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如何影響個人?經典教材《社會心理學》筆記Part2

懵懂君 發佈 2019-12-31T11:08:29+00:00

【社會影響篇完結】下一篇是社會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中,我們為何會喜歡別人、傷害別人,為何會作出利他的行為,已經衝突與和解。

社會心理學是由統計、調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這本書被美國700多所大學或學院的心理系所採用,是這一領域的主導教材,已經成為評價其他教材的標準。

第一部分筆記見:

這部分的主要內容為,社會如何影響個人。

基因、文化和性別的影響

1、人類的自然天性和文化差異性進化觀點,強調人類的聯繫;

文化觀點,強調人類的多樣性。

*基因、進化與行為:

大腦的目的,就是以最有利於我們成功進化的方式來引導我們的生物器官和行為。

*文化與行為:文化多樣性

*規範:期待的行為

女人可以向女人親吻道晚安,男人也可以親吻女人道晚安,但男人不可以親吻男人,特別是在紐約州的阿爾蒙克。 一個比較正式嚴肅的北歐人來到熱情奔放的地中海地區,很可能覺得這裡的人「熱情、有魅力、但缺乏效率、浪費時間」;地中海人則覺得北歐人「有效率、冷淡、過於看中時間」。

2、如何解釋性別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當需要別人共情和理解時,男性和女性都傾向於向女性傾訴自己的快樂或者傷痛。

女性非言語地表達情緒的能力非常出色。

3、進化與性別:什麼樣的行為是天生的

*性別與擇偶偏好

那些暗示生殖力旺盛的外表,如年輕的臉孔等等會使女性對男性更加富有吸引力。

而女性則被那些富有、有權利和資源的男性所吸引,因為他們可以為後代提供足夠的保護和撫養條件。

各地的男性都傾向於娶更年輕的女性。 各地的男性和女性在擇偶偏好上的差異如此精確地符合進化學派的預測。

4、文化與性別:我們的行為是由文化影響的嗎?

不同文化、不同時代下的性別角色不同。

*同伴相傳的文化影響:由對雙生子及有血緣關係的家庭和收養家庭的研究發現,基因的影響大約可以解釋人格特性中50%的個體差異,共享環境影響(包括共享家庭影響)只能解釋0-10%的人格差異。

那麼剩下的40~50%由什麼來解釋呢?答案是同齡人的的影響。

從眾

1、什麼是從眾?conformity 從眾的兩種類型:

(1)順從(compliance)、服從obedience:為了避免懲罰或得到獎勵

(2)接納(acceptance):真誠的、內在的;

在日本,與其他人保持一致不是軟弱的表示,而是忍耐、自我控制、成熟的象徵。「無論在日本的什麼地方,你都可以體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平靜感,這種平靜來自人們確切知道彼此之間的相互期待。」

2、經典的從眾研究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

**什麼因素引起了服從?

米爾格拉姆發現,四個因素會影響服從:

1)受害者的情感距離:人們對於個性化的人是最富有同情心的。(幾千人死亡的大地震,與一個有照片的小孩在事故中身亡)

2)權威的接近性與合法性:

3)權威的機構性;

4)不服從的同伴參與者的釋放效應:(如果有一個人站出來,就會有反抗)

實驗室程序,對權威的普遍關注,對我們這一代人的關注,特別是對像我這樣經歷二戰暴行的猶太人的關注,做了除了一個科學的解釋。大屠殺對我心靈的影響,激發了我對服從及其特定變式的濃厚興趣。——斯坦利·米爾格拉姆

3、 什麼因素可以預測從眾:

(1)群體規模

(2)一致性:成為某一個群體的少數成員是很難受的。如果你能找到某個人和你立場一致的話,那麼你為某件事站出來就容易得多。

(3)凝聚力

異性戀者為同性戀權益呼籲,與對同性戀者的影響相比,其對異性戀者的影響更有效。那些聲稱與自己一生日相同、名字相同或指紋特徵相同的人提出要求後,人們似乎更願意順從。

(4)地位:地位高的人更不容易服從

(5)公開的反應:與面對群體相比,在秘密投票間裡,我們更容易堅持自己的信仰。

(6)事前承諾:個體一旦在公眾面前做出承諾,就會堅持到底。

4、個體為什麼會從眾?

規範影響:來自於人們希望獲得別人的接納。(需要公開做出反應時)

信息影響:來自於其他人為自己提供事實證據。(遇到難以決策的任務)

5、誰會從眾?

(1)個性

菲利普·津巴多在反思模擬監獄和其他實驗時,認為最終的信息指的是,我們必須做些什麼來衝破自我中心主義;你沒有什麼不同,任何人做過的任何事都沒有什麼不同,你無法脫離它。我們必須打破這種由性情取向所產生的「我們-他們」的觀念,必須明白,在任何時候,作用於個體身上的情境力量是如此的強有力,以致會壓倒一切——先前的價值觀、歷史、生物、家庭、宗教等因素。

(2)文化

6、我們如何抵制從眾的社會壓力?

