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反攝影從入門到精通,光圈是怎麼控制景深的?

安順影像 發佈 2020-01-06T23:09:29+00:00

概述在談到光圈與景深的關係時,很重要的一個原則是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反之,光圈越小,景深則越大。而景深在攝影中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在講解光圈與景深的關係時,有必要了解一下景深和焦平面這兩個概念。景深景深是什麼?

概述

在談到光圈與景深的關係時,很重要的一個原則是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反之,光圈越小,景深則越大。而景深在攝影中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在講解光圈與景深的關係時,有必要了解一下景深焦平面這兩個概念。

景深

景深是什麼?可能初步接觸攝影的人不知道景深是什麼,但從字面上直接的理解,景就是相機所拍攝的畫面,深在這裡所指的不是物理概念上的深度,而是指清晰範圍,也就是拍攝畫面的清晰範圍。


大家常常說的背景模糊,前景清晰的照片,這樣的照片就是淺景深,因為清晰範圍非常小,清晰範圍是指的縱深,也就是前後。而大景深則常常在風光攝影中用到。


所以,準確的說,景深就是照片畫面前後清晰的範圍,這個清晰度是人眼可以接受的範圍。景深又分為前景深和後景深。

說到前景深和後景深,在這裡要引入到上面所說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概念,焦平面。

用過單反攝影的人可能都知道,在拍攝過程中,可以選擇不同的對焦點,對所拍攝物體的某一處對焦,當合焦以後,就可以釋放快門拍攝了。而以這個對焦點為中心,垂直的與相機鏡頭方向的那個平面就是焦平面,焦平面的前方的清晰範圍就是前景深,而後面則稱為後景深



其中,焦平面就是對焦點的那一根線垂直於鏡頭方向形成的平面。焦平面的概念很重要,所有在這個平面上的物體成像的清晰度是最清楚的,前後的清晰度會逐漸減弱。而前景深和後景深則是以這個平面為界線分開。

景深與光圈的關係


從相機成像原理圖中,我們知道,當光想聚焦在感光元件上時,既是光線交叉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合焦,成像最清晰,銳度最高。而當過了該聚焦點,光線又開始分散開來,慢慢擴大。成像又逐漸模糊。


上面是張光圈與景深的一個簡單示意圖,上圖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允許彌散圓。從相機的成像原理中剛才也說過了,光線的聚焦和擴散。而彌散圓就是用來解釋這個現象的一個概念。

彌散圓指的是物點成像時,由於像差,其成像光束不能會聚於一點,在像平面上形成一個擴散的圓形投影。彌散圓在焦點前後,光線開始聚集和擴散,點的影象變成模糊的,形成一個擴大的圓。

彌散圓(circle of confusion):物點成像時,由於像差,其成像光束不能會聚於一點,在像平面上形成一個擴散的圓形投影,成為彌散圓。當使點光源經過鏡頭在像平面成像,如果此時保持鏡頭與像平面距離不變,沿光軸方向前後移動點光源,則像平面上成的像就會成為有一定直徑的圓形,就叫彌散圓。 它也被又譯為彌散圈彌散環散光圈、 模糊圈、 散射圓盤。

彌散圓大小取決於鏡頭孔徑(光圈)和點光源偏離程度(物距),而對其判斷往往與相關的圖像形式密不可分,觀測條件,視力狀況都對其有影響,清晰與否是最大彌散圓的主要判斷依據。在現實當中,觀賞拍攝的影像一般是以投影、電視電腦螢幕或者放大成照片等形式來觀看的。也就是說人眼所感受到的影像與放大率、投影距離及觀看距離有很大的關係。若這個圓形像的直徑足夠小,成像會足夠清晰,如果圓形再大些,相片會顯得模糊,在這個臨界點所成的像被稱作容許彌散圓。如果彌散圓的直徑小於人眼的鑑別能力,在一定範圍內實際影像產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認的,這個不能辨認的彌散圓就成為容許彌散圓(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如果此圓形足夠小,肉眼依然可被視為點的合焦成像。這個可以被接受的最大直徑被稱為容許彌散圓直徑。在攝影中,通過彌散圓判斷圖像是否銳利進而判斷景深的深淺。

從上圖光圈與景深的關係中也可以很直觀的看到,當光圈越大時,允許彌散圓的範圍就很小,而收縮光圈時,允許彌散圓的範圍就變大。

當然,景深還與物距有關係,轉化到具體的參數中就是鏡頭的焦距,下回的章節中將對進行講解焦距與景深的關係。

總之,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