可能就是這時候埋下的,後來一直陪伴了她終生!而說到出風頭,武則天一直是不遺餘力。但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的回應也不同。在唐太宗身上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冷漠。


這天,太宗帶領他的妃嬪們來看一匹新上貢來的野馬。這馬高大威武,毛髮乍起,和獅子一樣,於是喚作獅子驄。


唐太宗嘆惋道:「是匹好馬,可惜無人馴服。」


這時武則天跳出來義正言辭地說:「我能馴服!」大家都震驚了,唐太宗也頗為驚訝,問道:「愛妃如何馴服?」


武則天就說她需要鐵鞭、鐵錘和匕首。唐太宗更驚訝了,問:「你要這些幹什麼?」


武則天說:「我先用鐵鞭抽它,不服,再用鐵錘錘它,再不服,就用匕首來刺!」唐太宗都懵了,這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應該說出的話嗎?


武則天可能想著太宗一生馳騁沙場,喜歡強悍的女性。但是她錯了,硬漢喜歡的,反而是那種柔柔體貼的女子。武則天不是這樣的人,她和唐太宗之間註定沒有緣分。但是也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敢於自己為自己創造條件的人啊。她是女兒,卻一身男子氣概!



我的愛情,不輸給七夕任何一對


七夕,很多情侶們都開始曬了。關於這個日子,可以追溯到女郎織女的故事。但最令我撼動的,反倒不是牛郎織女,而是「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唐玄宗能在後來創造這麼悽美的愛情故事,身為奶奶的武則天可能都預想不到吧。


武則天的地位不僅一直得不到升遷,相反,還平白無故地捲入一場災禍中。據說唐太宗晚年,民間忽然流傳起「女主武王」的預言。於是,他召見太史令李淳風詢問天機。


李淳風說:「確實有這麼個人,但因為帶有王者之氣,陛下不能輕易動他。」太宗又問此人現在何處?李淳風說就在宮中。唐太宗於是找了幾波人來瞧。李淳風先看那一百人的隊伍,指了一組,唐太宗將這組又分為五十人,讓李淳風指。李淳風怕泄露天機,說只能到此為止。


不過話說回來,即便這個故事是真的。那麼這些人中有沒有武則天呢?我覺得肯定沒有。首先,武則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在身份低微時她會異常隱忍,守時待發,而且嗅覺極為靈感。自從經歷了獅子驄事件,她變得小心翼翼,聽說宮中有這麼一件事後,而且和自己有牽扯,她一定會早做打算。其次,萬一唐太宗震怒,要將姓武的都趕盡殺絕了呢?所以,武則天這會兒不僅做好了瞞天過海的準備,甚至可能連改姓都打算好了。這就是她為什麼能活下去的原因。熬了幾年,局勢終於變了。


唐太宗病重,太子李治經常侍奉左右,武則天藉此機會,和李治漸漸相識,並談起了戀愛。李治生性軟弱,卻喜歡武則天這一款剛強、愛表現的姑娘。加上她又比自己大四歲,有戀母情結的李治對武則天自帶一股崇拜。兩人暗暗約定終身。


不久,太宗死於翠微宮,享年五十二歲。他死之後,武則天等一些沒有子女的嬪妃就到感業寺當尼姑了。李治登基稱帝,慢慢地把也這事忘了。可是武則天沒忘啊。不僅沒忘,這段感情還是她身處逆境的一張王牌。可是此時皇帝身邊有皇后啊,還有不少嬪妃,為了想辦法讓李治回想起她,武則天寫了一首詩: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如意娘》


李白看了都稱寫得好!如果說,上官婉兒的情詩對象有些模稜兩可,那武則天所要訴說的對象就很清楚了。沒錯,這一看就是寫給皇帝的,而且是她這輩子愛過的唯一男人。晚年的那些面首不過是些玩意兒。


武姑娘看朱成碧,已經形容憔悴。關於她面容憔悴的重大記載,除了這次,可能就是五十四年後神龍退位了。


李治是個懂詩的人,讀完這首情真意切的斷腸詩後,能夠做到無動於衷嗎?很快,他就親自去看望武則天了。


皇后,是一生的起點


李治借著到感業寺行香祈福,會見了武則天。《唐會要》記載道:武氏泣,上亦潸然。能將皇帝落淚記載在正規史書中,這很了不得,說明兩人的感情真的很深厚。既然深,暫時的分別自然就顯得依依不捨。李治放不下武則天,那麼該怎樣把她接進宮呢?


