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身為宰相,為何僅僅是正三品官員?

談古論今說歷史 發佈 2020-04-26T09:37:07+00:00

這裡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內史」只是一個正三品官員?在人們的印象中,宰相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一定是高官,但事實上,宰相往往不是高官,尤其在唐代,宰相往往不是高官。


狄仁傑是武則天時期著名的大臣。從一些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使他致仕(暫時退休),對地方官員的影響仍然很大。狄仁傑在位時,權力很大。他不僅可以嚇唬地方官員,還可以隨時逮捕他們。即使王孝傑將軍遇到狄仁傑,也要對狄仁傑畢恭畢敬。


從劇中我們還發現,狄仁傑在面對大臣時,一般都處於領導地位,從來沒有見過需要鞠躬的大臣。武周時期的著名大臣狄仁傑被任命為內史(《新唐書.百官二》載「光宅元年,改中書省曰鳳閣,中書令曰內史」)。狄仁傑還是宰相(《新唐書.百官一》載「由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位列前三。


這裡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內史」只是一個正三品官員?按照道理,宰相在所有官員中排名第一,他的級別應該是一流的。比如秦漢時期的宰相,是三公中的第一位,被授予金璽紫絲帶官職,軍銜萬石。但為什麼武周時期的「內史」僅僅是正三品?


在人們的印象中,宰相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一定是高官,但事實上,宰相往往不是高官,尤其在唐代,宰相往往不是高官。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明白,在元明以前,官階是非常寶貴的。從元朝開始,等級就開始被濫用,尤其是在離我們最近的清朝。


在清朝,不僅三殿三閣這等大臣都是正一品的,而且侍衛內大臣(掌皇帝的近身警衛)、掌衛事大臣(掌帝後車駕儀仗)等官職也都是正一品位的。元朝以前,一、二級品階官員幾乎沒有真正有實權的官員。例如,隋朝唯一真正有實權的常任官員是從二品的「尚書左右僕射」。


初唐唯一一個真正有實權的常任官員是尚書左右僕射,其餘都是沒有實權的名義官員,即空銜。隋唐時期,將大部分一、二等級的官職設置為虛銜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降低職級來削弱相對權力,從而維護皇權。秦漢時期,官吏的等級分化是以俸祿為基礎的,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為高級官吏。


魏晉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官員品級制度。唐朝延續了這一制度,幾類官員都有職級,但職級數量不同。內史是官階。讓我們介紹一下官員的級別。官吏共有九個職級,即職官有九品,有正、有從,自正四品往下,還有上、下,總共有九品三十等。官階中不僅有真正的官員,還有一些尊稱,這只是說他們的地位受到尊重,實際上並不管理事務。


比如說,三師三公就算是榮譽,也都是正一品的。他們通常被授予道德高尚的大臣。但是,大臣要處理政務,還得擔任其他的官職,比如太尉(三公之一),只有當他兼任檢校中書令才能處理具體事務。事實上,在武周時期,「內史」位列前三,這幾乎是一個有權勢的官員所能擁有的最高水平。


最重要的是,「內史」的力量實在太大了。如果把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負責人升為一級,不是說擔任職務的人同時有推翻國家的權力和地位嗎?這絕對是任何皇帝都不想看到的。也就是說,由於種種原因,「內史」的宰相只能從屬於正三品。

雖然內史只有正三品,但權力很大。內史是中書省(鳳閣)的最高長官。中書省是武周時期最高的政府機構之一。它是最高的機構,負責保密事務,發布聖旨和中央政府法令。同時,負責制定政策,起草詔書。它是最高統帥,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國家事務,然後是中央政府的總督。同時,內史也有「拒絕」的權利。當時,各部門提交的重要奏章,由大臣提交門下省審議,再由門下省報請皇帝批准。如果內史認為此時的奏章有問題,可以予以否定和修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