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仙》:乾坤名利場,亘古不了情

阿呆的李子 發佈 2019-12-20T13:12:13+00:00

《誅仙》是作家蕭鼎創作的一部長篇玄幻小說,以超俗的想像塑造了一個宏大瑰麗的修真世界,在正邪之爭的大背景下,描繪了修真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金庸、古龍、梁羽生等傳統武俠小說的基礎上有繼承和突破,給人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1、"誅仙"辨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誅仙》是作家蕭鼎創作的一部長篇玄幻小說,以超俗的想像塑造了一個宏大瑰麗的修真世界,在正邪之爭的大背景下,描繪了修真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金庸、古龍、梁羽生等傳統武俠小說的基礎上有繼承和突破,給人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

1、"誅仙"辨名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孔子《論語·子路》

小說以"誅仙"為名,對只看書名的讀者來說不免有些不明所以,很多人也因此與其失之交臂。同樣的,歷史長河中的許多經典名著也是以器物為名的,比如說曹雪芹的《石頭記》。

仔細想來,以"誅仙"為名還是很恰當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仙"字點明了這是異於俗世的修仙世界。在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理念中,人是可以通過修煉成仙的。在中國文化史上,求仙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元素,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每個人都有一個關於仙界的無限遐想。

正道三大門派青雲門、天音寺和焚香谷,無一不是身處名山大川、鍾靈毓秀之地,那高聳入雲的山峰、宏偉壯麗的建築、令人沉醉的仙界美景都讓人充滿奇想。

無論是招雷引電的高強法力,還是名目繁多的法寶利器,都是每個孩子童年的夢想。

其次,"誅仙"這把上古神兵是劇情發展的重要推動器。因為有了誅仙劍,才有青雲門的興盛;有青雲門的興盛,才有普智的佛道同修之願;有普智的佛道同修之願,才有了張小凡入青雲門;

也是因為誅仙劍,才有道玄真人劍逐張小凡,張小凡出青雲才得貫通四卷天書,將正道門派與魔道、巫族等貫穿一體;還是因為誅仙劍,才有鬼王搜集神獸做四靈血陣以抗衡,才將魔教鬼王宗種種活動引出……

可以說,誅仙劍是引導人物命運發展的內在驅動,誅仙劍的"正與邪"也在某種程度上映照著關鍵人物的"正與邪"。

第三,"誅仙"是力量的象徵和隱喻。書中曾形容此劍威力直可逆天,有遇佛殺佛、遇仙誅仙之力。"誅仙"作為力量的象徵,不僅受到青雲門人的尊崇,而且也受到別派的讚賞或覬覦。無論尊崇、讚賞或覬覦,都是對力量的肯定和追求。

誅仙,具有無上的力量,既是斬妖除魔的神劍,也是集天地戾氣的大凶之物,反噬人心之力也同樣驚心動魄。換句話說,以誅仙為名,是對力量或其背後隱含的權力的一種反思

2、正邪之辨

"我不是一個好人,也不是一個壞人,我是一個複雜的人。"——張小凡

傳統武俠小說往往正邪分明,正派人物往往都是正大光明、行俠仗義、鋤強扶弱,反派人物往往都是陰險狡詐、胡作非為、欺軟怕硬。

正邪涇渭分明,一方面利於讀者的接受,另一方面也導致角色性格的單一,不利於塑造更加豐滿的人物形象。金庸武俠創作後期的令狐沖、韋小寶等人都已經不是傳統的正邪分明的人物形象,或者說他們已不完全是傳統意義上的正派人物,是不拘泥於傳統規範的自由人物。

雖然心中有堅守,但已經超脫了刻板的教條與世俗規範。誅仙中的張小凡、野狗道人、金瓶兒、蒼松道人、雲易嵐等人物形象已經不能簡單的用正或邪來簡單區分。

《誅仙》中有傳統的正邪兩分系統,一是以青雲門、天音寺和焚香谷為代表的正道系統,一是以鬼王宗為代表的魔教系統,另有獸神一脈。這是明面的劃分,往往不能反映真正的本質,正邪之分往往因所處立場不同而有所不同。

青雲門、天音寺與焚香谷稱呼鬼王宗等教派之人為魔教教徒,而鬼王宗等人則稱自己為聖教門徒,稱青雲門等則為滿口仁義道德之徒。

正道與邪道都是修行故。普智神僧持正道百年而臨終作惡,終有晚節不保之憾;野狗道人離魔教而行走天涯追尋生命意義,反倒令人可親可敬。

誠如誅仙古劍一樣,斬妖除魔還是荼毒生靈都是一線之間。不管身處所謂的正派還是魔教,行正道則為正道,行邪道則為邪道。正邪之分不以自己貼的標籤為轉移,而是以所行之事的性質來判定,有利於維護世道人心,有利於百姓安居樂業,有利於人性健康成長的都可算作正道行為,反之亦然。

3、爭名逐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世間紛紛擾擾,正邪互不兩立,爭鬥不休。究其原因,不是因為其所代表的正與邪,而是背後的利益之爭。

偌大的乾坤世間亦不過是一個名利場,你方唱罷我登場,因循往復。對名利的追求其實也是對權力或力量的追求,追求萬人景仰的地位、追求蓋世無敵的修為、追求一統天下的武功、追求生殺予奪的權力……只要這些欲求存在,江湖不會安寧,修仙世界也會風起雲湧。

道玄真人道行高深,修為深厚,仍痴迷於對力量的追求與留戀;鬼王學究天人,雄才大略,只以統御天下為生活目標;焚香谷雲易嵐、上官策等人隱忍百年,偏於一隅,處心積慮也只是為爭奪天下霸主;普智不惜屠村以求證自己長生之心愿,不免犯了貪嗔之念、殺伐之業。

無論長生之名,還是天下至尊,其實也不過是一己之私,並無普世之德。正道魔教內部之爭以至兩道系統爭鬥,無非是為了自身利益,爭奪更多權力,其中是你死我活的叢林法則主導,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長生浮名、權力百年,終究不過是過眼雲煙,而為了這些虛名付出了多少的青春年華、大好生命?即使滿足了這些虛幻的東西之後,是否就找尋到了生命的意義了呢?

張小凡經歷坎坷,在師父師娘去世後曾向周一仙求教生命的意義。周一仙給出的解釋不是在彼岸尋求寄託,而是立足當下盡人事,這與道家佛家的基本理念不同,更像是儒家的教誨。但同時他也說了堪不破世間輪迴。

張小凡不求長生,不求生殺予奪的大權,只求平淡中與心愛之人長相廝守。此想法其實與修仙之人理想迥異,實在是其中的一個異類。或者也可以說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村兒童的兒時夢想,即使後來因為離奇的遭遇改變了那平凡的人生軌跡,但這一夢想卻始終留在了他的心中。修習五卷天書後,修為高深莫測,但終究歸於平淡。

張小凡的人生際遇,非常完美的證明了《老子》中的不求而得的大道。往往刻意追求的東西總是求而不得,沒有了急功近利,沒有了患得患失,追求的東西反倒走到了自己近前。張小凡不求名利但終究有大名,成為正道砥柱,卻急流勇退,深得道家真諦,也頗得佛教大智慧。反觀鬼王等人物卻讓人唏噓不已,世間大道本如此吧。

4、亘古之情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姚佳《摸魚兒》

"情",實為世間第一讓人跳不出的網,從出生便有父母親情,少長而有朋友友情(與林驚羽),再而有青梅竹馬之兩小無猜(與田靈兒),再有師徒之情(與田不易),再有同門情誼(宋大仁等),再有愛情(與碧瑤、陸雪琪)。各種情意交錯互織,成為一張充滿了各種羈絆的情網,在離開人世之前都逃不脫情網羈絆。

無論世俗世界還是修仙世界,無論上古洪荒還是前朝現在,情感故事如輪迴般上演,如大道一般生生不息地運轉。寫到這就想到在天音寺法相向普泓師父求教痛惜晚霞一段公案。晚霞一如各種情感,各種美好,卻並非可以永遠擁有。晚霞消失後,第二天將有朝陽普照大地。

各種美好的感情會因為人的壽命所限,而伴隨著特定的人暫時離去,但這份美好感情的本質卻不會消失,他們將會在子子孫孫輩輪番上演。

書中的愛情多姿多彩,既讓人心醉又讓人沉痛。有相知相守不離不棄(張小凡與碧瑤、張小凡與陸雪琪),有相濡以沫同生共死(田不易與蘇茹),有有情人終成眷屬(齊昊與田靈兒、宋大仁與文敏),有千年的守望與執著(獸神與巫女玲瓏),有周小環的單相思(周小環對張小凡)……

也許正是因為這濃濃的情意才讓腥風血雨的世界充滿了縷縷溫情,讓人心存感念,不斷追求和守護著世間的美麗。


心無常住,常自在!一部書,一段情,這是一個男孩的成長史,也是一個亘古不變的情感輪迴。願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能有智慧地勇敢面對生活的歷練,尋找到生命中的那個"唯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