(1)逆反

聰明的父母不是下命令,而是讓孩子自己選擇:「到了洗澡的時間了,你想要盆浴還是淋浴?」(而不是說,你必須洗澡)

(2)堅持獨特性:我們要的不只是與眾不同,而是要好於眾人。

說服:社會和周圍人如何影響了我們,如何說服別人

1、說服

我們稱不好的說服為「灌輸」,好的說服為「教育」。

2、說服的要素

(1)傳達者

*傳達者的可信度:

說話語速快、果斷、直視;自信的表達方式;當一個人說話速度比較快的時候,他的可信度和可靠性都會升高。人們會認為一個速度較快的說話者比一個速度較慢的說話者要更客觀、更聰明、更有見地。

*專家性;

*信賴性:那些不知情的談話者對於偷聽者的影響要大於那些知道有人偷聽的談話者;站在與自身利益對立面的傳達者。

*吸引力和偏好

當一個論點來自於一個漂亮的人時,往往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我們傾向於相信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

2、關於說服的幾個效應:

*好心情效應:當信息與好心情聯繫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會具有更強的說服力。

*喚起恐懼效應:戒菸廣告;最能引起和抓住讀者注意力的方法就是詳盡、準確和具體的描述。

*差異:如果存在一個可信、不容忽視的信息來源,那麼一個與信息接受者差異很大的立場,會引發最大程度的觀點改變。

*單方面說服(聽眾已經贊成)和雙方面說服(聽眾原本不贊成或者心思縝密)在模擬審訊中,如果被告在原告之前就提出了不利於自己的證據,他就會顯得更具有可信度。

*首因效應:最先出現的信息最有說服力,第一印象很重要。

*近因效應:遺忘在兩種情況下會發生近因效應(1)當時間長到足夠分離兩種信息,同時(2)聽眾在接受第二種信息後立即表態。

3、現實生活中的說服:

邪i教組織(cults)——有些社會學家更願意稱其為「新宗教運動」。

*團體效應:社會閉塞——外部聯繫逐漸減弱,直到團體完全承擔向內的社會性作用。

有時候,心理治療的情境和邪i教以及狂熱的自助組織一樣,會提供

(1)支持性的、相互信任的社會支持;(2)專業知識以及希望;(3)獨特的理念和信念,用以解釋個體的困難並提出新的視角;(4)一系列的儀式以及學習經歷,以保證獲得一種平靜、愉快的新感覺。

4、如何抵制被說服

(1)加強個人承諾

*預先公布自己的立場

*引發反駁駁倒某人的說服,並且得知自己成功做到了這一點,那麼你會產生較高的自我肯定感。

*態度免疫

邪i教是這樣運用這條原則的:提前警告其成員,他們的朋友和家人會攻擊邪教的思想和理念。

另一層意義是針對說服者的:應該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效果不佳的說服還不如沒有。

群體影響

1、什麼是群體

兩個或更多互動並相互影響的人。

2、社會助長作用

(1)純粹他人在場喚起:增強優勢反應,促進簡單行為,削弱複雜行為。

(2)擁擠現象:眾多他人在場會增強喚起狀態。

(3)被喚起的原因:評價顧慮、分心、純粹在場。

2、社會懈怠:個人在群體中會減少努力嗎?

在群體條件下,人們就會受到搭便車的誘惑(free-ride);一旦受談人觀察,個體的評價顧慮增強,社會助長作用發生;一旦消失在人群中,個體的評價顧慮減小,社會懈怠發生。

當任務具有挑戰性、吸引力、引人入勝時,群體成員的懈怠程度就會減弱;小組成員彼此是朋友而非陌生人時,懈怠會有所減少;集體主義文化中的也有社會懈怠,但是不如個體主義文化強烈。

3、去個體化:

人在群體中何時會失去自我感高水平的社會喚起與責任擴散—>匿名性。

一群暴徒是由一群自願剝奪自己理智的人組成。——愛默生


弱化自我意識:自我覺察是去個體化的對立面。

自我覺察:喝酒會降低個體的自我覺察,鏡子、攝像機、小鎮、明亮的光線、姓名標籤、個性著裝和房屋會降低個體的去個性化。

「玩得開心,還有要記住你自己的身份。」

4、群體極化:群體會強化我們的觀點嗎?

人們往往是和自己觀點相似的人走得比較近,進而互相強化觀點。

5、群體思維:群體會阻礙還是促進好的決策?

群體思維:某些條件下,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群體目擊者比單獨的個體更有效。

然而,龐大的頭腦風暴群體是低效的,大部分情況下,人們單獨工作時會比在團隊中產生更多更好的想法。

6、少數派影響:個體怎樣影響群體?

一致性:堅持自己的想法;

從多數派叛離:從多數派中叛離的人更有說服力;

領導力——是一種少數派影響。

【社會影響篇完結】

下一篇是 社會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中,我們為何會喜歡別人、傷害別人,為何會作出利他的行為,已經衝突與和解。

關鍵字: