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富士康要把產線從中國轉移出去,到底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我為科技狂 發佈 2020-03-02T07:33:39+00:00

富士康是世界最大電子產品代工製造商,於1974年在台灣台北市成立,創辦人是郭台銘。再者,就算富士康真有心轉移出產線,又能移到哪裡去,這是另一個要考慮的重點。


富士康是世界最大電子產品代工製造商,於1974年在台灣台北市成立,創辦人是郭台銘。富士康專注於為客戶提供電子產品生產代工服務,以及研發生產精密電氣元件、機殼、准系統、系統組裝、光通訊元件和液晶顯示件等產品及服務。

到目前,富士康擁有上百萬名員工及全球頂尖客戶群。主要生產地在中國大陸。據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稱,富士康生產線的產能有75%在中國,剩下的25%則分散於全球各地。

而每當市場提到電子製造業的產線移轉時,往往會提及富士康。雖然從創辦人郭台銘時期,外界便在流傳,富士康將在整體產能上的基礎上進行全球布局,重新調配產線。但富士康要把產線轉移出中國內地,到別地方建立廠區,所要付出的代價其實非常高。

富士康在中國大陸的布局

根據初步統計,富士康在中國投資30多年,從珠三角、長三角到壞渤海;從西南到中南甚至是東北,建立了30多個科技工業園區。包括在華北的北京、秦皇島、廊坊、天津、太原、晉城;華中的鶴壁、濮陽、濟源、鄭州、蘭考、武漢、長沙;華東的煙臺、菏澤、淮安、南京、無錫、嘉善、崑山、上海、寧波、杭州、安慶;華南的南寧、廣州、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深圳;西南的成都、重慶、貴陽、凱里、貴安,以及西北的蘭州,東北的營口、長春等地,都設有規模大小不等的廠區。

富士康位於深圳的生產基地,外界一般講的深圳廠其實是包含了龍華與觀瀾兩大廠。

龍華是富士康在中國的第一個生產基地,隨著產業環境的改變,龍華廠也逐步將生產線往中西部的廠區進行分散,目前主要保留與研發相關的單位及集團的中央部門。畢竟龍華廠是集團的發源地,因此各事業單位仍在廠區內會保有些許的產能,只是這些產線多半會專注在新技術、新應用等新創產品的試產之用,一旦進入量產階段,還是會交由量產廠區進行負責。

觀瀾廠,主要是為承接智慧型手機的生產。包括美系客戶的智慧型手機新品,基本上都是要先從觀瀾廠進行樣品驗證完成後再交付其他廠區進行大規模量產。由於主要技術核心多半出自於觀瀾廠,因此先前外界也有流行這樣的說法,深圳的智慧型手機產品,在生產良率上相對於其他廠區會更高。

此外,像鄰近的東莞、佛山、惠州等廠區,則有的是早年生產數位相機的重要基地,而近年來的規模已不如過往。

外界討論到手機組裝,最先想到的多半是鄭州廠,但富士康在太原,也有一個與智慧型手機產品息息相關的廠區。除了擁有手機組裝的產線外,太原廠因為擁有金屬機構件、機殼、散熱件及精密模具的生產單位,也可視為是個人電腦、筆記本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等產品的產業重要供應鏈。

目前智慧型手機的主要生產基地,則是以鄭州廠為主。富士康鄭州科技園主要生產計算機、通訊產品、手機、消費性電子等零部件、機構件及系統軟體。而富士康鄭州廠泛指了航空港廠區、經開區廠區及中牟縣廠區這三個主要廠區。據了解這三個廠區負責50%以上的智慧型手機產品組裝,高峰時期可容納約35萬到40萬名員工。

除了鄭州的組裝外,以鄭州為核心,向外輻射的濟源、晉城、鶴壁、濮陽、蘭考等廠區,因為地緣因素,也都分別為鄭州的智慧型手機生產扮演了供應鏈支援與協助前製程加工等衛星廠角色。其中又以晉城廠區,歷經多次擴充後,目前在富士康集團內,已經是包括機器人、精密切削刀具等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

對於精密切削刀具的投入,先前富士康曾多次對外展示。據了解,目前富士康在切削刀具的發展上,已經獲得相當的成果,除了在集團內部提供部分產線的生產需求外,也有對外在不同產業應用上的開發。