此時,王皇后正和蕭淑妃爭寵。為了轄制對手,王皇后給皇帝提建議,讓把武則天接入宮來。可見在這個時候。皇帝和尼姑之間的事,已經是廣為流傳了。王皇后一則為滿足皇帝的願望,達成自己賢德名聲,二則讓武則天來牽制蕭淑妃。不曾想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武則天成功進來,王皇后和蕭淑妃的戲就快落幕了。


武則天再次入宮不到一年,就被封為昭儀。次年,又生下了李弘。有了孩子後,一方面,她更受寵愛,另一方面,也開始扶植自己的勢力了。王皇后和蕭淑妃變得無人問津。於是,兩人又統一戰線,一致對付武則天。


那麼怎麼扳倒皇后呢?武則天一咬牙,製造了「小公主」事件。這一招陷害,令唐高宗對皇后喪失好感。接著,她又賄賂後宮,誣陷皇后與她母親進行厭勝。也就是詛咒。詛咒誰呢?武則天說是皇室中人。試想,一個女子膽子就再怎麼大,也不敢詛咒天子,而且她的出路就靠皇帝。所以,武則天確實很聰明。


詛咒一案,李治念及舊情,又是輕鬆處理,貶了皇后的娘家人。武則天陰謀達成,接著,就是尋找支持者了。她一面拉攏朝臣,一面緊緊抓住李治的心。到了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下詔:皇后、淑妃想要下毒酒謀害朕,將其廢為庶人,父母兄弟,一併流放除名。


幾天後,許敬宗等被武則天拉攏的官員,就開始聯名上表,請求立武昭儀為皇后。於是,再度入宮,經歷了三四年的鬥爭,武則天終於坐上了皇后寶座。那麼王皇后和蕭淑妃呢?


兩人被廢之後,關在暗無天日的小黑屋裡。只有一個小洞每天送入飯菜。一個月後,高宗忽然有些想念,來到了看守所,一看這個情景,頓時傷心落淚,朝著洞口喊道:皇后、淑妃安在?皇后就說:我已經被廢了,又有什麼尊稱?接著又請求皇帝念在往日的情分上,讓她們重見天日。李治說:「朕馬上去辦!」


前腳剛走,武則天就知道這事了。可見她的情報之迅捷。武則天一哭二鬧,李治答應把這兩個人徹底處置,就交由她去辦吧。武則天是怎麼做的呢?先把二人各打一百大板,又砍去手足,泡在酒缸的。之後得意洋洋地說:「不是喜歡做夢嘛?讓你們醉到骨頭裡去。」兩人在酒缸里又活了一段時間。臨死前,王皇后說:「昭儀得寵,我就知道自己只有死的分了。」聲明她確實鬥不過武則天。而蕭淑妃卻咒罵:「願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


為什麼要說這個事情呢?因為武則天去世後留下遺詔,要赦免王皇后和蕭淑妃,覺得自己從前的所作所為對不起她們。也許,她本不想與二人為敵,只是她們碰巧站在了她的對立面。


誰說女子不如男


登上皇后位置的武則天,並沒有得到滿足。也許她一開始的目標就不僅僅是做皇后。武則天先是廢了太子李忠,立自己的兒子李弘為太子。接著拉唐高宗一起改換門庭。那些反對武則天的,整天和唐高宗叫板的,全部被趕出朝廷。一時間,太宗留下的顧命大臣沒人了。就連國舅長孫無忌也被陷害至死。媳婦的這番操作,李治看在眼裡,心裡卻很支持。


「武皇后」三個字已經引得人人自危了。她又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的形象。先是參加了親蠶之禮。以前的皇后都是做做樣子,從小貴族身份,衣食不愁,根本不知道勞作的辛苦。可是武則天清楚,她親自帶領大家幹了好幾天。那些平民婦女見了,都紛紛稱讚:這個皇后不一般啊!


接著,要提倡節儉,把衣服改一改,減少材料浪費。做完這些,又要安置娘家人了。娘家人應不應該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其他人那肯定就直接提拔了。但武則天卻只把母親接來侍奉,她那幾個哥哥和叔叔,因為以前虐待過她,所以並不理會。甚至後來還設計害死了他們。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因為太子還小,朝中的元老重臣又全部被他清理出去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新人,缺乏信任。李治便把國家大事交給老婆處理。從入宮,封昭儀,當皇后,再到執政,李治對武則天的愛,在此還用明說嗎?


