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馬鈴薯基地,一片新綠春意盎然

荔波資訊 發佈 2020-03-31T20:32:29+00:00

小七孔鎮架橋村馬鈴薯種植基地春耕時節,記者走進荔波縣小七孔鎮架橋村的馬鈴薯種植基地,放眼望去,油綠的枝葉繁茂鋪滿了田地,一壟壟綠油油的馬鈴薯惹人喜愛,把田間地頭編織成了一幅幅美麗的春日畫卷。—END —監製:融媒體中心 蒙 雋編審:融媒體中心 蒙莎莎作者:張雲開 周鐵遷編輯:融媒

小七孔鎮架橋村馬鈴薯種植基地

春耕時節,記者走進荔波縣小七孔鎮架橋村的馬鈴薯種植基地,放眼望去,油綠的枝葉繁茂鋪滿了田地,一壟壟綠油油的馬鈴薯惹人喜愛,把田間地頭編織成了一幅幅美麗的春日畫卷。

三月春風送暖,正是農忙時節。在架橋壩區的田間地頭,30餘名村民正來往於溝壟之間,在種植戶的精心管理下,長勢喜人,村民們正忙碌著做好防病蟲害管理。

村民在做防病蟲害管理

近年來,小七孔鎮架橋村圍繞農村產業「八要素」謀劃產業,深化農村產業革命,依託山區資源優勢,結合氣候特點,因地制宜選擇發展馬鈴薯產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群眾持續增收。同時,政府有種植補貼及政策支持,群眾種植馬鈴薯積極性高。

掀開薄膜,拔開泥土一看,馬鈴薯已開始結薯,豐收在望,架橋村的村民暢想著豐收的喜悅。

「我們種馬鈴薯,政府不僅給種子補貼、還有肥料補貼、農藥補貼,還每年給我們培訓一次,我今年種了5畝地,計劃年收入有28000元以上。」提起種植馬鈴薯的收入,小七孔鎮架橋村村民段廷芝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因地制宜選准產業,科學種植帶民致富。架橋村利用氣候、土地的地理環境優勢,抓住馬鈴薯具有成熟早、上市早的特點,充分發動當地農戶種植馬鈴薯,運用田間覆膜、「大戶連片種植+農戶分散種植」模式,選用良種,積極推進馬鈴薯產業向優質化發展。

架橋村種植馬鈴薯歷史還得從14年前說起,2006年,村民羅生線在自家地里試種了五六畝馬鈴薯,收益還不錯,嘗到「甜頭」的她擴大了規模,但僅僅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經過十幾年的摸爬滾打,市場行情逐漸向好後,到了2016年價格穩定,同村的群眾看見她種馬鈴薯賺到了錢,紛紛前來向她「取經」。現在羅生線是村裡面的種植大戶,在她的帶動下架橋村擴大了規模,並成立合作社,抱團發展。

架橋村為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戶轉變思路、更新發展觀念,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在每年12月下旬開始種馬鈴薯,收成以後馬上種水稻,實現一地多用,土地效益最大化,並率先在架橋壩區開展馬鈴薯壩區示範種植,從過去傳統散亂種植到如今高產有組織、有技術指導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現在我們種植馬鈴薯,有政策支持、有技術人員指導、有老百姓的積極配合,我們很有信心。」架橋村村支書羅生線介紹,馬鈴薯市場前景可觀,可以帶動群眾增產增收,努力實現產業興、百姓富的目標。

目前,架橋村通過「村社一體」的模式,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群眾土地流轉,盤活土地資源。通過統一輸出渠道,實現抱團發展,將能有效穩定馬鈴薯市場價格,增強抗風險能力,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馬鈴薯上市早,除了能滿足當地群眾的需求外,還能銷往周邊地區,市場前景十分看好,今後,架橋村將繼續加大馬鈴薯技術支持,讓小土豆成就大產業,讓群眾在產業發展上真真正正得實惠,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據了解,小七孔鎮架橋壩區種植馬鈴薯510畝,帶動該村5個村民小組205戶,每畝產量大約是5000-8000斤左右,畝收入是4000-6000元左右,整個架橋壩區種植馬鈴薯,大概收成310萬斤,收入350萬元,主要銷售往貴陽、凱里、廣東等地。

— END —

監製:融媒體中心 蒙 雋

編審:融媒體中心 蒙莎莎

作者:張雲開 周鐵遷

編輯:融媒體中心 林 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