除了智慧型手機外,富士康在包括液晶電視、遊戲機等產品上也都是居於全球領先的地位,這些產品主要是出自富士康的煙臺廠。據了解,煙臺廠目前是山東最主要的3C產品生產基地,生產項目除了手機產品外,還包含了遊戲機、液晶電視及面板模塊、智能機器人、數字光學產品、小家電、機頂盒、播放器及精密光學鏡頭模塊、PCB等關鍵零組件產品。煙臺廠的重要性不亞於上海或鄭州。

重慶廠所負責的筆記本電腦,先前也是富士康重要的項目之一。不過,重慶廠區後來受產業發展趨勢等因素影響,目前的規模已經不如2014到2017年時那樣風光。

另外,平板電腦也是近年富士康重要的項目之一。位於成都的廠區,目前則是最大的平板電腦生產基地。因為平板電腦在市場上的成長持續維穩,所以成都廠在平板電腦之外,也同時從事計算機、通訊、消費電子、數碼產品、汽車零部件等產品的開發生產。另據了解,成都廠近年也開始接手國產智慧型手機品牌業者的相關生產訂單。

位於上海、崑山一帶的廠區,包括崑山、松江、淮安、杭州這些廠區,多半是以生產連接器、機殼、模具等電子零組件產品為主,也有因為早年購併因素,所以生產部分像是無線網卡、路由器、藍牙模塊等通訊類產品。不過,由於這些廠區近年因為開發等原因,多半都只能維持在一定規模。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康先前在陸家嘴的上海總部大樓,自從2005年富士康取得土地後,一直到2012年才奠基,雖然已經完成大樓主體建設,而且已經有部分樓層開始使用,但實際用途與原先規劃之間是否出現變動,目前還不太清楚。富士康本身對外也從未宣告過上海總部大樓啟用的相關信息。

富士康在2017年啟用的安慶廠,主要是負責自動化精密數字控制及伺服電機等領域研發和生產,為注塑機、數控設備、驅動控制及電動動力系統提供解決方案。同時,也是集團旗下賜福科技、雲智匯等子公司與西門子共同合作進行智能化生產線的示範場域,對於富士康近年來不斷強調的自動化、智慧化、工業物聯網等發展方向,有相當密切的聯繫。

富士康武漢廠算是在中部相對較大的廠區,也是最大的台式個人計算機生產基地。除了個人計算機與早期的數位相機外,武漢廠主要產品還包括了信息系統整合與服務,在個人計算機外,像是自動販賣機等產品的自行設計、模具開發、成型、衝壓、表面處理、組裝、檢測等能力。此外,武漢廠也是富士康在光機電產業上的重要投資基地。

富士康產線轉移出中國所要付出的代價其實非常高

綜觀對於富士康在中國各地廠區的概述,不難發現,富士康長期在中國進行投資,背後思考的不僅是產業發展與客戶的需求,也與中國的整體發展規劃有關。

畢竟,富士康一旦在某地區設廠後,帶來的不僅是對就業率的保證,也是對當地經濟數字的挹注。直到今天,富士康仍是許多省分的最大投資者,同時在進出口的貢獻上,也遙遙領先其他業者。這也是為什麼當富士康面臨缺工與招工困境時,地方會傾力協助各項安排的原因。

雖然這種優勢,近年來在沿海地區已經不怎麼明顯。但對中西部省份而言,還是擁有一定優勢的。就這次疫情發展情況來看,富士康能在第一時間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知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擔任集團的防疫及復工總顧問,對集團進行無償指導一事來看,富士康在中國目前還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及影響力。

所以,富士康一旦想要將產線轉移出中國大陸,則當前的沉沒成本需要多方考慮。再者,就算富士康真有心轉移出產線,又能移到哪裡去,這是另一個要考慮的重點。

雖然,現在產業界都在思考,怎樣將產線轉移出中國,到第三地,或是順應客戶需求,從事在地生產的規劃。但就現實面而言,中國目前已經不僅是全球工廠,更是全球產業供應鏈的聚集地;擁有的不僅是龐大的勞動力,更是大量關鍵零部件的出口國及市場。單一供應鏈的風險確實需要考量,但重建另一條供應鏈所需要的時間與經費要從何而來,甚至是相關供應鏈業者要從何而來,更是需要重點考慮的。

當然,如果品牌客戶們願意減少5%到10%的利潤,而終端市場消費者們也願意以高於目前售價30%到50%的價格來取得產品,一切自然還有討論的空間。反之,若客戶不願意讓利,消費者也不願意接受較高的售價,想要完成產線的全球布局,就要花更多的時間與代價。

本文來源:digitimes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