幾年後,王伏勝告武則天在宮裡厭勝,詛咒唐高宗。上官儀又說她喜歡專政,導致海內不與。李治就問:「你覺得該怎麼辦?」上官儀說應該廢后。唐高宗就說,那這事你去辦吧。誰知,武則天立馬就得到了消息,一哭二鬧三上吊,撕了聖旨。並質問李治:「我犯了什麼罪?」李治一慌,把鍋丟給上官儀,上官家族就完了。王伏勝也很快以謀逆罪處死。


所以說,李治也是個怕老婆的主。但他這怕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對妻子的感情很深,因為他本身就很重情。二是武則天在他心裡是一位有著巨大魄力的姐姐形象,李治有時甚至把她作當長輩,不敢違拗。


經歷了這些事後,終於迎來了二聖臨朝的局面。武則天說:「底下那些大臣,有的不懷好意,皇帝不易分辨。以後就讓我和您一起上朝吧。」李治回道:「沒問題。」


《資治通鑑》說:自是上每視事,則後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漸漸地,大臣們已經習慣對這位皇后俯首稱臣了。



摘瓜的開始


武則天的二兒子李賢曾寫下一首《黃台瓜辭》 :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這詩寫得真好,可以媲美七步詩了。武則天剛好四個兒子,那麼按照長幼順序,當然先從大哥李弘開始了。


武則天自從上朝享受天子的待遇後,又給自己加封天后。權力已經越來越大,而唐高宗的病也越來越重。李弘已經長大成人,除了編編書籍,沒事也喜歡溜達。


一次,在掖庭碰到了同父異母的兩個姐姐。她們都是蕭淑妃所生。武則天害死了她們的母親,兩個女兒也關押了多年,如今已經快三十歲了,還沒有婚嫁。李弘趕忙把這事報告給高宗,請求讓兩個姐姐出嫁。皇上答應了,武則天可不高興,指著大殿外的兩個門衛說:「那行,就他倆吧」。於是,兩個公主就這樣草草完婚了。


兒子屢屢違拗,武則天心裡很不是滋味。正準備教訓他時,李弘卻病死了。李弘死時,武則天的心情還是特別悲痛的,但同時也鬆了一口氣,可以繼續我行我素了。大哥不幸去世,二弟李賢就被立為太子了。


李賢當太子後,唐高宗卻不讓他參政,而是把更多的權力交給老婆武則天。漸漸地,因為一些大臣支持李賢,母子之間又產生矛盾了。武則天看不下去,給兒子送去了兩本書——《少陽正范》和《孝子傳》。李賢把書一扔,繼續干自己的。


武則天於是動員手底下的人製造了「謀反案」,從太子府搜出幾百領盔甲,指責太子有謀反之嫌。唐高宗聽了完全懵圈,向武則天保人,武則天卻「大義滅親」,將李賢廢為庶人,關押起來。


李賢被廢後,又立李顯為太子。這時,唐高宗為了祈求神靈庇佑,聽從武則天的主意來到洛陽。本來想著封禪嵩山,但是唐高宗的病情卻越來越重。請了多少名醫總不見效。永淳二年(683年)十二月,李治病逝洛陽貞觀殿,享年五十六。武則天將丈夫靈柩運回長安安葬,還打破傳統為他刻碑頌德。武則天這個老婆做得怎樣呢?我覺得對待丈夫方面還很不錯。



權力壓制了母愛


唐朝的第四位皇帝是誰?這個問題可能真不好回答。是李顯、李旦,還是武則天?


高宗臨死留下遺詔,讓太子靈前繼位,守孝時間縮短。同時有軍國大事不決的,聽一下武則天的意見。李顯頓時覺得自己的前途光明了,開始得意起來。可是位子還沒坐熱,就被母親趕下來了。


短短几天時間,武則天把宰相班子換人了,而且還把中央禁軍從長安拉到洛陽。而李顯卻只顧著到處封官,先封皇后,再把自己的老丈人提拔為刺史。這時,顧命大臣裴炎看不下去了,來質問皇帝。李賢耍性子說:「我還要把天下給老丈人呢。」裴炎忙把這事匯報給皇太后,武則天沒過幾天就把李顯攆下台了。當了二十七皇帝,被廢為廬陵王。


李顯剛一被廢,武則天的小兒子李旦直接由王爺變成皇帝。朝中那些和武則天不對付的大臣這時都懵了。大家都看出來了,這個國家還是女主人說了算,她那幾個兒子不過是擺設。


因為武則天的一番不良操作,引發了揚州叛亂,駱賓王也寫出了大名鼎鼎的《討武曌檄》。可是大家都沒想到,這個女人還會打仗。幾個月時間就把亂軍收拾了。駱賓王和李敬業都不知身死何處。之後,她又利用起義事件,將朝中反對的大臣一一清除。武則天的手段可謂十分高明。留在的文武百官這下都願意臣服她了。接著,她又用特殊手段,將皇室成員徹底血洗。


排除了大障礙,武則天讓男寵薛懷義修建明堂,讓侄兒武承嗣等人製造祥瑞,營造輿論。翻譯《大雲經》,各處建寺廟,還親自迎佛。經過這麼一系列鞏固後,民眾的思想已經發生變化了。都覺得武則天不是一個女人,而是神仙下凡。


由神仙來帶領大家有什麼不好呢?於是就發生了上萬人的請願事件。一起請求武則天順應天意民心,登基稱帝。


李旦一看這架勢,眼明心亮地也加入請願團,和群眾一起高呼:武皇萬歲!武則天就這樣,在萬方喝彩中,登上了皇帝寶座,成為了獨一無二的女王。



山登絕頂我為峰


武則天的統治為什麼相對穩定?其實說到底還是得民心。不僅得民心,也得臣心。


武則天一開始任用酷吏,誹謗大臣,把那些反對自己的統統換掉。換掉之後,又過河拆橋,美其名曰「順應民意」,把自己的酷吏集團處置掉。酷吏集團都是一些沒文化,只知道誣陷的小人。皇帝殺掉這些人,讓百姓很擁戴。接著,她又免稅,心情好了還讓大家喝酒吃肉。百姓覺得,這女主人當皇帝也還不錯。大家就跟著好好過日子吧。


至於此時朝堂上的大臣,有狄仁傑、徐有功、婁師德、姚崇。能打仗,能斷案,都是些有能力有韜略之士。對於最倚重的狄仁傑,她能做到什麼程度呢?狄仁傑年紀和她差不多,有一次騎馬帽子掉下來了,武則天忙對李旦說:「去吧,趕緊給國老撿回來。免得他彎腰。」狄仁傑一年能斷一萬多件案子,有他在,國家清明。又因為皇帝提倡節儉,鼓勵農桑,人口急劇上漲。


隨著武皇把國家治理得這麼好,另一個問題又產生了。什麼問題呢?就是立侄兒還是立兒子為太子的問題。其實這本不是一個問題,普通人的第一想法肯定就是立兒子啊。可是對武則天而言卻是個問題。立兒子,百年之後,皇位又回到李唐一脈;立侄子,以後的繼承者就都是武家子孫了。然而這個僵局很快就被狄仁傑打破了。狄卿說:「必須立兒子!」又說了一長串理由。武則天一想,還是兒子親,武家那幾個侄兒,他們的父親可都是欺負過我的啊!於是繼承人的問題解決了,李顯被接回來,立為太子。距離上次離開,已經有十五年了。


武則天願意聽從大臣們的意見,除了情感上的偏袒,也是為了穩定大局。大家都覺得這位老母親只是代兒子管家,以後還會把權杖還給兒子,所以才支持她。武則天明白人心還在李唐這邊,揚言自己是從太祖、太宗和高宗那兒繼承的皇位,這樣一來,她就和王莽不同了。



拼了這麼多年,就不能享受享受


武則天感到自己身體有變化了。她承認自己老了。偶爾政務之餘,她也問自己:「我拼了這麼多年,就不能享受享受嗎?」得,開始享受生活吧。這個時候的武則天,開始了她一生最自在的階段。


她找來自己的心腹上官婉兒,組建了文藝社,大家沒事寫寫詩聽聽音樂。上官婉兒就是裁判。到洛陽龍門石窟,武則天讓大家寫詩來紀勝,先寫好的賞賜錦袍一件。沒一會兒,東方虬就寫好了。武則天一看,不錯,就把袍子給他披上了。可是還沒捂熱,宋之問也寫好了。武則天一看,這也不錯啊。就問婉兒哪個更好?上官婉兒細細品評,最終以宋之問更佳。武則天就把錦袍扒下來又給宋之問披上了。


