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書法作品有創意嗎?

不二齋 發佈 2020-04-05T01:18:33+00:00

這些關於書法的創意,是俗,還是個性?有朋友問我,下面這些書法作品有創意嗎?是俗,還是個性?

這些關於書法的創意,是俗,還是個性?有朋友問我,下面這些書法作品有創意嗎?是俗,還是個性?

寫字本來只是一件普通尋常的事情,目的就是為了傳達信息,由於中國的漢字是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時間長了就有人發現這些漢字的筆畫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漢字符號很美,就像一件藝術品,所以開始有人嘗試著把字寫的漂亮,把這些筆畫組成的符號處理的更加美觀,慢慢也就有了書法藝術。

書法藝術從大家不自覺的書寫,到有藝術家開始主動去追求書法的美,也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從甲骨文開始,一直到中國書法五種書體的形成,再到出現了書法理論,楷書總結書法美的規律。雖然書法藝術早在漢朝時期就已經啟蒙,但是到真正的成熟還是魏晉時期,在王羲之身上徹底成熟,不僅包括書法的五種書體還有書法理論以及書法的審美規則。

魏晉時期出現了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二王」帖學書法,他們二人創造的審美規則一直延續到現在,歷史上的書法大家如孫過庭、智永、張旭、懷素、李北海、顏真卿、米芾、蘇東坡、黃庭堅、趙孟頫、文徵明、王鐸等等都是「二王」帖學書法的風格化,都是王羲之、王獻之書法的發展。

除了王羲之為代表的的「帖學」書法,書法還有一個發展路線就是「碑學」,廣義的「碑學」除了魏碑書法還包括漢代的碑版墓誌書法,王羲之以後,這種書法並不受重視,一直到了清代,由於清朝一些特定的政策,文人士大夫之間流行起來訪碑、拓碑的考據學,「碑學」書法也隨之發展起來,清代末年,「碑學」在理論和時間上開始走向成熟。

清末以來,一些有遠見的書法家開始意識到,無論是「碑學」、還是「帖學」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於是一些書法家又提出了「碑帖融合」,一直到現在,很多書法家延續這條學習書法的理論,把碑學和帖學書法相互結合著學習。

到此為止書法藝術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已經有了固定的標準,在這個審美範圍之內,我們可以說它是美的,它是符合規則和法度的,離開了這個範圍,就會被認為是江湖派、野路子、俗書。

書法的創新也不是你重新找出一條出路來,而是在現有的審美要素基礎上,重新進行整合和安排,組成一種新的審美風格,但是它的底層邏輯仍然是我們之前講到的「帖學」和「碑學」,這是幾千年形成的審美規則。

這就好比有人造出了一輛自行車,有人在自行車上又安裝了幾個齒輪,成了變速自行車,這是一種創新,還有人在上面安裝了一個馬達,成了摩托車,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它的底層邏輯還是自行車,電動車也是一樣。如果此時有人想要搞出一個有個性的自行車,在自行車前面拴上一匹馬,靠馬來拉著自行車往前走,看起來是有個性了,但這能叫創新嗎?顯然是不可以的。

同樣的道理,這些書法作品看似都很有個性,但是能稱得上是創新嗎?我覺得未必,有不少書法家把書法和繪畫結合起來,就以為是創新了,認為既然是「書畫同源」,這樣肯定也沒錯,殊不知所謂的書畫同源指的是二者內在的道理,而不是外在的形式,二者本都是成熟的藝術,簡單的表面上的結合,創作出來的作品肯定會是四不像,就是人們常說的俗書,並不是個性。

你覺得這些關於書法的「創意」,是俗,還是個性?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