夏天到了,武則天喜歡到嵩山避暑,寫下一詩:


三山十洞光玄籙,玉嶠金巒鎮紫微。

均露均霜標勝壤,交風交雨列皇畿。

萬仞高岩藏日色,千尋幽澗浴雲衣。

且駐歡筵賞仁智,雕鞍薄晚雜塵飛。

——《石淙》


這詩一讀就帶著皇室氣息,不說字面意思太過明顯,就是這份閒逸瀟灑,又有幾人能夠做到。這世上愁最多的,可能是皇帝,但最不愁的,也只有皇帝了吧。


和女兒一起游完,武則天也會即興賦詩:


山窗游玉女,澗戶對瓊峰。

岩頂翔雙鳳,潭心倒九龍。

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

故驗家山賞,惟有風入松。

——《游九龍潭》


岩頂翔雙鳳,潭心倒九龍。這句細品起來,自有一番滋味。自己和女兒兩隻風凰能夠壓在九龍之上,這是她一貫的氣勢。本來喝著美酒,盡顯奢侈之態。可是思念家鄉的聲音,就只剩下這風入鬆了。眼前之景,倒勾起了她淡淡憂傷。武則天不是一個喜歡憂傷的人,可是人最怕靜,一旦她不再像以前那樣醉心政務,孤獨就來了。


王者也會有落幕


武則天為了排解孤獨,找了很多男寵,這其中的代表就是薛懷義和二張兄弟。薛懷義因為燒毀明堂被武則天處死後,受寵的就是二張兄弟了。


這兩個人把武則天陪得很好,但漸漸地也都走上亂政之路。他們不僅打壓異己,陷害宰相魏元忠,還把李顯的兒女給害死了。接著又要誣陷太平公主。於是,武則天的幾個孩子終於聯合起來了。他們精心密謀,集合勢力,趁著武則天病重,發起了政變。最終,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以及他們的黨羽都被翦除了。武則天被迫下令李顯監國,第三天傳位給他。從此退居上陽宮。


退休之後,武則天真的老了。本來是鶴髮童顏,現在呢?《唐統紀》記載:及在上陽宮,不復櫛沐,形容羸悴。上入見,大驚。老太太不梳頭,也不洗臉,甚至連飯也不想吃,很快就面容憔悴,不堪一擊了。而真正打敗武則天的,不是歲月,是政治生涯的結束。


接著,李顯恢復了高宗時候的一切。關於老母親,不僅保存她的皇帝稱號,每隔十天還要帶文武百官去看一次。在即位大赦天下的詔書中,李顯說:「高宗去世後,逆臣叛亂,我老媽媽是臨危受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又順天應人,才登基為帝的。現在年紀大了,又把皇位傳給我。」天下百姓都知道了,原來武則天是個女英雄。李顯又說:「在朕躬則為慈母,於士庶即是明君。」老奶奶真是好人啊!


這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了,享年八十二。臨死前要求取消帝號,並以皇后的身份與高宗合葬。很多大臣都不同意。這時孝順的李賢立馬開辦了。他親自把母親的靈柩扶回長安,打開乾陵合葬。還給她豎了一塊碑。可是碑上面寫什麼呢?這位母親可不好評價。


接下來的幾年,不斷發生宮廷政變,愚蠢的韋後為了謀權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從這點看,她連武則天的皮毛都沒學到。接著,太平公主,李隆基等人又紛紛登場。武則天的事也就被撂下了。天長地久,她的碑上依舊空無一字。不過,這也許才是最好的安排吧。


因為獨一無二,又居功甚偉,所以不管過了多久都會有人記得她。最後,還是用那段經典的歌詞來歌唱她吧:

「寸心煉成了鋼

百媚千嬌下火場

她也曾一枝山花笑爛漫

轉身間叱吒九天上

誰說女子不如兒郞

是誰說柔勝不了剛

看千古風流人物

還有誰獨秀一枝萬年長」


-作者-

孔堯。筆名黛珂。熱愛生命,熱愛文學,熱愛詩詞。一個清純樸素的文藝青年;一個難以自拔的紅迷;一個性空靈的古詩詞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